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洞察”号的两个传感器记录下火星风导致的振动。这是它第一次录制火星上的声音,美国宇航局(NASA)将其称之为“意外收获”。当时,小尘暴和火星风掠过“洞察”号登陆区。宇航局公布了“洞察”号的录音,包括原始录音和提高了两个八度的修改版,以便于收听。宇航局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火星风的声音。
“洞察”号火星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
SEIS
)在部署到地面前几个月收集的数据将用于抹除背景噪音,帮助它监测火星地震
登陆火星后不久,美国宇航局的“洞察”号着陆器便录制下火星尘卷风导致的声响。宇航局表示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火星风的声音。“洞察”号的传感器监测到低沉的隆隆声。据估计,当时的风速在每秒
5
到
7
米之间,从西北吹向东南,所导致的声响在人类听力范围之内。
辅助有效载荷传感器子系统(
APSS
)的气压传感器直接记录下振动,地震仪则记录下火星风穿过“洞察”号太阳能电池板导致的振动。“洞察”号的录音在人类听力范围内。
“洞察”号的任务并不是记录火星风。项目组表示这种类型的数据收集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因此是一个“意外收获”。“洞察”号利用两个传感器探测火星上的风致振动,其中一个是背部的地震仪,另一个在设计上用于监测气压。
12
月
1
日,“洞察”号的两个传感器记录下火星风导致的振动。“洞察”号记录的振动音调很低,但只要借助耳机或者低音炮,我们便可以感受一下火星的声音
宇航局表示“洞察”号的火星声音是在
12
月
1
日录制的,当时尘卷风掠过“洞察”号的登陆区。虽然振动声的音调很低,但只要借助耳机或者低音炮,我们便可以感受一下火星的声音。为了提高录音的清晰度,宇航局提高了两个八度,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其它移动设备倾听。
“洞察”号的任务并不是记录火星风。项目组表示这种类型的数据收集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因此是一个“意外收获”
“洞察”号项目首席研究员、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布鲁斯·班纳特表示:“这一次的录音是个意外收获。不过,‘洞察’号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监测火星上的各种运动,声波导致的运动显然也在范围之内。”
宇航局分享了“洞察”号最近几天拍摄的一系列高分辨率照片。不久后,“洞察”号将对前方的地貌进行成像,寻找最佳钻探地点。照片展示了“洞察”号的太阳能电池板
项目组表示“洞察”号的两台仪器用不同方式记录下火星上的风致振动:辅助有效载荷传感器子系统(
APSS
)的气压传感器直接记录下振动,地震仪则记录下火星风穿过“洞察”号太阳能电池板导致的振动。
“洞察”号传回的自拍照
“洞察”号火星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
SEIS
)在部署到地面前几个月收集的数据将用于抹除背景噪音,帮助它监测火星地震。它的短周期硅传感器能够监测到最高
50
赫兹的振动。宇航局表示这个这一频率处在人类听力范围之内。
“洞察”号在埃律西昂平原登陆,距
“好奇”号的登陆区不远
“洞察”号项目组成员、伦敦帝国学院的“洞察”号传感器设计师汤姆·派克表示:“‘洞察’号着陆器就像是一只巨大的耳朵。两侧的太阳能电池板会对风的压力波动做出反应。这个过程就像‘洞察’号竖起耳朵,听到火星风在拍打它。太阳能电池板导致的着陆器振动方向,与我们预计的登陆区风向相符。”
“洞察”号摘掉照相机的镜头盖,让这个机器人探险家可以拍摄火星的最清晰照片
“洞察”号项目组公布了地震仪的原始录音以及提高了两个八度的修改版,以便于倾听。
APSS
录音的修改版,速度提高了
100
倍。专家们表示“洞察”号记录的振动就像是旗子因气压变化在风中的舞动,我们的耳朵能够感受到。
APSS
项目组成员、康奈尔大学的堂·班菲尔德表示:“这种声音是气压变化的结果。每次与房间另一侧的人说话,你都会听到这种声音。”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艺术概念图
“洞察”号于
11
月
26
日登陆火星,将帮助科学家揭示地球如何形成。这颗着陆器将利用“三大件”监测火星的脉搏。“洞察”号的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
SEIS
)用于监听火星的脉搏。这台地震仪能够记录下在火星内部穿过的地震波。研究地震波能够揭示它们的潜在源头。科学家怀疑地震波由火星地震或者陨石撞击地表导致。
“洞察”号的热流和物理学特性探头(
HP3
)负责给火星“量体温”。这个“体温计”长
46
厘米,将深入火星地下
5
米,测量内部热量。与地球一样,火星在自转过程中也会发生晃动。为了研究这种晃动,两个无线电天线——自转和内部结构实验仪(
RISE
)的一部分——将对“洞察”号的方位进行精确测量。测量数据将帮助科学家了解内部构造如何影响火星的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