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被中国媒体称为“企业家元年”。
这一年,柳传志在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里创办公司;
张瑞敏改造青岛日用电器厂;
李经纬推出“东方魔水”健力宝;
王石在深圳成立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而1984年,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01.
只要敢想,
通过努力终能实现
1983年5月,33岁的公务员王石作为广东省外经委的派出人员,来到深圳。
130公里外的这个“化外之地”正在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吸引着青年王石不安分的心。
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这是王石要“合伙做生意”的机构,特发公司提供营业许可、银行账号,但不提供资金,赢利部分省外经委同特发公司平分。
这是一家特别的企业,其前身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在特区建设初期的引资中,许多项目都是管委会负责谈判并签合同具体实施,代行特区政府职能。特区政府正式成立后,管委会撤销,其原班人马组建成特发公司,行使政府审批进出口业务的权力仍然保留。一家企业却拥有进出口审批大权的行政职能,不得不说是那个年代的特殊遗产。
带着介绍信,王石到特区经济发展公司贸易部报到,贸易部没有什么现成的业务,业务的获取全凭个人关系,或者送上门的买卖,或者随机捕捉的机会而展开。
在对深圳进行了简单的熟悉和了解后,王石决定做饲料生意——这听起来似乎不怎么靠谱,连朋友都觉得荒谬,其决定的产生仅源于在蛇口码头瞅见了三座储藏玉米的金属罐。
但经过仔细打听后,王石决意一试。因为他了解到,当时深圳的主要饲料厂,其原料玉米多从美国、泰国进口,也有部分中国内地玉米通过香港转口再来到深圳,因而成本高企。王石找到正大康地(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与深圳养鸡公司合资的饲料生产企业),对方确需大量玉米,若能解决内地运输渠道,就能降低成本,这无疑是一笔好生意。
王石接下了这单生意。经过一番折腾,他联系了刚开港的深圳赤湾港,解决了万吨货轮的停靠,再通过广州海运局租万吨轮,通过海运将北方的玉米转卖给深圳的饲料厂。第一单生意挣了3.9万元,当他拎着编织袋、拿着“收款证明”去客户那儿收取应收帐款时,对方乐得呛着了喉咙,那时的王石,甚至还没见过发票和转账支票。
第一笔利润数字不大,但对王石来说却有特殊意义,他看到了在深圳从事商业贸易的种种可能性——只要敢想,通过努力终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