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5
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了“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
在这次会议上,主管金融的副总理
LH
说了四句耐人寻味的话——
要建立良好的行为制约、心理引导和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使全社会都懂得: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
借钱是要还的,
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
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的语言是非常神奇的。当领导很庄重地讲“书面语言”的时候,虽然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听众往往抓不住重点。
而当领导讲“大白话”的时候,往往可以引起注意和重视,产生的“心理震撼”更大。
上面这四句话,就是如此。
要准确理解
LH
的这几句话,还需要细度新华社通稿里,他讲的另外几句话:
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与严格监管政策有效组合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
,补齐制度短板,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改革和优化金融体系,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风险防范化解责任制,
坚决惩治腐败。
我的看法是:
1
、通过政协召开这样一次会议,说出这四句话“大白话”,的确耐人寻味、值得重视。
政协是民企大佬汇聚的地方,的确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做“无本生意”,而且“做了坏事”,比如
AB
的吴某人,就刚刚被一审判了
18
年。还有一些大佬,过去一年多刚刚痛苦地“去杠杆”,贱卖了大量资产,基本上“脱了一层皮”,深切体会到了“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的含义。
那么问题来了:这四句话是常识,连老百姓都懂,为什么还需要向民企大佬喊话提醒呢?
原因很简单:有些人忘记了这四句话,认为自己非同寻常,可以例外。
为什么可以例外?不外乎通过金钱结识了权力,觉得自己由此可以“金枪不倒”。所以,
LH
的讲话里还有一句——“坚决惩治腐败”。
金融去杠杆的时候,就是扫平豪强的时候。否则,你根本去不了杠杆,“打虎不成被虎欺”。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懂,不用多说了。
2
、
强调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
严监管”的政策组合,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基调。
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周期仍然停留在“紧缩期”。
但这不是“前紧缩期”,也不是“中紧缩期”,而是“后紧缩期”。
货币政策最紧的时候已经过去,政策也基本如此。虽然“金融去杠杆”仍然在继续,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在继续,对银行表外业务的严管仍然在继续,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清理还没有开始。但整体而言,金融“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
上图是一季度分行业的
GDP
增长情况,可以看出金融行业增长只有可怜的
2.9%
(去年四季度是
4%
),这是非常罕见的。随着央行进入降准周期,重新提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行业最惨的时候正在过去。但回暖、回升都不会太快。
3
、由于金融领域仍然处于“后紧缩期”,再加上中美贸易的不确定性,所以股市比较淡静,很难形成趋势性热点。楼市调控政策看起来一波接着一波,但整体上仍然比较温和。
上图是央行“
2018
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披露的各类贷款增长情况,可以看出“住户贷款”增长幅度最大。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仍然靠“家庭加杠杆”来支撑。家庭加杠杆用来买什么?当然是房子。
上图是央行一季度报告里披露的“实体经济”和“房贷”加权平均利率情况。
可以看出在2018年
3
月份,“房贷利率”仍然显著低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
如果你是一个民营企业主,你这时候是贷款买房子,还是贷款搞实业?而且你再看看两种贷款利率在
3
月的上涨幅度。
4
、常有读者说我偏袒楼市。其实,你只要每个季度看看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知道市场的真实情况了。
但话说回来,
2018
年整体货币政策是偏紧的(但比一季度略松一些),这一点毋庸置疑。再加上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稳定民间心理预期的需要,房价整体大涨政策是不支持的。
5
、股市或许会在
2018
年涨一波,因为此前跌了不少,还因为官方希望尽快进入“印股票的时代”。但什么时候涨,是先跌后涨,还是直接上涨,我说不好,这个要看政策、看国家队,看中美谈判。但货币政策这样,涨也只能视作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