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描述了作者对于蒲公英以及修行人生命经历的观察和感悟,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不一定在事业成功或名声大噪时,而可能在面对生死考验、情绪困扰时的自我超越与成长。
文章通过描述蒲公英的平凡外表和特殊内涵,引出修行人的人生哲学:不张扬也不怯懦,甘于平凡,面对生死考验时的高光时刻。
文章通过描述不同人物的经历,指出人生的高光时刻可能在于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自我超越与成长,如A同学和B同学的经历以及必经之路的志愿者活动。
文章强调了修行人眼中高光时刻的内涵,即在万千烦恼中来去自由,在生死考验中泰然自若,并举例说明了修行人面对死亡时的真实状态。
文章提到公益组织必经之路的志愿者活动,即使只有一名同学发生了改变,也是值得的。这体现了公益组织的高光时刻在于帮助他人成长和改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修行的理解和体验,表达了对修行的认同和感慨,并鼓励他人走上修行之路。
人间六月芳菲尽,山寺野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 月,是大山的春天。
6月,雨水多了,大山变绿了,蒲公英也开花了。
我小时候,住在山脚下,岳阳某座小山脚下。那里海拔不高,山也不高,丘陵地貌,那里没有蒲公英。或许有,只是我没见过。或许见过,只是我不认识。或许认识,只是自己没印象了。或许有印象,只是自己忘了。算了,就当没有吧。
如今,我也住在山脚下,青海某座大山脚下。这里海拔不低,3700 米。一到六月,漫山遍野的鲜花,其中有很多蒲公英。我来青海之前,只认识结成种子的蒲公英,摘下来,吸口气,张嘴一吹,无数种子飘荡开去。如今,我见过了开花的蒲公英,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她们开得朴素内敛,又落落大方。
一朵花开花的日子,应该是花一生的高光时刻。热烈,奔放,无论有没有人看见。
蒲公英好像有些不同,因为蒲公英的高光时刻,并非她开花的日子。
说到高光时刻,想起了必经之路的同学。
必经之路的 A 同学,才华横溢。数年前,她随手写了一首歌,参加了央视的节目,得到某大歌星的认可。后来歌星演唱了那首歌,并收录到专辑中。A同学说那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必经之路的 B同学,优秀卓越。大学毕业后,加入大厂工作,成长很快,数年后,B 同学成为某跨国公司重要业务的负责人,年薪百万。B 同学说,那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A 同学说,自己现在比较自卑,经常陷入情绪的困境中。
B 同学说,自己入职的第一天,查出自己患有癌症,直接被安排在医院动手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每个人活到现在都不容易,事故,也每天都在发生。
听了同学的故事,我说,那不会是你们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你们最高光的时刻一定还在以后,因为你们走上了修行之路。
人一旦开始修行,对自己的认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小孩子拥有了新玩具,他们会骄傲会炫耀,那是他的高光时刻;青年人,看不上玩具了,但当他们找了个帅气的男朋友,或者漂亮的女朋友,他们会骄傲会炫耀,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中年人,不在意男女朋友了,但当他们事业有成,财富自由,他们会骄傲会炫耀,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老年人,不关注事业了,但当他们的子女有出息,有人恭敬有人陪伴,他们会骄傲会炫耀,那是他们的高光时刻……
必经之路的 C 同学说:“妈妈八十多了,不听医生的安排,每天都很‘作’。因为她不听话,以前我很生气,现在练习了觉察,我妈还是不听话,但我可以不被情绪影响了,只是看着她‘作’。”
我说:“你现在看着老人‘作’,很多大人看着小孩作,修行人看着世俗人‘作’,我也看着很多同学‘作’。”
当一个人智慧增长,能看见他人‘作’。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不见自己‘作’。也不是没有例外,如果这个人懂了修行。‘作’是自我的特点,看见自我在‘作’,就是修行。
必经之路的 D 同学说:“我被情绪控制了三十多年,经常痛苦不堪,在必经之路,终于让我看见了情绪的样子了。是的,我能看见情绪了,它伤害了我三十多年,我终于看到它了!”
说这句话时,D 同学泪如雨下。
我也感慨颇多,心想:“必经之路几百名志愿者,努力一个月,哪怕只有这一名同学有了变化,也是值得的。”此刻,算是必经之路的高光时刻吧。对一个公益组织来说,有人因其存在而受益,就是组织的高光时刻。
对于一个走上修行之路的人来说,曾经的盛名、事业和财富,会如同小孩子的玩具,修行人不会再拿出来炫耀,也就谈不上高光了。
修行人眼里的高光时刻是什么?
是在万千烦恼中来去自由,是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是在纷繁复杂中了了分明,是在生死考验中泰然自若。
特别是最后一条,人在临终时,是最能体现他修行成就。有人修行理论讲得很好,但遇事就乱套了,更不用说面对死亡。上次宗萨老师讲了两个修行人的故事。
宗萨老师说,我认识一个堪布,他很博学,通晓仪轨与经文,并且精勤持戒,对自己的学识渊博与戒律清净非常骄傲。
在同一个寺庙里,有位尼师,没有名气,也不博学,她每天就在寺庙里勤劳地清洗供杯,并准备供佛的酥油灯。这些都是寺庙里琐碎的杂事,没什么人愿意做。
随着时光流逝,这位尼师因为健康问题离世了。她走得非常优雅,非常自在。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堪布遭遇车祸而折断了脖子,他没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
这时,他很恐惧,因为佛法从未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他也很慌乱,他的行为像是不想死却又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他所有关于无常和死亡的知识都只停留在理智上。
更为难堪的是,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恐惧,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虚伪,还是想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很在意。
那个堪布有高光时刻,不过车祸后,成了笑话。而那个尼师的高光时刻,是在她往生的那一刻。
我想起了蒲公英。
蒲公英的花很普通,圆圆的,有很多花瓣,开得很整齐,也很守规矩,她把自己隐藏在春天里,低调,又不卑微。漫山遍野的鲜花中,你不会特地留意盛开的蒲公英,就算你留意到,也可能很快会忽略她。但当你细看,又会觉得她有些特殊。
蒲公英的叶子很普通,比小草宽,又比树叶窄,努力向上,却又贴地生长,有点像菜叶,但又比菜叶短小。看上去毫不起眼,细看又有点不同。
蒲公英的外形很普通,又有点不一样。她不张扬,也不怯懦。她有点鲜艳,但不夺目,她有点光彩,但不照人。她没有百合的放肆,也没有玫瑰的骄傲,她没有特殊的香气,也没有夸张的外表。她和其他花一样努力,也和很多花一样普通,她看上去也在争春,但却又甘于平凡。
蒲公英的适应性极强。她能长在草丛里,也能长在岩缝中。雨水多她活得很好,雨水少她也能开花。她可以成群结队地生长,也可以独自一朵开放。
佛殿外的台阶下,就有一株蒲公英,从石阶缝里长出来,独自开放。开得很随意,但我知道她很不容易。我看见她的虔诚与热烈,我很随喜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