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鸡蛋与高墙
时代观察,世相描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产宝  ·  附判决 | ... ·  昨天  
亿邦动力  ·  2024年抖音电商GMV约3.5万亿元;库迪 ... ·  昨天  
电商头条  ·  李彦宏急了,百度文心一言全面免费 ·  2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浙江数字化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王小毅:Deep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鸡蛋与高墙

热度不再,“双11狂欢”离落幕还有多远?

鸡蛋与高墙  · 公众号  ·  · 2017-11-09 20:00

正文

| 凯风

与往年的热火朝天相比, 今年“双十一” 已悄然发生变化。

你是不是也一样,购物车没添多少东西,各大公号推送的“什么值得买”勾不起兴趣,想出手的东西先涨价再打折,要享受几十元的优惠还得领一堆券。

对了,还有史上最复杂的双十一优惠规则,没奥数功底都不敢应战。

虽然促销广告仍旧挂满大街小巷,网络上充斥着消费狂欢的广告,但第 9 个“双十一”确实变味了。


变的不止是价格,还有一些新现象值得反思—— 我们的消费狂欢是否到了转折点?


1


大数据透露的真相:双11热度正在下滑


11 热度是否下降,感觉是一回事,最终还是需要数据说话。


2009年是双十一的开幕之年,那一年,原本男默女泪的“光棍节”头一次被购物狂欢抢了风头。不过,直到 2013 年,摁耐不住的“买买买”欲望之火才第一次集中大爆发。


这种场景,我们从历年的搜索指数就可见一斑:


每一年,大佬们都带着“和你一起冲”的神秘微笑,引领大家刷爆第 1 分钟、第 10 分钟、第 100 分钟的交易量


然而, 如果留意搜索指数,不难发现, 2016 年的热度相比2015年,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时间进入 2017 11 月,热度下滑更加严重。


11 月最初一周的搜索指数来看,双 11 的搜索热度,对比去年同期整体下降了 11% ,在移动端对比去年下降了5%。

搜索栏里,“打折”这一词条,所受的关注却有增无减。 与去年同期相比,“打折”最近关注指数呈现直线上升态势,这背后正是“优惠规则复杂堪比奥数”与“先涨价后打折”泛滥的大背景。


同时,舆情关注的焦点同样发生变化, “消费陷阱”、“监管提醒”取代了以前的“买买买”。



当大家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双十一”开始产生信任危机。



2

为何今年会有如此复杂的打折规则?


今年的双11,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保价卷等名目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


为何今年有如此复杂的打折规则?

难道电商们不懂买买买就图一个爽快吗?你给我券,我给你钱,成交!如果优惠不再,或者变得懒得触碰,那么双 11 式的消费狂欢也就离尽头不远。

电商不是不懂,而是太懂。

从商家的角度看,前些年,最多人声讨的就是被“双十一”裹挟被迫打折,赚得吆喝赚不到买卖。然而大势之下,无论愿不愿意,在“双十一”刷量都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怎么办,那就搞“价格歧视”呗。

所谓“价格歧视” ,说白了就是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真正有兴趣买买买的,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研究优惠券;那些跟风的、对价格不敏感的,直接下单撞到了原价甚至涨价。通过这种相对差异化的定价,尽最大可能榨干“消费者剩余”。

复杂的打折机制,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规则越复杂,商家越能浑水摸鱼。另一方面,遏制部分需求,反而能避免损失。

同时,所有商家都明白,一时的消费狂欢,虽然能带来巨额的成交量,但狂欢之后必然回归平淡。更何况,那些在“双十一”期间一口气屯一年卫生纸的人,被过度满足后,全年都不会再有买纸巾的需求。对于很多商家来说,这种消费狂欢并不会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增益。

所以,双 11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全民大狂欢,实际上“各怀鬼胎”。消费者有消费者的诉求,电商有电商的诉求,平台有平台的诉求……如今,这三种诉求,越来越难以弥合在一起,优惠规则复杂化就是这种裂痕的一大体现。

比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化更致命的是,双11消费狂欢的负面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监管层层的施压。



3

负面曝光、监管施压说明了什么?


人们都还记得,在双 11 初期,互联网电商大狂欢,给整个市场带来的震撼。

然而,时过境迁,在享受过一轮一轮的廉价倾销之后,双11的负面问题愈发突出。这从最新的舆情关注就可以看出:与以往聚焦于买买买的背景不同,消费陷阱、监管施压成了主流。

这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 先涨价后打折 这一问题。

原本 100 元的商品,价格提高到 200 元,再打 5 折,名其曰大让利,但实际价格一点都没变化。这种先涨价后打折的误导性消费模式,并非孤例。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 2016 年“双 11 ”网购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 在跟踪的 533 款商品中,仅有 27.8% 的商品在“双 11 ”当天为最低价,超过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价或者与最低价持平。

其实,先涨价后打折现象在传统百货时代屡见不鲜,只是网络时代同时也是大数据时代,对价格进行全面追踪并非难事,是否先涨价后打折、宣传是否与事实相符,其实是一目了然的。这也是舆情开始拷问平台责任与监管责任的大背景所在。

在虚假折扣之后,更为关注的是商品质量问题。

当然,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不独网购,线下商品质量问题同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因为网购的繁荣而有所放大,所以板子打在网购身上并不太公平。

与明眼可见的质量问题相比,一种隐蔽的促销潜规则正在遍及开来: 电商特供。 名其曰“特供”,实际上促销产品与线下产品不在同一个质量层级上,线上与线下在产品线上的差异,让双 11 变成了廉价品的倾销站,这显然是追逐品牌的网购人士始料未及的。

至于 刷单炒信 的普遍存在,更让电商大数据成了摆设。监管层面的高压,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峻:就在双 11 前夕,刚获审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明确刷单、炒信构成不正当竞争,最高可处 200 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与此同时,面对网购狂欢存在的负面问题,监管呈现集中且高压的态势。从工商部门到消协,从质量问题到价格部门,无不对虚假折扣、货不对板、刷单炒信、商品质量等问题进行集中式提醒。

这一切足以说明,事情的确已经走到相反的一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