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常观  ·  起猛了!哪吒闪现常州! ·  2 天前  
常观  ·  起猛了!哪吒闪现常州!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亚冬会主火炬“雪韵丁香”点燃!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彭剑锋:研究管理40年,为什么我主张重拾禅的智慧?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7-13 07:40

正文

  • 文 / 彭剑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 来源:华夏基石管理评论(guanlizhisheng2015)

  • 选自《华夏基石管理评论》总第69期,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为什么当下我们要重拾禅的智慧?

我认为禅既是宗教又不是宗教,既是哲学又不是哲学,它是一种具有宗教般信仰、哲学般深邃、平民化世俗的一种生存智慧。是中国人在实践过程中、融合中西文化,集中华优秀文化之大成的一种高超智慧,是一种出入世大智慧。禅盛行于唐宋,渐隐于元明,至清末民初,虽出现“四大高僧”挽救禅宗一脉于濒危,使禅有光复之相,但种种原因,禅还是退于山林,隐于民间,至少不是显学了。

为什么说,现在我们应重拾禅的文化,重新把它拿出来擦试,让它重新大放光彩? 因为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真正的中国式智慧,我们应该继承、创新并使之重焕其价值与光彩。每当想起,中国禅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断断续续,反倒在日本被发扬光大,被日本人推向了世界,就令人扼惋叹息。在数智化新时代,我们有责任重新研读禅,重新拾起禅的文化,重新弘扬禅的精神,激发禅的智慧能量。这是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核心基点。

01

禅能与时代对话:走出大变局时代的迷惘

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整个世界所面临的矛盾、冲突是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在这样一个大变局时代,国际秩序在重构、代理人战争狼烟四起,价值观激烈冲突,社会也被严重撕裂,现在整个世界也处于极度躁动与不安之中,现在为什么社会上得焦虑症、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在大变局下,在不确定的状态中,技术与社会的变化太快,人们普遍对现实不安,对未来心里没底,所以整个社会普遍处于迷茫、不安、焦虑的状态。

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面对整个社会普遍的迷茫、焦虑,急需要找到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来支撑人们前行,在迷茫之中要找到方向,在困顿之中要找到信心和出路。 尤其是从企业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家现在也普遍的焦虑和信心不足,许多民营企业家要么躺平,要么移民出走,资产外移;要么是焦虑万分而方向迷失,不知如何继续前行,面对经济下行和数智化转型升级不知道该怎么办,普遍处于这么一种焦虑与迷惘状态。确实在这个时候需要找到一种精神食粮,找到一种精神的力量和超越一般工具和方法的智慧解决之道。

我认为,在这个时候特别要重提禅,深入挖掘禅的现代意义和价值,擦亮禅的智慧之光、弘扬禅的精神,以拨开云雾,引领我们走出智能文明时代的混沌与迷惘。

工业文明时代,我们跟西方国家相比至少落伍了上百年,但是数智文明时代,我们跟西方世界在数智化的应用技术层面,某种意义上是同步的,在数智时代如何以用文化与思想智慧引领数智时代的新文明?如果中国人在数智时代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也要找到文化精神的底层逻辑,作为技术文明的内在支撑体系。一个国家的崛起的不仅仅是GDP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文化崛起、文化自信,掌握文化话语权的主导权。

工业文明发生在西方没有发生在中国,不是偶然,而是有精神文化基础的。上帝照管人们的心灵,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使新教伦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理性与科学、民主与法治、契约与商业文明规则,这些为工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但是客观来讲, 西方国家奉行的二元对立的丛林竞争法则,对外在的、唯一的神的崇拜,过于理性的思维等,到了数智化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尤其是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如:工业文明强调等级秩序,严格分工,单一中心、标准化,威权化,丛林竞争法则,但是到了数智化时代要混序、要破界、跨界,要去中介、去中心、去威权化,要尊重个体与个性,要构建万物互联的生态世界,这些时代的新需求与西方工业文明的过度理性体系、文化体系出现了矛盾与冲突。

比如说西方经济学中对人的认识,是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人是工具,不是目的,人需要在严格的制度、统一的工作标准下才能产生高效率、高绩效,但在数智文明时代,人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科技创新与人的潜能开发成为新动能,人、机、物将高度地跨界融合,这就要弘扬人性,尊重个性,激发人的内在主动性、创造性,人要自我驱动、自我开发、自我约束,在开放、破界,万物互联互融的生态文明时代, 西方的这种黑白分明、非此即彼的理性文化、理性力量在工业文明时代是不可或缺缺的伟大力量、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好好学习和补课的,但到了万物互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智能文明时代,光有硬梆梆的理性力量是支撑不了智能文明世界的。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博士余海里认为:在理性冲突造成的灾难加剧、价值观越来越模糊的地球上,禅是一种重要的感性的力量。他通过对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论断: 禅,必将成为拯救世界人类的力量之一。 因为:“事实上,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并不只有科学一途,世界可以通过理性(科学实验)来认识,也可以通过感性(心灵感悟)来认识,从科学认识世界中人类能够获得物质力量,从感性认识世界中人类能够得到精神的力量。这两者,恰恰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

