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邀请我来,是不是了解到我有一个外号,叫‘王雪刚’?”
应邀参加2025福建春节联欢晚会,
青年舞蹈演员
王雪柔
颇有种遇到知音的喜悦:
“这支舞,刚柔并济、兼具柔美和飒爽,和我非常契合。”
她说的是展示福州特色传统妆造文化
“三条簪”
,表现福州女性柔韧与刚强的
《三簪舞韵》
。
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著名青年舞蹈演员,王雪柔曾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项,在各大舞蹈综艺、晚会中的表现备受好评,
《黑走马》《惑·心》《热巴鼓舞》
等舞蹈作品屡屡出圈。
2025福建春晚导演组
对王雪柔赞不绝口:
“王雪柔舞蹈风格多元、情绪感染力极强,我们相信她可以很好驾驭和表达这支舞背后的文化特质。”
谈及“三条簪”的精神意涵,做足了功课的王雪柔脱口而出:
“三条簪刀,一把为国,一把为家,一把为己,诠释着女性的温柔、坚毅和勇敢。”
福州籍著名作家冰心
就曾提笔赞过“三条簪”。她在
《故乡的风采》
一文中记述少女时期归乡省亲所见:“……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
满城簪刀,实为殊景。只是,这般独具特色的福州传统服饰“三条簪”,到底从何而来?
有闽史专家考证,“三条簪”应源自《晋书》所载的“五兵佩”,当时长安的妇女们“斧钺钩戟以为笄”,引为时尚;“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五兵佩”习俗被带到福州,与闽地民俗相融,从而由斧钺戈戟演变为刀剑形制。
此外,“三条簪”还有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流传。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州不时遭到倭寇袭扰。妇女们以长发作鞘,簪刀而行,以便遇到贼寇随时抽刀刺敌抵抗、保家卫国。
历史久远,众说纷纭,“三条簪”的来源或已无从实证,但福州女儿不拘于俗、不逐于流、不媚于人、不凡于世的纯美与坚韧,历经岁月而不移——
晚清,
王眉寿
在榕创办女学,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开新式教育之先河,凿开女子求知的门缝;
民国,
林徽因
在烽火硝烟中走过15个省份,考察近3000处古建筑,为完成
《中国建筑史》
呕心沥血,后此书成为我国建筑学奠基之作;
冰心、庐隐
等享誉文坛的优秀作家,挥洒性灵,创作出
《小橘灯》《海滨故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等优秀文学作品……
如今,走在榕城的大街小巷,时常可见头戴“三条簪”的游人漫步在石板铺就的巷子中、穿梭在古意十足的长廊间,憩息于婆娑绿荫下。在三坊七巷、梁厝等历史文化街区里,“三条簪”主题快闪活动不时举行,演员们抽簪作刀的飒爽英姿吸引了众人目光。
在2025福建春晚,王雪柔没有抽簪作刀,但亦将一些武术功夫融入舞蹈动作,诸如缠头、舞剑花等,以表达她对福州女性、中国女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