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风
与往年的热火朝天相比,
今年“双十一”
已悄然发生变化。
你是不是也一样,购物车没添多少东西,各大公号推送的“什么值得买”勾不起兴趣,想出手的东西先涨价再打折,要享受几十元的优惠还得领一堆券。
对了,还有史上最复杂的双十一优惠规则,没奥数功底都不敢应战。
虽然促销广告仍旧挂满大街小巷,网络上充斥着消费狂欢的广告,但第
9
个“双十一”确实变味了。
变的不止是价格,还有一些新现象值得反思——
我们的消费狂欢是否到了转折点?
双
11
热度是否下降,感觉是一回事,最终还是需要数据说话。
2009年是双十一的开幕之年,那一年,原本男默女泪的“光棍节”头一次被购物狂欢抢了风头。不过,直到
2013
年,摁耐不住的“买买买”欲望之火才第一次集中大爆发。
这种场景,我们从历年的搜索指数就可见一斑:
每一年,大佬们都带着“和你一起冲”的神秘微笑,引领大家刷爆第
1
分钟、第
10
分钟、第
100
分钟的交易量
。
然而,
如果留意搜索指数,不难发现,
2016
年的热度相比2015年,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时间进入
2017
年
11
月,热度下滑更加严重。
从
11
月最初一周的搜索指数来看,双
11
的搜索热度,对比去年同期整体下降了
11%
,在移动端对比去年下降了5%。
搜索栏里,“打折”这一词条,所受的关注却有增无减。
与去年同期相比,“打折”最近关注指数呈现直线上升态势,这背后正是“优惠规则复杂堪比奥数”与“先涨价后打折”泛滥的大背景。
同时,舆情关注的焦点同样发生变化,
“消费陷阱”、“监管提醒”取代了以前的“买买买”。
当大家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双十一”开始产生信任危机。
今年的双11,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保价卷等名目层出不穷,看得人眼花缭乱。
为何今年有如此复杂的打折规则?
难道电商们不懂买买买就图一个爽快吗?你给我券,我给你钱,成交!如果优惠不再,或者变得懒得触碰,那么双
11
式的消费狂欢也就离尽头不远。
电商不是不懂,而是太懂。
从商家的角度看,前些年,最多人声讨的就是被“双十一”裹挟被迫打折,赚得吆喝赚不到买卖。然而大势之下,无论愿不愿意,在“双十一”刷量都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
怎么办,那就搞“价格歧视”呗。
所谓“价格歧视”
,说白了就是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真正有兴趣买买买的,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研究优惠券;那些跟风的、对价格不敏感的,直接下单撞到了原价甚至涨价。通过这种相对差异化的定价,尽最大可能榨干“消费者剩余”。
复杂的打折机制,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规则越复杂,商家越能浑水摸鱼。另一方面,遏制部分需求,反而能避免损失。
同时,所有商家都明白,一时的消费狂欢,虽然能带来巨额的成交量,但狂欢之后必然回归平淡。更何况,那些在“双十一”期间一口气屯一年卫生纸的人,被过度满足后,全年都不会再有买纸巾的需求。对于很多商家来说,这种消费狂欢并不会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增益。
所以,双
11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全民大狂欢,实际上“各怀鬼胎”。消费者有消费者的诉求,电商有电商的诉求,平台有平台的诉求……如今,这三种诉求,越来越难以弥合在一起,优惠规则复杂化就是这种裂痕的一大体现。
比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化更致命的是,双11消费狂欢的负面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监管层层的施压。
人们都还记得,在双
11
初期,互联网电商大狂欢,给整个市场带来的震撼。
然而,时过境迁,在享受过一轮一轮的廉价倾销之后,双11的负面问题愈发突出。这从最新的舆情关注就可以看出:与以往聚焦于买买买的背景不同,消费陷阱、监管施压成了主流。
这其中,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
先涨价后打折
这一问题。
原本
100
元的商品,价格提高到
200
元,再打
5
折,名其曰大让利,但实际价格一点都没变化。这种先涨价后打折的误导性消费模式,并非孤例。
根据中消协发布的
2016
年“双
11
”网购商品价格体验式调查报告:
在跟踪的
533
款商品中,仅有
27.8%
的商品在“双
11
”当天为最低价,超过七成的商品不是最低价或者与最低价持平。
其实,先涨价后打折现象在传统百货时代屡见不鲜,只是网络时代同时也是大数据时代,对价格进行全面追踪并非难事,是否先涨价后打折、宣传是否与事实相符,其实是一目了然的。这也是舆情开始拷问平台责任与监管责任的大背景所在。
在虚假折扣之后,更为关注的是商品质量问题。
当然,商品质量良莠不齐,不独网购,线下商品质量问题同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只不过因为网购的繁荣而有所放大,所以板子打在网购身上并不太公平。
与明眼可见的质量问题相比,一种隐蔽的促销潜规则正在遍及开来:
电商特供。
名其曰“特供”,实际上促销产品与线下产品不在同一个质量层级上,线上与线下在产品线上的差异,让双
11
变成了廉价品的倾销站,这显然是追逐品牌的网购人士始料未及的。
至于
刷单炒信
的普遍存在,更让电商大数据成了摆设。监管层面的高压,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峻:就在双
11
前夕,刚获审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明确刷单、炒信构成不正当竞争,最高可处
200
万元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与此同时,面对网购狂欢存在的负面问题,监管呈现集中且高压的态势。从工商部门到消协,从质量问题到价格部门,无不对虚假折扣、货不对板、刷单炒信、商品质量等问题进行集中式提醒。
这一切足以说明,事情的确已经走到相反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