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还不明白,这对金融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金融监管的协调,是如此重要?
让我们从头说起。
为本轮经济埋下伏笔的,是大水漫灌式的信贷扩张。为了追逐高利,无数机构、企业和个人。
其中,就有以严格风控为生存法则的银行,以金融创新之明行炒作套利之实。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一个个金融衍生品横空出世,表外业务、理财业务、通道业务、资管业务、委外业务......形形色色的名称,玩着击鼓传花的把戏。
虽然仅仅是在金融机构之间体内循环,但是由于一环套一环、来回加杠杆,所以虽然并没有创造什么实体财富,但内部创造的货币量却失去控制式地增长。
这些来回空转凭空套来的资金,大多数未流入实体企业,而是进入了房地产、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现在,到处都是看不完的金融骗局,到处都是清不完的过剩产能,到处都是治不了的高企房价。
我们在痛斥这些套利行为时,有没有想过,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的体制出现漏洞,才让这些机构如此放纵?
目前,我们的监管框架是分业监管,但我们的金融产品大多数都是混业产品,这就好比“自家的孩子自己抱”,一定是有的“孩子”没人抱、有的“孩子”抢着抱。
由于不同机构从事相似业务所接受的监管强度并不相同,于是资金便在不同的金融产业类别之间游走,跨市场套利机会由此滋生。
比如,广东的银行在做通道业务的时候,不找广东本地的券商做资管产品,而是大老远跑到上海,找上海本地证券公司合作,发行资管产品。这样,本省的监管部门就更不方便监管。
而且,由于金融机构成为了监管机构的一亩三分地,监管机变成了被管理机构的“婆婆”, 所以要为机构负责。
因此,监管者不是代表政府去监管金融机构,而成为了他们的保护者,甚至与其行政升迁挂钩。
这样一来,监管者反而成为了被监管者的利益代言人。乱象,由此滋生。
这就好比是“牛栏关猫”, 看似有栅栏,但对猫基本没有约束。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为这种“牛栏关猫”的制度漏洞,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比如2015年的股灾,正是由于证监会与银监会的不协调,那些场外配资监管最黑暗的地方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