数智化时代,人类所面临的最严肃的问题是:如果未来的社会是机器人社会,或者半碳基人半硅基人的社会,那么如何与机器人和谐地存活下来,人类如何不会被机噐人PK掉,机器人革了人类的命,人类还有没有存在下去的意义和价值。面对这些基本问题,仅靠科学和理性是回答不了的,是会让人心灵不安和极度焦虑的。

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理性与感性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科学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禅是安静心灵的方式,两者没有高底之分,不能非此即彼,而要相融而合,中国要在智能化时代领先于世界,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内在的精神支撑,找到内在的驱动力,来推动我们在智能文明时代变道超车、弯道超车,个人认为,唯有禅!

而且,为什么现在要弘扬禅的精神?企业实践过程中,许多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家都是禅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如日本最卓越的企业家,如稻盛和夫、丰田喜一郎、松下幸之助,几乎日本所有的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家都是禅宗的追随者与信奉者,他们第一是禅的追随者与信徒,第二他们把禅的思想与方法论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日本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家的经营思想里都或多或少都浸蕴了禅宗思想,他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把禅发扬光大了。从美国来看,美国首先是乔布斯,乔布斯是彻头彻尾的禅的信徒,美国大多数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基本上都是禅的信奉者,企业内部都设有禅堂,都有禅修的文化。Google,Facebook的创始人都是禅的信奉者。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面临这么一个高度复杂的不确定世界,人要回归到本心,让心静下来,才能不纠结于得失、不执迷于己有,才能回归初心,才能在从容与自在之中找到人对生命价值的最好体验,从而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想像力和调动内在主观能动性,这是禅的思想的核心。

02

禅能与世界对话:直击人性深处的美好希求

禅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世界对话。

第一,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东西文化高度容融而合的产物, 有“世界禅者”之称的日本禅师铃木大拙认为:“禅是中国的实践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熔接”。我个人认为、汉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禅宗文化,它以佛学为根源,融合了中国道家、儒家、法家、心学之精华和中国人的实用精神,把印度佛教彻底做了改造,在实践中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中国式思想宗派,禅文化的诞生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创造模式,就是以“实践精神”来吸纳外来文化,再进行改造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优秀文化中,唯一能够跟世界毫无障碍进行对话的就是禅。

禅为什么能跟世界对话?

因为禅本身就是东西文化的融合体,禅是西方的理性精神和东方的感性体验的完美结合,本质上是东西文化高度的融合和链接。 从禅的发展史来讲(禅的来源有些争议,我们后面会谈到),佛教传到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禅继承了古印度佛教心宗的核心思想,在“心”这一点上完全一脉相承,从一祖到六祖一脉相承,就是回归本性,“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些是一直延续下来的。我认为,它跟古印度佛教是有链接的,它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高度的融合,而且它的底层逻辑一个是“明心见性”,一个是“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这些思想跟西方的民主、自由、人生而平等、人都有潜能,是相通的。换句话说,禅跟世界可以对话,有共通的语言。

当年佛袓释迦牟尼在法会上拈花微笑,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于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不是完全不立文字),传到今日,禅源于古印度佛教,又是集汉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是最具有凝聚力量、活力和韧性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六祖慧能吸收了儒家思想,主要是道家思想,特别是老庄思想,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所以它又是中国的,是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一个集大成者。从禅学发展史、禅的核心精神来讲,禅是唯一能跟世界对话,同时又是集中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今天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就要擦拭禅、弘扬禅。

中国在未来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在底层价值观上要跟人家不是完全冲突和矛盾的,要有一定的共同语言。什么叫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底层的文化逻辑上必须跟世界是相通的,但在表达形式、内容上依据中国特色有创新,禅宗恰恰是这样,在底层逻辑上跟西方文明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但结合中国实际也有创新改造。

现在,禅是能跟世界对话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它既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大成,又融合了西方外来的佛教思想,融合了人类文明的精华。从这一点来讲,它既能支撑我们的文化自信,又能够对外输出和交流。禅通过日本人推到美国以后,现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企业都开设有禅修课程及禅堂,处处都有禅文化的痕迹。

在禅的主张里,万物皆有灵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宛陵录》)。人与万物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相互链接的。而在西方工业文明时代,物就是物,人就是人,物与人是分离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人也被异化成物了。在智能文明时代,人要重新找回本性、本心,走出纠结、迷茫、混沌,实现心灵的自由,找到生命的欢悦,只能在禅里面找到智慧依据。

