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MKT咨询圈
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第一自媒体。专业分享、沙龙/峰会、工作猎聘、咨询培训、投融资尽在这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考研斯基师兄  ·  25考研人等成绩现状,也太真实了吧! ·  3 天前  
考研斯基师兄  ·  25考研人等成绩现状,也太真实了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MKT咨询圈

做人王阳明、做事曾国藩:一心不动,大巧不工

CMKT咨询圈  · 公众号  ·  · 2017-09-24 19:31

正文

来源:网络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 ,可见难度之大。而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正是其中一个,清代名臣曾国藩正是那半个。


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


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 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


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 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


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 便是“一心不动”;


将曾国藩的学问和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 便是“大巧不工”。




—— 做人王阳明,一心不动——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一心不动”?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公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王阳明书法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 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 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 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 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王阳明书法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 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 。听起来似乎谁都知道,其实王阳明实实在在告诉了我们两件事。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 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 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这点,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 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原理则是情绪只能在人不自觉时才能绑架人,一旦自觉主导人的便不再是情绪,而是这自觉的意识了。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而且要有一种意识: 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修心的好时机。 正如王阳明所说——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王阳明如是说。他自己就是。



王阳明书法



一心不动,才能踏实做事


俗话说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一心不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这就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所以不必再纠结是入世还是出世,是要精神还是现实; 王阳明的“事上磨”告诉我们,入世就是修行,不动心便是出世。


一言以蔽之: 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 做事曾国藩,大巧不工 ——


曾国藩真的是笨,他自己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


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 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这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曾国藩书法



守拙,才能勤


为什么守拙才能勤?因为笨人知道自己在才智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过别人,就只能在勤快上下功夫; 因为拙,就能自觉地去勤。


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等12条日课,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蹭到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 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 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 稳,就是快 。所以他才说——


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是耍小聪明、爱玩机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


曾国藩的守拙而勤诚然是因为笨,而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便是他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人聪明,还勤奋。



曾国藩书法



守拙,才能慎


曾国藩曾作过一副对联——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前半句,可谓说尽了他的谨慎。他能够在晚清官场恶劣的环境下平步青云并全身而退,与他的谨慎有着极大关系。这谨慎,则还是源于他的守拙。


为什么守拙才能慎?因为他知道自己笨,所以才尤其害怕出漏子、捅娄子,而小心加小心。 人最容易在自己擅长和有把握的事情上栽跟头 ,所以才会有那句俗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曾国藩的做法,也尤其值得我们在处世和做事上借鉴——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矣。


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的巨大成功,不就是那长履大任、福祚无量的最好证明吗?但凡照着这个路子走,尽力去做到,人这辈子就算是有谱了。而世人尤其是那些聪明人,却往往是胸有傲人之志、手无缚鸡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骄傲轻浮、疏忽怠慢。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在小事和细节上的态度,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人的心性。


智者千虑,何况不免必有一失。曾国藩守拙而慎,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根本不是笨还是聪明、谨慎还是疏忽, 而是对自己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修养、处世和立业的根基所在。 只有守拙而慎,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坚实依靠。



曾国藩书法



守拙,才能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考研斯基师兄  ·  25考研人等成绩现状,也太真实了吧!
3 天前
考研斯基师兄  ·  25考研人等成绩现状,也太真实了吧!
3 天前
学生时代  ·  最美的风景是你的微笑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