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建同学  ·  John Rush对24+种AI编码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Let's Build a Simple ... ·  昨天  
爱可可-爱生活  ·  【[661星]Meridian:谷歌推出的营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泪目!那些在朋友圈纪念单田芳的中年人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18-09-12 19:30

正文


MON
0 1

世间再无下回分解。

昨日下午,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在很多90后、00后眼中,单田芳是一个印象模糊的符号,他那把标志性的“公鸭嗓”,似乎仅仅存在于长辈的收音机里,一个叫做《曲苑杂坛》的电视节目里,和各种娱乐明星的模仿中。

即使通读各种相关的刷屏文章,也只能简略勾画单田芳老师的人生轮廓:单田芳, 辽宁营口人,生于曲艺世家, 十三四岁就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读过大学,拜过老师,上过山,下过乡,文革时被打掉过9颗牙齿。改革开放后以说评书维生,1995年开始北漂,蜚声于电视时代。在90后们开始记事的时候,单田芳已逐渐退出了舞台。

基本上,这一届 年轻人们没听过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也很难体会到他的感召力和评书的艺术魅力。


所以,面对着朋友圈里长辈和领导的各种缅怀,他们也只能默默点赞,然后悄悄走开。



MON
0 2

单田芳老师对“中年人”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众消费品相对单一,能读的书太少,能看的电视几乎没有,打开老旧的收音机,听一段评书就成了最好的娱乐方式。


九十年代,借着电视业兴起的东风,年过花甲的单田芳老师决定北漂。通过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单田芳把评书搬上了电视,也让自己真正“火”了起来。

一时间,广播里的“公鸭嗓”,形象化为电视上的折扇和惊堂木,怒目圆睁的表情和不时伸出的三根手指,让评书里面的人物更加活灵活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单田芳老师上电视的次数越来越少,评书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逐渐被五花八门的娱乐制品取代,甚至仅就语言艺术而言,评书的影响力也远不及相声和小品。如今,小岳岳的粉丝和单田芳的粉丝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纵然,今天有了一些“听书”软件,能够把各种“声音读物”搬上APP,但很难说评书还能不能回光返照了。毕竟,评书不能被包装成知识,不能拿来卖课。



所以,那些当年听单田芳评书长大的“中年人”,也只能在出租车上偶尔回听一下评书,跟司机闲谈两句,追忆一下有评书相伴的时光,并真切感受着“代沟”的涵义。



MON
0 3

对年轻人来说,缅怀单田芳老师,似乎是 “暴露年龄”的行为。年轻人没听过《白眉大侠》、《三侠五义》,看不懂怪蜀黍们朋友圈的感怀,也不想去了解“中年人”的精神世界。

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里,“中年人”的标签通常意味着秃顶、发福、油腻,意味着世故、圆滑、冷漠、甚而没品。年轻人指责中年人“只有眼前的苟且”,并发誓绝不愿意活成他们的样子。


但是,你以为“油腻”的中年人只会固执又暴躁,把秋裤当睡裤穿,保温杯不离手,一喝酒就人来疯吗?他们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


在他们小时候,娱乐方式单一,单田芳老师就是当年的rapper,评书里的各种英雄桥段,也曾燃烧过他们“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们也想过戴墨镜耍酷、披上床单可以一飞冲天,想拥有一个传奇的人生。



但是,生活这把无情刻刀,已经改变了他们模样。当年的梦想早已被为人领导、为人父母的责任所取代,他们甘愿脱下超人服、忘掉英雄梦、摘下墨镜,做一个按时打卡的中年男人。



很多时候,他们以“想当年…”做开场的感叹经常被人无视甚至鄙夷,以至于只有属于那个年代的偶像离开时,他们才敢柔软而绵长地发一下感慨,还要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怎么看?”。



所以,如果你朋友圈里也有含泪纪念单田芳的“怪蜀黍”,请不要着急给他打上“中年人”的标签,不要鄙夷,也不用给他送脑白金之类的营养品。

一张“邱淑贞”老师的海报,足以表达你的关心。




END


别人的朋友圈里现在啥最热?

他们正在讨论什么有趣有料的话题?

明星大佬朋友圈长啥样?

他们正在看什么想什么?

来刷屏——涨见识、获谈资



往期精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