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财长耶伦:全世界不答应中国独霸制造业
【网易】7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中国过度对工厂的投资、并输出廉价商品充斥世界的担忧,不仅止于富裕的七国集团(G7)国家,包括20国集团主办国巴西在内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担忧。巴西已提高了对中国钢铁和电动汽车的关税。“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不愿意说,‘好吧,中国,你想主导制造业,那么我们所有的制造业部门都可以倒闭,’因为你想成为世界工厂。我们不愿意这样做,”耶伦说道。
【荣茂观察】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她声称,中国若欲成为世界工厂,“独霸”制造业,将遭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反对。这一表态,无疑是将矛头直指中国的制造业,而美国则俨然以全球代理人的身份自居,试图代表各国表达对中国的不满。
耶伦的言论充满了谬误与偏见。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并非凭空而来。这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凭借比较优势,通过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所赢得的。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合作的自然结果,而非某种霸权的体现。
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并非以排挤他国为代价,而是基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原则,通过自身努力和开放合作实现的。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来源于完整的工业体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持续的创新投入,而非所谓的“独霸”策略。
比如这次巴黎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盛宴,也是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又一展示窗口。中国制造在奥运会相关商品中的占比高达92%,这一数字不仅是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缩影,也是全球对中国制造信任与依赖的明证。
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1%到如今的92%,中国制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制造,世界共享”的理念。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在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市场响应能力上的持续提升。
明眼人都清楚,即便在当下,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也并未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实现“独霸”。在芯片、航空、医药以及多种关键原材料方面,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领先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耶伦所谓“中国独霸制造业”的说法,显然有点捧杀的意思。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还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超过60%。
此外,在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领域,中国也占据了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这些成就不仅证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
更令人费解的是,美国一直标榜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但耶伦的言论却与此背道而驰。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如果一些国家的企业因竞争不力而破产,这本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又有何可指责之处?
耶伦的言论,无疑暴露了美国意欲打压中国产业的图谋,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担忧和不安。
如果耶伦真的认为制造业的庞大是一个问题,那么她为何不对美元的“独霸”地位提出质疑呢?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其地位是否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审视和挑战?
综上所述,耶伦的“世界工厂”谬论不仅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歪曲和攻击,更是对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的践踏。美国应该摒弃这种狭隘的思维和霸权的行径,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繁荣与进步。同时,中国也应该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二、美日“2+2”会谈:矛头对准中国,却忘了照照镜子
【观察者网】据日本共同社当地时间7月28日报道,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当天在东京举行了外长(外相)和防长(防相)出席的安全保障磋商委员会会议,即所谓的“2+2会谈”,确认调整日本自卫队和驻日美军的指挥统制框架,以及强化在防卫装备品等安全保障领域的合作。路透社报道指出,美国此番宣布对驻日美军司令部进行重大改革的计划,意图加深与盟国军队的协调,美日两国持续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均将中国视为在该地区的“最大战略挑战”。两国声明中还声称中国在南海和东海具有“挑衅行为”,并提及中俄联合军演以及中国核武器库等内容。
【荣茂观察】
近日,美日外长及防长在“2+2”会谈上,再度对中国发起“口诛笔伐”,重申“强烈反对”中国的“非法”海洋主张、填海地物军事化以及在南中国海的所谓威胁和挑衅活动。布林肯更是声称,美国组建的联盟都是“防御性质的”,对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野心。而上川阳子(日本外相)则高呼:我们正处于历史转折点,动摇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根基的事态变化仍在持续。
这番言论,听起来倒是冠冕堂皇,但细细品味,却让人不禁想问:美日如此“义正辞严”,是否真的站得住脚?
首先,美日强烈反对中国的“非法”海洋主张,这“非法”二字从何谈起?请问美国,你签署了国际海洋法公约吗?如果连公约都没签,又何以指责他国“非法”?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吗?
再者,布林肯声称美国组建的联盟都是“防御性质的”,没有其他任何野心。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北约一再扩张,甚至意欲把手伸向亚洲,这难道是“防御”的表现吗?美国在菲律宾增加军事基地,布置提丰导弹系统,这又是何意?难道这也是“防御”的一部分?
至于日本方面,口口声声要遵守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但这秩序到底是基于国际法的联合国秩序,还是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如果是后者,那中国为何需要去遵守呢?中国从未重塑任何国际秩序,但坚决反对某些国家以自己制定的秩序取代联合国秩序的行为。
美日对中国施压警告,但在主权问题上,中国绝无让步的空间。中国捍卫领土与主权的行为,完全合情合理,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最后,我想说,美日与其在这里对中国指手画脚,不如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他们所宣扬的那些“高尚”原则。毕竟,在国际舞台上,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三、美国6.67亿美元“防疫大计”:是未雨绸缪还是另有图谋?
【网易新闻】美国宣布提供6.67 亿美元“预防下一次流行病”,美国财长耶伦:新冠不太可能是最后一个全球健康威胁。
【荣茂观察】
在这个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层出不穷的时代,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一则声明如同投石入湖,激起了层层涟漪。她宣布,美国将投入高达6.67亿美元的资金,旨在“预防下一次流行病”。这一举措,表面上看似高瞻远瞩,实则背后隐藏着值得深思的问题。
美国为何会选择在此时此地,如此慷慨解囊?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难道美国真的能未卜先知,能够精准预测到2026年将有瘟疫肆虐?显然,这样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威胁,而非科学论断。
那么,美国此举的真实意图何在?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
一是国际责任与形象塑造。
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承诺巨额资金支持,美国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领导力和责任感,从而巩固其国际地位,提升国家形象。
二是国内政治考量。
面对国内民众对疫情防控不力的质疑,美国政府或许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来转移公众视线,缓解国内政治压力。毕竟,在全球范围内“大手笔”投入防疫资金,总比在国内抗疫一线疲于奔命要来得风光体面。
三是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
从更深层次来看,美国此举或许是在为未来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布局。通过提前投入资金,加强疫苗研发、医疗技术升级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旨在确保在未来可能的流行病面前占据先机,甚至主导全球防疫议程。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远超以往,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各国政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危机意识,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当然,美国此举也尤其需要引发大家的警惕,形势所逼之下,
不排除美国从此方面“搞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