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系列”作者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
剑桥大学特聘研究员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邀请
来到北大
与哲学系教授
程乐松
围绕“理解即解药:认知变革与自我焦虑”
展开深度对谈
并与现场师生交流互动
对谈由艺术学院研究员
刘晨
主持
从历史书写的伦理责任
到智能时代的文明走向
赫拉利教授
与程乐松教授
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这场对话
注定成为一次启迪心智的思想盛宴
(友情提示:文末有惊喜掉落哦!)
赫拉利以自己是一名历史学家的自我介绍开场,向听众阐明
历史学家真正研究的主题是变化
,当前众人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之中,“这也许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和后人类历史阶段的开始”。
程乐松指出赫拉利的书籍在短视频时代仍吸引成百上千万中国读者,其作品通过历史叙事引发对文明的哲学反思,具有公共意义。
(截至2023年底,赫拉利教授的书籍在中国大陆的销量已达1260万册)
赫拉利在谈及对自己出版的书籍有何期望时,
用
“治疗师”
来比喻历史学家充当的角色。
正因为人们往往急于判断而非理解,所以他的写作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不区分善恶。文明和国家都常常回避自身的问题,归咎于他者,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像“治疗师”一样引导其直面现实,促进集体自我认知。个人和国家都需要“历史治疗”,诚实面对自我问题,而非盲目指责他人。因此,历史就是一场对“人类集体的治疗”。
历史真正研究的并不是“过去”,而是“变化”。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变化的,以及事物又是如何变化的。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赫拉利与程乐松围绕AI时代的人文责任与技术革命带来的哲学思考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程乐松认为赫拉利指出了
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反思和审慎思考,而不是提供绝对知识或制造世界。
“人类,迫切需要我们去尊重,但永远不要盲目相信我们不完美的人性。”程乐松借用诺贝尔奖得主辛顿的话
“重要的是技术的滥用,而不是技术本身”
来阐释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技术统治的看法,他呼吁人们不要盲目接受技术权威,而应保持适度乐观的态度。
赫拉利则从责任感的角度进行回应。他认为悲观会导致绝望,使人放弃改进的努力;而乐观则容易滋生自满,使人忽视责任,因此他提出
应采取负责任的中间立场
。
“我们正在创造的不仅仅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技术。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潜在的超级智能实体的新物种,并且可能很快就会从我们手中夺走控制权。”
赫拉利指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加速源于各国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不信任,导致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不得不”快步前进,以防被对手超越。然而,讽刺的是,这些不信任彼此的人却相信可以控制超级智能,赫拉利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基于此,程乐松从人工智能的不可控性切入,提出人类对自身本质的认知危机:
工程师可掌控传统工具,但人类面对AI这种可能衍生自主意图与价值观的“黑匣子”是没有办法完全掌控的。
他进一步追问区分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方法以及“人性”的定义。为了更好地让听众理解,赫拉利以个人成长与人类进化两个案例,向听众阐明他对人类本质的思考。他回忆起自己在一所“天才学校”求学的经历:在原来的学校,他是最聪明的学生,但进入这所学校后,发现所有人都极其聪明、才华横溢。然而,这段时光对他来说却是最痛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社交与情感能力却没有得到任何发展。因此,他强调,
定义人类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智力,还需要包含“情感”、“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他还谈到人类进化的生物基础,
一个人的“指挥中心”或许仍在胃里,而非大脑中
。
他认为我们许多决策可能还是受本能驱动,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这对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程乐松认为赫拉利在“天才学校”求学的经历与北大学生的经历相似——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校园里相较同侪也只是“普通人”。他强调,
人类正因为不完美与有情感,才拥有反思自我、谦逊待人的能力,这是人类面对AI时代的最大优势。
如果世人皆以工具化思维看待世界,那么大家都会陷入“现代性陷阱”:不断地追求效率。
AI引发的恐慌本质是人类历史焦虑的延续,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会驱动非理性竞争。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是活在其他人的梦里,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活在某个高深莫测的智能机器所编织的梦中。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关于
“现代性陷阱”
