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几米一回头(ID:Jimiblog)
本文由公众号「几米一回头」授权转载。
从3月底加入生财有术知识星球后,我对小程序的兴趣日益浓厚,看到好的点子都禁不住想尝试一番。
一晃半年过去了,我已经深度参与了四个小程序项目,今天说说我跟它们的故事。
今年3月,各种房市新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对于一般购房者来说,要搞清楚这些房市政策实在太烧脑了。
在这种背景下,亦仁在生财有术里提了一个小程序的思路:将各地房市政策内容梳理清楚,结构化,方便大家买房时能够快速查询结果。盈利方面,可以做广告,也可以做增值服务。
当时分析了下这个需求,觉得虽然低频,但是还是蛮刚需的,又是热门话题,于是决定搞起。
队伍很快就组好了,一个以前金融社群认识的小伙伴负责开发,一个多年的老同事负责UI设计,而我则负责内容整理、产品设计跟未来的运营推广。
第一次做小程序,还蛮兴奋的,三个人虽然都没见面,但仍在网上煞有其事的讨论了一个晚上,讨论了团队分工、产品规划、权益分配……我甚至还做了会议纪要。
会后,考虑到将来要做成产品矩阵,我还注册了相关公众号,购买了相关域名。似乎,这个小程序即将火遍朋友圈的样子。
接下来的工作其实推进也蛮快的,从原型稿设计、到UI稿出炉,再到体验版开发,内容初步整理,我们大概在第一周就出了体验版。
图片说明:房刚需UI设计图
为了让用户使用起来尽可能的简单,我们采用了测试题的方式,且题目刻意的精简。在体验版测试的时候,我才发现,过度的简约使得测试结果不够让人满意,没法解决之前亦仁所说的痛点。
4月初,恰巧亦仁来到深圳。我跟他见面时展示了我们的小程序,他试用后也给出了相似的看法,建议我们把解决方案做精做细,给用户超出预期的感知。
于是乎,我们开始取消一次性更新全国所有城市限购政策的计划,着力深耕北上广深。可认真研究这些政策细节我才发现,想要结构化的整理,对我这种非房产一线人士来说实在太难了。网上的信息实在太杂,很多边界条件处于模糊地带。
由于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内容细节,所以整理上进度比预期慢了许多。后来我觉得不是办法,想了两个法子来解决内容问题:①寻找目标城市的中介进行咨询;②引入一个地产公司的小伙伴来负责内容。
双管齐下,内容有了一定的新进展。但是开发上又开始滞后,整体进度始终偏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房刚需是我做的第一个小程序,从中有几点感触:
到了4月份,房刚需小程序依然在搁置,而我的公众号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进展。
在运营公众号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部分公众号运营者对于二维码美化的需求。恰逢微信下架IOS赞赏功能,我就想做一个工具,帮助大家美化在文章内放的很统一的微信收款二维码。
还是熟悉的团队,还是原来的分工。
这一次我们没有再过多开会讨论,直接开始MVP版本设计。由于我们只想做二维码美化,所有第一版也特别简单,就是传二维码,更换二维码样式。在技术开发上,我们也避免重复造轮子,直接使用了草料的API。
终于,这一次不再停留在体验版,我们的小程序成功上线了。
上线后的一段日子,我每天都记录各种详细数据,可发现基本没太大变化,整体上较为一般。因为开发之初就认定了这是个比较小众的市场,所以并不觉得是产品方向上出了问题,所以把精力放在了版本细节上。
第一版为了快速验证,使用了草料API,导致无法实现我最初想要的效果:美化收款码。另外也不能使用原创设计的模板,所以第一版的那些样式我觉得不够美观。
基于此,我们在五月很快迭代了第二个版本,采用了新的技术实现方案,实现了收款歀美化,并提供了六种全新模板。在更新之际,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故事|我的二维码美化之旅。
在更新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数据确实更好了些,尤其是分享率比之前的明显进步,可整体上仍偏低。
我依然以为是版本的细节问题:
我们酝酿着下一次改版,设计了第三版更好的UI,期待五月底六月初可以上线。
