1月14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周有光于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士绅之家,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1949年5月,周有光回国供职于上海金融界和经济学界。曾在复旦大学教经济学。50岁之后,他转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被人们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史上的传世之作”的三部杂文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 和《拾贝集》,还是在他95岁、104岁和105岁高龄时出版的。
刚过112岁生日 曾笑称上帝把他忘了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于1月13日迎来了自己112岁生日(虚岁)。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连襟、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其严谨治学、乐观豁达的为人也一直为自己“涨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周有光先生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近期见到他的人,看到他的表情和仪态竟是如此超然物外,都从心底里崇敬他”。
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过了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他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他忘记了。他从81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周老晚年遭受两次致命的打击,一次时是98岁时丧妻,另一次是110岁痛失哲嗣周晓平。因为他有常人不具备的生命力和定力,都挺过来了。”张森根透露,2016年12月5日周有光因发烧进医院里住了三周,然而当月27日又平安出院回到家里,“当下,他已经顽强地跨入了112岁的门槛。他真是返老回童,返璞归真了,又回到了‘婴儿’时代,不愿意多说话,只是用手势和眼神表示他的存在,今日的他,真可谓无言胜有言”。
“半路出家”:从经济学家到语言学家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50岁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50岁之后,他从上海移居北京,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他去北京参与文字改革会议,结束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他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教育组副组长。
周有光在纽约住处 1947年.高延智/视觉中国
“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事实上,他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绩,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如是评价道。
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称呼为“汉语拼音之父”不好。张森根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周老(指周有光,下同)曾多次对他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曾提到,“舅舅觉得,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他不希望这样。舅舅有很多机会可以有名有利,但他从来不追求这个”。
不怕别人批评 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并且欢迎批评。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周有光先生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周有光12年前曾写下3句箴言。
“周老(注:指周有光,下同)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事实上,他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绩,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如是评价道。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周有光并不避讳别人的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逝者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书封。出版社供图
“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张森根笑着说道。“比如,他不同意季羡林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他就直接指出,但文章写得很温文,一点不带情绪。”
多情人不老:我们是“流水式”的恋爱
“任天荒地老,多情人不老”有媒体这样形容周有光和张允和两人的感情。她就是民国最后的闺秀,张允和。他是汉语拼音之父,“百岁大师”周有光。“民国的旧时月色已成往事,但他们依然是从民国时期走出来的才子佳人,相濡以沫,琴瑟和鸣,沐浴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爱情如涓涓细流般流淌至生命时光的深处。”报道这样写道。
合肥张家四姐妹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均出生于名门望族,在中国乃至国外都赫赫有名,她们在书香世家的熏陶中长大,学习古文,国学,以及高雅的昆曲,还深得新学精髓。张允和是“九如巷的张二小姐”,自小便修得智慧与灵气的心性。她年轻时有一帧黑白照,眉目传神,鼻梁坚挺,清秀的脸上透着一种韧劲。气质脱俗,尽显大家闺秀风范。她被人形容为,“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像也不会过分。”
周有光、张允和夫妇在重庆南温泉 1938年. 高延智/视觉中国
叶圣陶先生也曾欣羡地说:“谁娶了九如巷的姑娘,谁就会幸福一辈子。”
而娶了“九如巷的张二小姐”的,正是我国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他曾在《逝年如水》中回忆与张允和的恋情,他说他们的恋爱是慢慢地自然发展的,“流水式”的。好的爱情永远是润物细无声的,亦有一种无言却深邃的力量,于岁月和灵魂深处叩响动人恒远的声音。
张允和曾赠诗人、作家俞平伯夫人诗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而这也是他们两人爱情的真实写照。漫画家丁聪曾给他俩画过一幅温情的漫画:90岁的他骑着一辆小三轮,身后坐着他80多岁娇小的公主。一个博学仁厚,一个才情非凡,这是一对让人羡慕的夫妻。
然而,生离死别总无情。2002年8月,张允和因心脏病突发先他一步而去,带着她的多情走了。即便她的美惊艳了时光,也未能留住她的生命。她走的时候,依旧保持着美丽的姿态,一头盘结发,一袭深红衣。坐在床前的周有光一直握着她的手不放,不愿她离去。一向豁达的他难以自抑,他说,我的半边天塌了。
“我不知所措,终日苦思,什么事情也懒得动。我们结婚70年,从没想过会有一天二人之中少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我一时透不过气来。我在纸上写: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那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诗,现在真的都来了。”
【周有光先生生平】
周有光,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
1928年至1949年任教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和浙江教育学院;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
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
周有光近50岁时转行,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1955年,周有光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院和委员。
195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于1961年出版。
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同年,汉语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国际投票,认定《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ISO7098)。
周有光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是《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三位中文编委之一,被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和夫人张允和的爱情和婚姻跨越70载, 举“杯”齐眉,互敬互学;他在104岁时用电脑打字机完成了自己的杂文集《朝闻道集》,阐述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 《比较文字学初探》等语文专著20余种。
﹀
请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种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