这一概念,赫拉利回应道,这种恐惧曾经促使人类追寻虚幻的权威。人类一直希望通过神祇、救世主或神圣文本来弥补自身的缺陷。然而,如今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它甚至可能比研究这些文本的学者更精通文本,从而挑战人类在宗教领域的权威,甚至可能影响法律和金融领域。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文本自行发声”现象对传统的解读者构成了挑战。赫拉利向程乐松询问道教是否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程乐松指出,在道家哲学中,权威并非绝对正确,而是“看似正确”。人们可以关注权威,但不能完全依赖它。他进一步提出疑问:现代性是否源自西方传统?西方文化中存在“绝对规则”的观念,而中国文化则不相信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更加谦逊,强调学习与实践并重。
程乐松强调,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对秩序的渴望,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在理论认知和实际需求之间做出妥协。因此,单纯的理论认识并不足够,人类需要在秩序的基础上寻找意义,明确自己的意图,并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并非完全对立,而是需要通过反思来保持平衡。正如中国哲学所强调的,
重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极端观点,而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求解决方案。
程乐松自认比赫拉利更加乐观,“我不认为我们的文明会被某些超级智慧所取代。
因为我们有情感。
”而赫拉利教授则强调,AGI不需要“意图”也可能带来灾难,人类历史上的秩序与崩溃循环已不再适用,AGI的到来在5到15年内就会发生,它不需要意识即可采取行动。例如,一辆被指令“最快到达车站”的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碾压行人。这种“直接达成目标”的模式极具危险性。因此人类必须立刻采取行动,而非仅仅进行哲学讨论。
当人工智能这个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时,人类能否获得盒子里保留的最后一个东西——希望?智人的征程永不停止,前进路上的灾厄与希望都是人类选择的投影。
历史不是确定的,未来将由我们所有人在未来几年所做的选择而塑造。
——《智人之上——从石器时代到 AI 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围绕AI对人类语言的影响、对跨学科融合的帮助以及人与AI的情感关系等话题向赫拉利教授进行提问。赫拉利表示,AI可能催生新的沟通方式,同时也可能造成语言能力的退化;它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提供跨学科融合的契机,但关键的问题是人类如何跟上其步伐;它可以作为情感陪伴者,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可能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的疏离与冷漠。
尤瓦尔·赫拉利(
Yuval Noah Harari
)
历史学家、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剑桥大学特聘研究员。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智人之上》作者。他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跨学科思维闻名,擅长从人类演化、社会变革和科技伦理的角度,剖析人类命运的过去与未来。其著作被译为65种语言,影响全球数千万读者,被誉为“21世纪最具洞察力的思想者之一”。
200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嗣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度)。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道家思想、中古道教、两汉思想史等。出版专著四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研究兴趣还包括佛教艺术史和日本古代艺术史等。她的发表与出版涵盖叙事性长卷、明清肖像画及清代宫廷艺术等;近年来也关注全球语境中艺术创作和研究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在活动最后,赫拉利教授表示
人类或许即将做出最重要的决定
希望有更多国家的更多人
能够加入这场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
共同做出一个更好的决策
就让我们带着今夜的思想灯火
去照亮历史的边界
也走向更远的未来
互动有礼
看完精彩的对谈,想进一步阅读原著吗?
小北这就送你!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对本次对谈的感受
截至3月28日中午12:00
评论点赞数前10名的读者
将有机会获得一本赫拉利教授的著作
(《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智人之上》四本随机赠送)
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
(Peking University Global Fellowship,简称“大学堂”讲学计划)是北京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在北京大学汇聚一批世界级顶尖学者,增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综合竞争力。该计划每年拟邀请5-10位世界级顶尖学者来北大讲学,分享世界最前沿的思想和智慧,交流本领域的学科动态和研究进展。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中信出版集团
文字 |
李寒冰、束韵哲
编辑 |
张扬、陈世卓
图片 |
徐艺峰、杜钇明、郭梦姣、梅轩铭、张尔狄
排版 |
王俊晔、陈蕾
责编 |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