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把我们好多新媒体、自媒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了很好的阐释。另外,也澄清了好多错误的观点,错误的一些认识。”
作者 | 石 灿
编辑 | 叶铁桥
7月11日早上9点,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楼30层的一间会议室里,数十人从各地奔赴而来。
他们聚集在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探讨一本叫《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修订再版的书籍包涵的价值和意义。
任贤良是这本书的作者。他是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曾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此前,任贤良还在新华社工作过15年,他从新华社记者做起,一直做到分社社长,有新闻从业的经历,加上后来从事新闻管理,任贤良对于这个话题认识很深刻。
他说,旧版是他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与党政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早在2009年年初,就形成了文稿,从实际操作切入,通过分析典型案例,阐述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应对舆论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介绍了一些必备的新闻舆论知识,旨在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文稿被各级领导干部传阅,也获得了陕西和山西等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陕西日报》也进行了刊发。
他当时是这样写的:媒体结构和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管理媒体和引导舆论上,我们就不能再墨守成规,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或刻舟求剑,满足于用老眼光看待新形势,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或将复杂事情简单化,一遇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就采取简单划一,或一律不报,或满足于发个“通稿”。我们要适应形势发展和传媒出现的新变化。
后来,《求是》杂志刊登了这篇文章,主流新闻门户网站也进行了转载,社会反响良好。任贤良决定进一步对文稿进行修改和完善。2010年,新华出版社将《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推向市场。
“这本书的反响出乎我的意料,多次重印。”任贤良说,旧版书8年重印了11次,位列当时新华社向全国领导干部推荐的7本书之首。今年新华社出版社把这本书评为该社40年40本好书,把它推介给了更多人。
近年来,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态势,应人民日报出版社之约,任贤良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以及长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原有书稿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的补充和完善。
此外,这本书还对2013年以来的新媒体态势做了深入分析。这源于2013年到2017年期间,他一直在中央网信办任职,对新媒体发展的思考比较深。
新版书籍主要在四个方面做了变化。
一是内容更深入了,进一步深化了对正确面对媒体与引导舆论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书稿内容思想性与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内容更全面了,任贤良在多个政府部门机构任职,从新闻从业经历到从事新闻管理,他把自身的更多体会写进书中。
三是内容更前沿了,书重点阐释了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与规律,增加了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应用新媒体内容,为引导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型媒体提供了前沿的思考。
四是更实用了,书中梳理了超过50个重大热点焦点新闻事件作为案例,阐述了各级领导干部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是领导干部的使用手册。”任贤良说。
很多东西不是光讲理论,操作性很强,包括怎么开新闻发布会,怎么招待记者采访团,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这本书下册3章、15节,充分阐述了如何正确引导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如何正确面对记者与媒体,三个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关键性操作问题。”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谢新洲评价说,这本书既有探究学问的学术思考,又是指导实践的操作指南,可以这样说,是凝聚作者一生丰富阅历、领导艺术的集大成作品。
书中很多案例都涉及陕西。“大多数都是任老师亲自指挥处理的案例,这些也都是陕西同志非常熟悉的案例。”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说,从很多案例中,可以找到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新闻舆论引导的策划流程和管理方案。
书中一大亮点是对新媒体的规律研究,针对新媒体做出七个方面的规律总结,分别是汇聚效应、放大效应、扩展效应、共振效应、策动效应、洼地效应和溃坝效应。
“这本书把我们好多新媒体、自媒体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了很好的阐释。另外,也澄清了好多错误的观点,错误的一些认识。”任贤良说。
石 灿
关注资讯社交平台、泛媒体领域
微信号:S1468002343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