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CHN
探秘最地道的匠人,发现最质朴的生活。 讲述每一个手艺人的故事,收藏每一个中国人的匠心。 订阅微信:GUYU-CHN,关注更多中国传统手艺原创视频。 关注B站/腾讯视频:谷雨中国 关注微博:GUYU谷雨-九野 官方QQ粉丝群(4群): 463366251;了解拍摄动态、拍摄花絮、拍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跨境脉  ·  出口东南亚大国噩梦!清关“红灯期”预警! ·  14 小时前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  返程高峰,这份安全提示送给路上的您! ·  2 天前  
安徽省应急管理厅  ·  返程高峰,这份安全提示送给路上的您! ·  2 天前  
平安北京朝阳  ·  归途 有我护航 ·  2 天前  
辽沈晚报  ·  有一种爱叫后备箱还能塞! ·  3 天前  
辽沈晚报  ·  有一种爱叫后备箱还能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CHN

一座老油坊里,一段浓得化不开的岁月

谷雨CHN  · 简书  ·  · 2018-01-08 12:05

正文


undefined_腾讯视频

木榨油技艺 丨木榨油技艺是一门延续千年的老手艺,起源于唐代,是指利用木榨设备将油茶籽等油料作物转换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艺,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工艺,被誉为“文明的活化石”。常山木榨油历史可追溯到宋代,其工艺采用枫木、樟木为压榨体,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和抗氧化剂,选用天然油茶籽,进行纯人工制作。其油品色泽清亮、香味醇厚、回味绵长,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称。

匚 花开时节 榨油时节

七月半,

茶籽乌一半。

过中秋,

茶籽乌溜溜。

作为油茶之乡,常山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是野生山茶油天然分布区,宋代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油茶树。自古以来,油茶就被誉为“常山三宝”之一。在一个冬日,赶着油茶开榨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常山新昌乡猷辂村,这里有座常山为数不多的木榨油老作坊。

刚一进村,油坊主人谢章华便热情的领着我们上山,去看油茶的“抱子怀胎”,就是头茬的果实还没采摘,下一茬的花又开了。对此本地谚语有形容:“头个孩子没下地,二胎儿子又上身”。

谢章华捏着茶籽一脸笑容:“等到采摘完了,漫山遍野的花都开了。”看着满山沉甸甸的茶籽和那片迎风怒放的洁白,我开始体会到他脸上的自豪。

匚 古老的木龙榨边,一群头发花白的老人

猷辂村榨油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谢章华的老油坊,是一栋百多年的建筑,一进油坊,迎面就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碎籽、烘炒、蒸粉、包饼、榨油,每道工序上的人都在兀自忙碌。比较显著的一点是,这里基本上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只有榨油师傅略显年轻。

从山茶籽进入油坊,到流淌出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山茶油,那是个辛苦而又欢快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工序是包饼,饼包得太厚不行,影响出油率,饼薄了又不行,藏在铁箍里榨不干。

包饼师傅的十个手指,就是一杆秤;多少斤茶籽,包多少个茶饼,每块饼重多少斤,在新昌这个油茶之乡,人人心知肚明。

茶饼包好,榨油师傅把一只只茶饼整整齐齐地码进木榨肚里,把扦头挤进了榨肚的缝隙中。

然后双手扶住“石撞”,一声低喝,上身前倾,将“石撞”用力前推,然后一个转身,“石撞”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砰”的一声重重撞在扦头上。

一块“石撞”,重210斤,随着一次次沉重的撞击,不一会儿,色泽清亮的山茶油开始欢快的流淌。

这是种极为原始的榨油方式,粗犷,豪放,带有有几分野性的意味。那低沉的号子、有力的撞击,奏出一曲山村里最朴素的交响乐,带着茶油散发出的清香,悠久绵长。

匚 油坊不倒 传承不断 油香不绝

回到最初的疑问,如此繁重的劳动,为何都是老人在忙碌。这一点,戳中了老谢的痛处,而这也是整个常山传统木榨油技艺传承的痛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