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的IVD原料市场,大家都在见缝插针,渴望新的机会,谋求新的增量。系统性的机会到底还有没有?显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以下并非笔者笃定的答案,说是内心焦灼、寻寻觅觅的疑问和探寻更为恰当一些。
一、流式抗体
兼具科研和临床诊断双重属性,极其丰富的靶标,加之不同荧光染料的搭配,目录产品的数量可以多到惊人,因此原料企业的发挥空间理论上足够广阔。国产厂商目前有爱博泰克、四正柏、正熙生物等。
乍看之下,流式抗体似乎前景可观,但以笔者观之,很容易发现的一个现状是,诸多流式诊断企业选择自研细胞株,包括且不限于上文提及的四正柏、正熙,这对于想要涉足此领域的纯IVD原料企业而言就不太友好了,必须审慎待之。当然,具备科研市场覆盖能力的另当别论。
二、免疫组化抗体
与流式抗体非常类似,兼具科研和临床诊断双重属性,且品种丰富多样、数量庞杂。引人关注的点在于,病理诊断(或称组织诊断)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速确实吸睛,行业老大Roche,九强年报中的迈新,厦门艾德,无不展现稳健的增长。然则,风险亦与流式抗体类似,即病理诊断公司高比例的抗体自研自产。
三、小分子夹心法抗体
年初至今,一直比较热门。根本原因应该还是在于以维生素D、激素为代表的小分子检测市场的庞大体量,以及让众多生化胶乳比浊试剂厂家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地参与进来,一扫之前竞争法独占市场之时只能冷眼旁观的无奈。因此,以菲鹏为代表的原料企业在三月的CACLP即开始全力宣传。如今,在蛋白测序技术的加持下,推出小分子夹心法抗体原料的企业快速增多,在继续凸显该系列产品热度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产品的快速同质化,从而推高市场风险。
四、阿尔茨海默症(AD)标志物抗体
以AD血检的热度和市场前景,恐怕不会有原料企业对开发相关标志物抗体无动于衷。从营销角度讲,开发出满足诊断要求的优质AD标志物抗体,短期内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轻松获取广大的用户资源,长期来看也有可能获取不菲的业绩回报。但风险在于开发成功的难度及投入规模,以及回报的周期和大小,毕竟作为双刃剑存在的蛋白测序,会让任何明星抗体原料一旦面世即可被轻松复制的风险。
五、生化诊断酶
生化酶的市场格局之前屡有提及,替代进口依然是国产生化酶原料企业远未达成的目标。原因多种多样,仅从玩家数量上看,国产阵营的气势和声威便远不如其它细分赛道如磁珠、抗原抗体、分子酶来得雄壮。排名靠前的较大规模企业也就上海蓝园、瀚海新酶、北京达成三家而已。
然而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生化酶的系统性机会至今仍在。抱有此观点的一定不止笔者一人,比如,沪上知名老牌IVD企业执诚,就在7月苏州桔园大会上,公开展示和分享了其自研自产生化酶的优异性能,角逐生化酶原料市场的雄心壮志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