可频繁的UI调整,不够漂亮的数据反馈,遥遥无期的商业化,开始消磨团队的耐心。
大家本来都是兼职,看不到效果斗志自当消沉。而作为发起者,彼时我介入的项目也在逐步增加,推了几次没效果后也就把优先级调低了。
就这样,原计划六月初发布的版本一拖再拖。我时不时的上去看看小程序的数据,看着依然有一定的用户量在使用,也始终没想放弃。
转眼到了七月,看到大发做了一款二维码美化工具:香蕉打码。功能能之多,应用场景之丰富,确实把我惊呆了。我转发到了我们的小群里,大家说,我们还是把第三版做出来吧。
于是,等了近3个月后,我们的第三个版本终于上线。全面更换了UI,模板增加到21种,增加了多种反馈通道……。
图片说明:二维码美化小程序主界面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上线几天后,数据就基本回到了老样子,不温不火的状态。
再经历了一两周的观察和商量后,我们决定搁置这个小程序的进一步开发。
这个小程序前后投入了几个月的时间,是目前我投入时间最多的一次,可依然做的很不成功,究其原因:
在二维码美化新版本开发的日子里,我无处安放的思路又开始活络起来。
当时苹果手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不能使用赞赏功能,我又偶然看到了几个通过小程序赞赏的案例,决定做一款更好用的赞赏小程序。
这个项目目标用户更加明确,就是公众号运营者,且对比前两个项目,它天然的离钱更近一些,所以这一次我更加兴奋。
当然了,这一次的功能相对前两个也复杂了很多,光是界面数量就多了一倍不止。
由于二维码美化还在开发,我又重新找了一个小伙伴组了一个团队开发这个项目。当时正逢五一,我们便利用了五一假期做完了初版的UI设计。
图片说明:当时的UI设计稿
可开发着,开发着,体验版还没出来,我们的开发小伙伴却越来越没有信心。
当时整个小程序市场还比较冷清,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案例。尽管这已经是我发起的第三个项目,但由于前两个都没做出什么效果,所以这一次仍然是从头摸索。
在设计赞赏小程序时,我借鉴了几个竞品的思路:高仿微信原版赞赏体验、以插入卡片方式进行文章植入。
没想到,这样的模仿却成为了小伙伴质疑我的一个关键理由。
当时小程序的流量入口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公众号是个非常重要的渠道。而当时一个小程序只能被三个公众号绑定,所以理论上我们最多只能找到三个号来推广。这样的设定显然对于我们这种寄生于公众号的小程序非常不利。
尽管我从4月开始频繁更新的小程序功能看到了未来腾讯进一步开放小程序能力的决心,也跟程序员说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开放(现在已经从3个改为50个),但当时却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说服他。
除此之外,过审风险、苹果恢复赞赏的风险也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盘旋在他的心头……。
于是,在经过多次沟通后,以开发小伙伴的退出为标志,我们的这个小程序再度失败了。
2个月后,同样主打公众号赞赏的“给赞”小程序在朋友圈刷屏,持续火爆到现在,我们当时的小伙伴都感到十分的遗憾。
但话说回来,即使那次我们继续开发了,以我们目前的产品经验,也不见得能做到同样的效果。
因为一开始,我们就是模仿竞品,没有找到足够的差异点;没有从用户角度出发,降低他们的使用门槛。
如果继续做下去,或许就是第二个“二维码美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今,从我开始发起第一个小程序已经历时快半年了。做过的三个小程序,一个止步于体验版,一个迭代了三次小功能,一个干脆连体验版都没有完整做出来,可谓失败极了。
但人生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算数。
在这半年里,我重新认识了用户需求。
在这半年里,我进一步理解了精益研发。
在这半年里,我找到了可以共事的小伙伴。
就在最近,在亦仁“在线等”红包思路的启发下,我们开始制作第四个小程序:“闪电答”,致力于提高普通人解决问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