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湘成
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说:“倦怠,是现代社会的一场疾病。”
人到中年,不仅身体容易疲劳,精神也时常容易内耗。
工作中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不适合这份工作;
生活里总是纠结拧巴,经常想做点什么,却又迟迟无法行动。
在日复一日的自我透支中,我们跌入了负面情绪的深渊,遇到问题,总会往最坏的方向去想。
然而,当我们摒弃这些杂念,走出萎靡的心境,接纳自我,就能避免无谓的焦虑。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心理学中有一种回避型人格,它的特征是逃避人际关系,缺乏自信,而“我不配”就是逃避的主要原因。
但主动表达的人,似乎都会越过越好。
研究表明,主动参与表达的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概率,比被动的人高50%。
可见,主动表达的人与不主动表达的人,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人生的机遇少之又少,错过一次就少一次。
与其被动等待机会垂青,不如主动出击,抓住机会。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Hochschild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情绪劳动”。
她指出,人们除了日常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外,还存在一种经常被忽视的劳动,就是情绪劳动。
当一个人思虑过重,就会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从而导致自己踌躇不前。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不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比如想考一门证书时,怕自己能力不足,便无法投入全部精力去学习;
想创业时,一想到在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便有了退缩的念头。
作家亚伦说:“真正击垮人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你头脑里的‘灾难化思维’。”
凡事少想一点,心宽一点,生活也会顺一点。
当你克服了自己胡思乱想的毛病时,许多烦恼与痛苦也会随风而散。
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
《反焦虑思维》一书中,玛丽向心理医生求助,说自己常常在午夜梦醒后,心脏怦怦乱跳。
原来这一切都源于她在生活中,一直被焦虑所困扰。
面对孩子的叛逆期,她不知如何与他们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面对丈夫随时可能会丢工作的风险,她担心自己将会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这些忧虑,使玛丽变得精神萎靡不振、身心疲惫,每天都为尚未发生的事而担忧,没有余力过好当下。
面对生活的困境,多往好处想,你才能冲破黑暗的桎梏,迎来新的转机。
真正厉害的人,都懂得戒掉多虑。
正如《当下的力量》中所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只发生在当下。”
遇事多往好处想,便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一道道难关。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作家张小娴曾说:“小时候,假使记性不好,是会挨骂的,然而,当你长大后,才会发现,有些事情能够忘记,是幸福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越来越有限,心里装下太多烦心事,自然就腾不出地方装开心的事。
然而,很多烦心事其实都是自己内心一再纠结而产生的。
不少人都是后来回想,才发现:“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那时真是太钻牛角尖了,真没必要。人还是要学会向前看,不把烦恼当回事,它就不是事。”
善忘,才是治愈内心最好的良药。
心不过拳头大点,经常为往事叹息,生活就会把你折腾得狼狈不堪。
往事如烟,如果你能把自己从过去抽脱出来,才能腾出手来拥抱今天的快乐。
正如泰戈尔所说:“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懂得遗忘的人,才能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
他们拥有这世间最大的智慧,不为千愁百事忧,糊涂一生明白心。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说:“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天天生。”
烦恼天天都会有,就像路边的野花,年年都会开。
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为入戏太深。若是卸下心中的负累,内耗自然就会消失。
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对往事不忧,对未来不惧,把不切实际的消极思想踢出去,精力才能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
点亮“在看”,愿往后余生,我们都能平衡心态、力争上游,与最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综合:作者湘成,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统筹:
赵翔
图片:
物道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