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上海连续7年在年初召开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了7版优化方案,共实施1101项任务举措,大到政策环境、小到基层窗口。
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议题,举行一场全市大会,8.0版行动方案,即《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将正式公布。于这座城市而言,这不仅成为一种惯例,更是城市与企业间的双向奔赴。
今年8.0版方案,我们依然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当前企业反映的老大难问题实施攻坚突破,花更大的力气优化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监管环境和创新环境等。
既要提升个体感受,又要保护公共利益,比如,规范牟利性职业举报、营造清朗的舆论环境、严格涉案件办理、提升产业营商环境等都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有预期、可信赖、受尊重;期待在上海,企业因城市而骄傲,城市因企业而荣光。
——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彦峰
这个春节,位于浦东金桥的艾默生公司收到了一份新年礼物。
往年,行政总监匡晟都要为节后多部门现场检查提前准备,按照惯例,每个监管部门会来拨人,内容难免重复,企业负担不小,去年一年,他共接待了8次。
今年,上海在国内首创工业领域AEO制度试点,也就是学习海关ACO制度经验,信用“优等生”可以免予现场检查。匡晟说,仅这一项就节约不少时间成本。“不用分出很多精力来时刻接待检查,心态上更松弛,也更专注于生产经营。其实公司日常也有定期自查,我们有信心确保合规生产、安全第一。”聚焦“3+6”重点产业领域,上海首批共认定了2360家企业。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处长辛磊夫介绍,接下来三年内,在诸如职业病防治、企业排污水等7大领域共83项情形中,企业被打扰的次数几乎降为零。“包括市场、经信、卫健、人社等领域,低风险的事项免于现场检查,中风险的事项原则上不采用现场检查,最多一年一次,大幅减少企业接受检查的频次。”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认定过程也跳出了以往“政策不好找,企业用不上”的信息温差。多部门对照9个具体指标开展审核;企业不用申请,“一网通办”上签字承诺即可。在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处副处长杨立娟看来,这是一项惠企政策最好的落地。去年年中,为破解政策“不好找”“看不懂”“不好用”“用不上”“用不畅”五大痛点,上海着手对市级存量惠企政策文件进行“大摸底”,各部门坐到一起,一条条过目,就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把模棱两可的表述精准具象。
“比如常见的‘规模以上’到底是什么规模,‘有一定社会效益’是多大效益?过去企业你自己去对照;我们试点搭建了‘惠企政策精准服务平台’,希望今后可以做到精准匹配、线上办理、直接推送。”
今年8.0版行动方案中,还将进一步完善惠企政策从制定实施、发布解读到申报兑现、评估修订的全流程服务;很快,归集了市区两级惠企政策的“政策超市”也将正式上线,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把“提升企业感受”写进标题,是设计初衷,也是落地倒逼。每一项任务举措,都要实实在在地帮到企业。
同样是这个春节,开业不久的世博天地收获了一波不小的热度,网红餐厅最高峰时等位在100桌以上,其中不少顾客刚爬完双子山,直奔商场。
作为世博板块最后一块拼图,商场位置得天独厚,周边就是世博文化公园、中华艺术宫、上海千古情景区等文旅地标,也让很多商户自带“文旅商体展”联动激发的消费活力。世博天地商业总经理梁骥介绍,他们还推出免费停车,拉动效应明显,“这些爬山、看展客群,就有了一个歇脚的地方一个聚会的地方,把我们的世博商圈往来潮汐式的流量,转化为能留下来待得住的流量。”这样的互相引流,既顺应商业逻辑,也需要主观努力。就在春节前,商圈所在的上钢新村街道,专门举行了一场企业家座谈会,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嫣春特地邀请了这几家负责人,一方面为春节期间文旅大客流做好服务保障,另一方面也想搭建平台,推动更多展、演、商之间的合作互动。
“尤其是上钢地处世博区域,我们还专门成立了街道营商服务中心,希望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提供更多的支撑资源,做好各类的需求服务。”让各类资源和服务在基层就能触手可及、精准对接,正是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生动写照。身处服务企业最前沿,街镇面对的多是中小微企业,遇到的问题千形万态,需求多而复杂。市发改委去年组织了多场面向基层、只谈问题的座谈会,街镇一把手大胆开麦,直言困惑,提出建议,反映的不少问题,很快有了解法。上钢新村街道率先落地的营商服务中心,就是通过上级赋能、整合资源,让企业只进一扇门,对接一站式。市发改委营商处副处长孔媛介绍,即将公布的8.0版行动方案中,措施更具体。“最终核心是要为街镇的层面去赋能,更好地提升我们街镇层面服务各类经营主体的能力,这样我们营商环境的底座才能更加的坚实和扎实。”肩负经济、社会双治理职能的街镇,无论管理还是服务,都不再是单打独斗,这是营商环境建设、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很多老问题绝不是靠一版方案就能轻易化解,上海各部门也在拿出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锲而不舍,既在微观层面不断深化具体举措,更以长远眼光,在制度层面大胆破题。比如每家企业都会遇到的监管问题,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每一年都在进步。以一家餐饮店为例,要与多少个部门打交道?很多经营者或许都搞不清。
长宁区最早在餐饮业落地跨部门综合监管,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梳理相关6个部门的监管事项,形成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制度化保障。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倪佳慧对此深有体会,“上门检查的时候,检查的内容是什么,检查的标准是什么,检查的要求是什么?都清清楚楚,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行政执法行为的一种规范,克服原来随意执法,重复检查,把对企业的干扰降到最低。”这样的监管理念,今年又有进步。倪佳慧特别提到了1月起实施的“检查码”制度,这是规范涉企检查迈出的关键一步,也是各个监管部门“刀刃向内”、动真格的改革举措,让检查从发起、实施到评价,都晒在阳光下。她举了个例子,“1月我们正好开展关于电动自行车价格异常的专项检查,考虑到2月将要开展关于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及拼改装的专项检查;从计划制定起,这两项专项检查整合成一个计划,减少对经营主体的检查频次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