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官方手机窗口,即时发布艺术节的“一举一动”!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扶青回顾 |《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超时空遐想——东方精灵在海上的呼啸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2-12 18: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作曲家宋杨与德国乐团Hand Werk合作的音乐戏剧《饥饿艺术家》及其与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合作的新作《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的创作过程和演出情况。文章强调了大海在宋杨创作中的特殊意义,以及打击乐器在作品中的主角地位。文章还提到了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带领观众超越时空,感受到人类在自然及超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恐惧与好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宋杨与德国乐团Hand Werk及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合作的音乐戏剧

介绍了宋杨与两大乐团的合作情况,以及作品《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的创意来源和演出情况。

关键观点2: 大海在宋杨创作中的意义

强调了宋杨对大海的特殊情结,以及大海在创作中的氛围和空间铺垫作用。

关键观点3: 打击乐器在作品中的主角地位

详细描述了作品中打击乐器的使用和配置,以及其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观点4: 作品融合中西文化元素

介绍了作品如何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带领观众超越时空,感受到人类在自然及超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恐惧与好奇。


正文

2017年,宋杨与德国乐团Hand Werk合作的音乐戏剧《饥饿艺术家》首演于上戏端钧剧场。7年后,宋杨回到这里,携手法国斯特拉斯堡打击乐团成功演绎新作——音乐表演与多媒体 《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

“我对大海有特殊的情结,我觉得大海特别适合用打击乐的乐器来表现。”读完维克多·雨果写在《东方集》中的诗歌《海上的萨拉辛人(Les Djinns)》后,宋杨起意创作《雨果与东方精灵的音乐之旅》。








雨果文本里的“大海”意象起着氛围与空间铺垫的作用,带着对东方的揣测与无尽遐想,神秘感油然而生,一切对“精灵”的描述与感知,也因此有迹可循。 于是,“大海”成了连结宋杨和雨果的灵感纽带,诗文成了“剧本”,打击乐成为乐器配置的主线


在德、法进修后的宋杨认为“作曲不应该只是对乐器的创作”。昏暗的剧场环境中,一块11米长、2米宽的幕布被悬挂于舞台上方。比利时艺术家蒂埃里•德梅伊(Thierry De Mey)摄制的 La Mer 摄影系列引人注目,对现场观众的想象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指引作用。海浪、沙底、礁石不断穿插反复的场景影像制造出一种打破时间流动的冲击感,使人逐渐投入,开始思考人类在自然甚至超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恐惧与好奇。从视觉的角度,带领观众感知“精灵”袭来时的心境。

(左右滑动查看剧照)

将打击乐器设置为绝对的主角,写就长达50分钟的作品实属不易。最终的呈现哪怕仅从音乐方面评价,也并不显得单调。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柯达伊说,“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该作不论是对音节的应用,还是节奏的发展,都足以印证这句话。 宋杨的创作将器乐部分聚焦于节奏和音色,声音动态直击人心 。自然音色乐器的加入,比如钢块、钢条、木块、木条,令人耳目一新;非洲乐器水鼓所制造出的与水的共振,以及刷子摩挲鼓面发出的声响,是海面的静谧律动,也是水元素的“低吟式”表达。

比起投影画面及现场演奏带来的直观震撼, 动作捕捉器对多媒体灯光的控制以及预设的电子音乐元素相辅相成 ,并没有像许多现代作品一样为技术让步,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希望通过作品融入、展示自己逐个阶段的所学所思。作品的戏剧性通过灯光氛围、视觉影像与音乐布置被高度实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