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你未必是人好,你只是没机会放荡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9-02 22: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麦子导读:


在中国,几乎所有热点事件,最后都会演变成为道德之争。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众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所以,当我们目睹一件事情发生后,一定要学会“且慢下手”。


本文授权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1


这一个月发生了三件类似的事。


第一件:女孩拒绝男同学示爱,被对方从19楼扔下身亡。 女孩死亡后,很多人评价:


“你不放荡,人家怎么会找你。”

“肯定是绿茶婊,到处撩男人。”


第二件:还没等到审判嫌犯,章莹颖及家人就被网友审判了。


这两天,因为捐款时间, 留学生章莹颖又火了,很多人评价:


“你要穿得正经,人家会找上你吗?”

“章莹颖小姨在美国代购奶粉。”

“全家人想蹭美国绿卡,死了活该。”


第三件:九寨沟地震,吴京被逼捐1亿。


九寨沟地震后,吴京捐款100万。 但很多网友觉得他捐得太少了:


“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

“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在中国,吃瓜群众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就拿起放大镜盯住当事人,寻找人家生活及行为的瑕疵,从而把对真相的追究转变为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


在中国,几乎所有热点事件, 最后都会演变成为道德之争。


2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搞道德审判呢?


我先来讲一个心理学上的“道德执照效应”。


这个效应是心理学家莫林和米勒提出的。 莫林和米勒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让两组学生分别接受两个命题。


第一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大多数女人都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而不是出来工作。


学生立马提出抗议:“这是性别歧视。”


第二组学生接受的命题是:有些女人真的不聪明,更适合在家看孩子。


接受命题的学生态度都比较缓和。


接下来,莫林和米勒让这两组人去当招聘考官——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某高层职位。


这几份工作所处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的, 比如建筑业和金融业。


实验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刚刚强烈反对性别歧视的第一组学生, 反而更倾向于选择男性来担任这些职务。


而刚刚态度缓和的第二组学生, 对男女应聘者反而做到了公平公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莫林和米勒说:


“那些明确反对过性别歧视的学生,便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性别歧视的人了,所以便获得了一种道德许可——做什么都不带性别歧视,于是便为所欲为的任性发挥。”


这就是著名的“道德执照效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之后, 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 我便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


3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瓜?


因为吃瓜常常可以获得道德优越感。


一个人做了一点好事之后, 他就取得了“道德许可执照”——我可以心安理得的评价别人,从而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


“我收入这么低,都捐了100元, 吴京你赚了十几亿,为什么捐这么少?


赚这么多,捐这么点,太自私了。 还说爱国,就凭这一点就不爱国。”


当我们说出这一番话后, 就获得了一种无形的道德优越感:


“我是不自私的”,“我是很爱国的”。

“我不是绿茶”,“我人品很端正”。


这种“道德执照效应”还有一个极其诡异的特征——那就是即便我没有做好事,仅仅是意淫一下,大脑也会真的认为自己做了,从而产生道德许可。


很多一分钱没捐的人, 不就是靠着意淫获得了“道德高潮”吗?


“我相信自己的道德比吴京高尚。”

“我若赚了十几亿,肯定捐1亿。”


4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真的就比那些当事人更高尚吗?


其实未必。


于建嵘教授讲过一件事:


一次,他去邻居家玩, 正好碰到老大爷看病回来, 一进门,老大爷就对医院破口大骂:


“检查个骨质增生就要几百块,医生都是黑心烂肝的狗东西。”


一会,于建嵘和他儿子谈到高考, 老大爷听到了,斩钉截铁地说:


“一定要考医学院,要当医生,工资一分不要都行,单拿红包和提成就几辈子吃不完。”


为什么要讲这个例子, 我就是想说——


当我们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众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是众生的一员。


我们痛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

我们咒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垄断行业钻。

我们讥讽不正之风,却一办事就忙着找关系。


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 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


我们憎恨的不是特权,而是自己没有特权。


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兽, 我们未见得比人家高尚多少。


5


非常喜欢作家杨奇函的一段话:


“维持我们节俭的,可能是我们的贫穷。

维持我们检点的,可能是我们的丑陋。

维持我们低调的,可能是我们的平庸。

维持我们钻研的,可能是我们的笨拙。


促成我们义无反顾的,可能是我们的走投无路。

激发我们看淡一切的,可能是我们的一无所有。

我们心无旁骛,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从容。

我们刚正不阿,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资格被诱惑。”


很多时候,我们的言行之所以合乎道德规范,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道德情操高人一等, 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短板变成了高尚。


正如杨奇函所说:


我们未必是人好,我们只是没有机会去放荡。


6


意识到“我们未必比人家更高尚”后, 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当一名吃瓜群众呢?


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 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 无知之幕。


无知之幕,就是当人类呈现无知状态时,看待问题时才能不附带任何偏见,才能公平公正地去对待其他人事物。


这句话,有点不好懂。


学者刘瑜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


所谓“无知之幕”, 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的情形。

一个站在“无知之幕”后面的人, 既可能是比尔·盖茨,也可能是非洲饥民。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杀光富人瓜分他的财产, 万一“无知之幕”拉开, 你发现自己是比尔·盖茨, 恐怕就会脑壳撞墙、吐血身亡。


如果你觉得正义就是Windows系统卖5000美元一套, 万一“无知之幕”拉开, 你发现自己是非洲饥民, 估计也会捶胸顿足、痛哭流涕。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无知之幕”后面之后, 我们对正义和道德便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和了解, 从而作出更加理性的评判和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则。


7


所以,当一名正确的吃瓜群众其实很简单—— 当我们目睹一件事情发生后, 一定要学会“且慢下手”:


1. 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 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 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 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 不要轻易说什么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且慢下手与且慢下口之后, 我们再暂时忘掉自己的身份, 把自己放在“无知之幕”后面;


让自己成为当事人A、当事人B、当事人C, 去理解当事人的行为、处境与成长经历。


只有真正地理解与了解各种“真相”之后, 我们才有资格作出较为公正的陈述与评判。


遇到事情,我最喜欢做的, 就是躲在“无知之幕”后面热眼旁观。 并在旁观中渐渐学会了两件事。


一件是:先以衡量别人的标准检视自己。

越检视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


一件是:学会了一丢丢宽容,所以能容不同。


柴静在《看见》中有一句话:


“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

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

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站在“无知之幕”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有知”。

— THE END —


推荐阅读

关注「麦子熟了」,回复数字 208 ,查看8月8篇热门阅读集结

1 《 47岁的刘若英唱着20年前的爱,你怎么哭了?

2 《 最悲哀的教育,就是把普通家庭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

3 《 德勤患癌姑娘被离职:凌晨4点的朋友圈值不值得炫耀?

4 《发现女儿早恋,这个爸爸的做法刷爆朋友圈!》

5 《“吴京,你为什么不给灾区捐1个亿?!”》

6 《为什么要招名校毕业生?这名HR说得太扎心!》

7 《法写给汶川地震中死去的女友:亲爱的,对不起,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

8 《被囚禁30年的红毛猩猩抑郁离世,因为拥有人类的灵魂被关进牢笼,最后的遗愿是吃一口冰淇淋》

| 麦 子 熟 了 |

文章百里挑一,不鸡汤不励志,遇见即改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第一财经YiMagazine  ·  【2017.04.16】守·原则| 一言
7 年前
沃尔沃汽车  ·  17 77当吃货邂逅小暑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