03

禅能与未来对话:回归“自性”创新超越

由于整个世界的技术革命,数智化应用的加速,人类正在从工业文明迈入智能文明,我认为 ,禅最有可能成为智能文明的底层价值支撑,或者说以禅为核心的东方智慧最有可能引领智能文明的正确发展。

第一, 数智化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是硅基人和碳基人相互融合的时代。而禅,正如前面说到过的,禅的智慧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皆有灵性,人与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禅的良善道德的追求与利他思维,为智能文明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让创新能守住道德底线,引领创新向善。

第二, 禅为智能文明构建了全新的生存和发展法则,为社会提供开放合作动力。工业文明时代强调的是你死我活的丛林竞争法则,是二元对立思维,而禅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主张“不二法则”,主张利他和谐共生的思维。某种意义上,禅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就是灰度思维,它不否定黑白与对立,但它应对世界的方法、是不离黑白,而超越黑白二元对立思维的 “不二”法则,在智能文明时代,万物互联时代需要的就是不二法则,是灰度思维。

第三, 禅为高度复杂的不确定性找到内在的确定性,回归本性、安住本心,为人生提供生命意义与价值,为生命提供独特心灵体验。这个内在的确定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你的“本心”,离并此心、别无“佛”之存在,此心本来就清净,不需拂拭、自性本是涅槃,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自解脱,本心即佛,不需要向外求佛了。 在不确定时代,人更需要回归初心,守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以内在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禅的静虑,使人躁动的心静下来,人在极静之中,物我两忘,但觉此心本体如长空云气、大海鱼龙,天地古今、融为一体。禅的世俗化、生活化,使人在茶道、剑道、诗歌中感受到心的安宁、纯粹和丰盈。

西方文明的宗教是唯一神论,有一个外在的神,所以我犯了错误,我焦虑的时候要找神父,要在外在的神面前忏悔,心不安的时候要找这个神去寻求精神的寄托,是外求;而中国的禅是内求,内求就是安住本心,回归本心,你的心是笃定的,心是纯净的,心回归到大善大爱,回归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我就能够应对万物的变化,就是心生万物。 在这个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自己才是主角,唯有做好自己、完善自己,走好脚下的路,活在当下,才会有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选择和机遇, 在繁华中不迷失最初的自己,在成功与拥有中不浮澡与膨胀,在困难和挫折中,不低估自己,在经济低潮中能发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即使跌倒了、失败了,也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相信自己,接纳自己、自我担当,逆境中找到改变自己、奋发图强的精神的力量,心的力量。尊重生命,依心而行。

什么最宝贵,生命最宝贵、只有活着才有生命的精彩和价值。什么最大?心最大,心中有大千世界、有朗朗乾坤。什么力量最大?心的力量最大,心的能量是无穷的。企业家的心力越大,他就越强大,这个时候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他能够实现自我超越,追求心灵的成长。

第四, 禅特别强调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这一点是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发展阶段非常需要的心智模式。我认为,从工业文明到智能文明最大的挑战是人的认知与思维的革命,急需要进行认知与思维的革命。认知与思维革命的前提是什么?首先要自省、自觉,自我批判,不假于外求、外推,而是要内求,内省,在自我批判中,实现自我超越与心灵成长。

提出“需求金字塔”模型的马斯洛把“自我实现”视为最高需求,但晚年的马斯洛受到了东方文化禅宗的影响,他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并不是自我实现,所以马斯洛在去世前的未完成的研究中提出了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超越,所谓的“灵熵”,追求新的蜕变,新的自我超越(资料源于《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900余篇参考文献披露马斯洛晚年未竟的需要层次研究,打造人本主义需求理论新框架。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只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话就会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不利于这个生态未来的利他,人人都追求自我、追求利己,精致的利己主义导致整个社会不可能形成生态。追求自我超越的人,会有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然后才能够实现突破自我,突破小我,融入大我。你没有这种自我认知,你不能从工业文明时期的等级秩序、威权思维中走出来,就无法响应这个呼唤破界、融合、利他的世界。就像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所讲的,要突破“ego”,就是突破小我,融入大我,这是企业家从个人成功走向组织成功的必要自我修炼。

04

禅是实践的智慧:“活在当下”,在“动用”中了悟

禅是一门实践的智慧,什么是佛,就是活在当下的自己,我心即佛,除此之外、是没有外在的“佛的”,“莫将境示人”它强调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禅并不是虚幻的。它要求人们回归到心,回归到自性,但是它又强调要活在当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就如我们所讲的“长期价值主义不在别处,也不在远处,就在当下”,既强调愿景引领,又要快速行动,在行动中去迭代。

“活在当下”怎么理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