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大旗虎皮(李洋,非李杨)主持的「迷影课」公众号。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或者是昨天,我也不确定。(仿加缪体)
感谢每年一到今天,让我知道朋友圈里有些人可能每年只读一天书。
真正读书的人,从来不过读书日。
有人说:书店都TM黄了,还读什么书?这人的逻辑有趣,米店已经没了,你难道吃不到大米吗?
读书的话题一来,就免不了那些精英主义的矫情。
过去,我很喜欢拿这些话去攻击他们。现在老了,也就把精英主义的矫情,当做自然然的本性,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不是这里有、就是那里有的小表演。
我会不会也因此成为别人攻击的小矫情?现在,矫情都成了可爱的事,生活该有多无聊?
好了,趁着读书日这个对于微信公号来说不疼不痒的热点,我们也按照惯例,跟大家聊聊。由于太迫切地想在知识方面展露自己有着超凡脱俗、难以想象的品位和水平,过去几年,我还是读了一些哲学书(此处你可以笑😏……),在一个狭窄的哲学领域与拥挤的哲学青年们高声起哄过几次,还在北大开了一门哲学与电影的课程(此处你可以大笑😂……)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怎么会有“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的感觉呢?),如果你是爱看电影,或者学习电影,那么,除了电影门内的各色畅销骗钱书,还可以读读哪些哲学书?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卢克莱修《物性论》
笛卡尔《谈谈方法》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
打住!能不能不老调重弹?哲学不是被哲学的陈旧而杀死的,是被陈旧的讲哲学的方法杀死的。
学哲学不是报菜名,哲学甚至不是一个学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太短,那是对这门学问的贬低,“哲学”叫爱智慧,是对世界一切的起源与规律的好奇和探索,任何科学或学科中都有哲学,或者说,都可能与哲学相会、相爱。
电影也一样。
电影有很多理论,有它自己封闭的历史和黑话,电影似乎对其他人文学科不那么友好(我的《迷影文化史》可能加剧了这种封闭性,我正在忏悔)。但我希望看电影的人、学电影的人,能把电影理解为一种与岩画一样历史悠久、与技术一样面向未来的概念,任何思考都可以为我们理解电影有助益。
那么,就跟学习电影、爱好电影、拍电影的朋友,推荐几本我认为看上去没用、实际上也真没用、但可能未来会有用的哲学书,这种推荐不代表我工作的任何官方机构,也不代表一个全能完美的读书者,只代表一个有缺陷还在不断学习的电影研究者的意见。
那些哲学家专门谈电影的书,类似德勒兹的《电影:运动-影像》这类就没完全没必要为了展现书单的完整性、全面性而再重复一遍了吧?今天,我只推几本内容与电影完全不搭边的哲!学!书!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米歇尔·福柯:《词与物》
阿兰·巴迪欧:《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
吉尔·德勒兹:《千高原》
吉奥乔·阿甘本:《神圣人》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
柏拉图:《理想国》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海德格尔:《林中路》
好了,先介绍这些,不保证一定能读懂,或者说保证一定都读不懂😏。
有人说,哲学家那么多,就推荐这么几本吗?这位同学请你稍安勿躁,好在明年还有读书日,明年再说嘛。有人会问,你装了一通,也没说推荐这几本书的原因啊?要原因还叫推荐吗?那不是促销吗?那这几本书到底跟电影有什么关系呢?好吧,这个问题你只有自己读完才会明白😜
最后,再推荐一本国内学者的新书,我觉得对于学电影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好读、非常深入的书,一本在译介和研究西方思想的研究领域有示范性的著作。这本书就是朱国华的《权力的文化逻辑》,这本书主要讲布尔迪尔,这个人尽管算不上是哲学家,但他的理论对现代艺术社会学却有无法估量的影响,不仅是学电影的,学艺术理论和文化产业的同学,也可以读读哦。
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
往期精彩内容
隆重推荐这些电影原声,每张我能听一天
他用这部最新的音乐电影,穿透了我的坚硬外壳
现在总算可以吐槽《爱乐之城》的音乐水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