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杭州举行,各方就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峰会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峰会决心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当前“后金融危机”时期,G20达成的共识,能否引领全球经济走出复苏乏力的局面?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广泛参与下,G20能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格局深度改革调整吗?本报特邀21世纪宏观研究院研究员谭翊飞发表看法。
全球经济基本面短期难改变
记者:2008年金融危机,相关影响延续至今,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曲折、缓慢,G20杭州峰会为世界经济指明方向、规划路径,展望未来全球经济,能否最终走出泥淖?中国应对经济下行的努力与经验,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引领作用何在?
谭翊飞:仅仅靠一次峰会,要带领全球经济走出困境,或期望世界经济因此发生转折,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G20希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但其本身的作用不应过分夸大。中长期来看,上一轮科技革命动力衰减,新的科技革命的动力还没有形成,各国普遍出现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下降等,这些都表明,世界经济现在面临的是中长期的挑战;而短期看,英国“脱欧”的程序还有一个过程,美国大选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很多经济体都面临负利率、货币政策过度运用等问题。面对世界经济的这些问题,G20在寻找解决的途径,但短期内想带来很大的改变,这是不可能的。
G20作用在增大但难以取代G7
记者:目前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仍在强化的七国集团(G7)与当仁不让的G20同时存在,中长期看,国际经济治理主导权由G7转移到G20,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是否会发生趋势性演变?
谭翊飞:从大趋势看,全球经济治理主导权,从少数发达经济体,向容纳新兴经济体的G20转移,这个方向不会变。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大。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G20作为更有代表性的组织,走上全球经济治理的前台。这种主导权的转移趋势不会因为近两年新兴经济体出现困难而改变。
应该承认,目前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最重大协调作用的,可能既不是G7,也不是G20,而是世界银行、IMF这些老牌机构。不管是G7,还是G20,其实都是松散型的国际组织,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常设秘书处,都是俱乐部性质的组织。中国去年曾花费很大精力,推动G20设立固定的常设机构,但是面临很多困难,一些观点认为,现在的国际机构协调全球问题已经足够了,G20没有必要再设常设机构。全球经济主导权转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且不排除其间会出现反复,中国目前参与并促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朝向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变化,但不是夺取主导权,或者另起灶炉。
记者:G20内部成员国情况差别很大,新兴经济体在G20中的话语权有所上升,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纳入G20,那么,G20的代表性长远看是否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协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关系?
谭翊飞:对于G7还是G20更容易达成内部共识,要看从哪个角度分析。如果从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看,G7成员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情况更一致,可能会更容易达成共识。但是,从其他角度看,问题未必有那么简单。成员国发展程度一样,所有利益就是一致的吗?不一定。相反,内部矛盾也可能很激烈。比如,现在对于苹果公司交税的问题,美国和欧盟的意见就非常不同;英国与法国、德国同样都是老牌工业国家,为什么英国还要“脱欧”呢?
中国将获取绿色金融话语权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化出现了一些倒退的暗流和逆流,各自由贸易体系出现碎片化。G20的诞生是为了回应全球化危机,它能够完成推动全球化的使命吗?
谭翊飞:是的,G20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内部利益差异较大,凝聚共识难度更大,但是,为什么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要火急火燎地将G20提升为领导人峰会呢?是因为发达国家发现,金融危机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需要有发展中国家来共度时艰,其中对中国寄予期望。换言之,在一些时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有很强的合作需求的,G20峰会最初不是发展中国家要搞,而是发达国家主动要求搞。
此次G20杭州峰会,中国只新增了国际投资与贸易工作组,这说明,中国高度重视全球贸易投资,而贸易和投资最能反映全球化水平,目前各国经济不太好,必须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防止以邻为壑的做法。
记者:除了在宏观层面提出继续推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改革之外,G20杭州峰会还在全球金融技术层面提出新的理念,比如引入“绿色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等理念,这些新的理念接下来会有切实的落地吗?
谭翊飞:以前的G20峰会,一般都是讨论经济金融问题,很少聚焦环保、减贫等发展问题,而此次杭州峰会,将发展问题纳入议题,其中,绿色金融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峰会首次提出绿色金融,肯定不是临时起意、玩概念,因为这一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有了很深入的讨论。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占全球的40%,发展相当快。当然,对于绿色债券等已经取得的成果,要更谨慎地看待。什么才是“绿色债券”?“绿色债券”与“非绿色债券”有什么差别?这关键是要设定明确的标准,以保证公平的市场竞争。另外,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不可能短期内所有产业都绿色化,在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绿色产业的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