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君说:熟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时候咱们根据投资大牛的经验来选择投资,往往事半功倍。那么大牛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今天观察君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根据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在经典著作《战胜华尔街》,总结出了一些投资经验,这些经验放在P2P投资中也是十分适用的。
文章字数:2407字
阅读时间:约3分钟
来源:麦芽财记(ID:p2ptong)
作者:麦芽糖
近期在看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彼得林奇在经典著作《战胜华尔街》,书里的主要内容说的是林奇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的选股之道,其中一个章节写在储蓄贷款协会的选股法则。
储蓄贷款协会,是一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目标上,储贷协会跟当下的P2P一样,一边要稳控自己资产业务的风险,一边保持平台足够吸引力能吸引到资金。
排除储蓄贷款协会能先吸收存款后放贷、业务专注在房屋抵押资产这两项局限,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舆论环境、市场竞争等环境上与当下的P2P十分相似:数量庞大、倒闭潮起、负面舆论满布。
那时候的舆论环境是:跟储蓄贷款机构有关的新闻报道到处都是,翻开任何一份报纸,都会有关于储蓄贷款协会破产、被起诉的消息。
1988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描述:美国储蓄贷款协会数量超过3000家,其中1/3是亏损的,500多家的机构都要破产。
一些住宅房价下跌引发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恐慌,因而华尔街资本市场竞相抛弃储蓄与贷款协会,一般投资人与机构投资者都在低价抛售储蓄贷款协会相关的股票,证券公司甚至不再研究这个行业。
就在这样低谷的行业环境中,林奇挑出了多支大牛股。鉴于诸多特点的相似,林奇在这行大赚的投资经验,或可以作为我们投资P2P的借鉴。
虽然P2P所面临的环境还远没到储贷协会的地步,但在一大波财富公司倒台,监管强压及市场竞争的洗牌,也严重危及投资人信心。
储蓄贷款协会整个行业表象看起来是:负面多、破产及起诉案频发,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各种公司鱼龙混杂。
林奇将整个行业公司分为三类,一是诈骗犯、二是贪婪者、三是老实人。
前两者都属于同类,一边为了快速吸收存款,大肆花钱做广告、提供超常存款利息、高薪聘请华尔街专家过来出谋划策;一边将钱借给亲朋好友、或者高风险商业地产开发商。
这几乎跟混进P2P行业的财富公司做法如出一辙。早期的财富公司要么是庞氏骗局,为了能借新还旧,不断打广告、采取高息利诱及专家站台等手段,吸引投资人投入资金;要么平台自融,编织高息可靠的幌子。
第三类则是看起来最“笨”的类型,不声不响的经营:不聘请专家、也没有漫天广告,业务也固守着低风险老式的住房抵押贷款。资金端也同样是以低息低风险向街坊邻居获取。不激进、也不眼红大肆揽钱迅速做大规模的公司。
但事实上,他们这严格恪守着能力圈内的事是极为正确的。保持利差和充足的资本率,这使他们能在行业大规模破产时,逆势成长。
这也或是我们投资P2P可以借鉴的,寻找那些恪守礼法、合规经营,不激进不花哨、踏踏实实经营,以盈利目标制定营销策略的平台。只有平台能够盈利、能够稳健发展,才能保证投资者最基本的投资安全。
美国储贷协会业务专注在房地产领域,因此楼市价格下跌对储贷协会来说是致命的。就在房产价格下跌华尔街纷纷抛售储贷协会股票时,林奇却发现了绝佳买入机会。
实际上林奇发现,房产价格下跌,仅只是高端住宅、商业地产价格在下跌,将钱投入这部分高风险的不动产放贷,才是众多储贷协会破产的祸根。适用性住宅价格很稳定,以房产作为抵押的风险可控,以此为主要业务的经营十分稳健。
因此,他挑选的储贷协会股票都经营的是传统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这些公司看起来进行的都是大商业银行不屑的业务,利润低,但他们十分清楚自身的能力圈,只要同样能保持低成本吸收存款,保持一定利差空间,他们的业务就十分健康,极少坏账。
即便有少比例的商业地产抵押贷款资产,林奇也会十分警惕。
比如他在调查股价表现非常出色的冰河储贷协会时,他注意该协会有9.2%的商业地产贷款业务。但当他做过详细调查之后,最终确定协会放贷的对象不是空置的写字楼和公寓楼的开发商,而是综合住宅楼。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当地,这个市场需求实际很大。这意味着,该部分的放贷并不是有去无回,而是能很好的为协会盈利。冰河储贷协会几乎没有坏账的账目表现更是极好的证明。
业务选择法同样对投资P2P有借鉴意义:行业虽然混进诸多非P2P平台,同样行业也有诸多负面,甚至本身P2P平台里,也有经营得不甚得法的平台。但总有那么些平台他们经营健康优良,能够稳控风险并极少坏账。这些就是投资者需要寻找的优质平台。
那么平台业务是否稳健很关键。钱流入高风险行业,业务风险大一分,平台经营风险大一分,过渡到投资者投资风险就大了两分。
其实行业很了解风险控制是怎么一回事:就算是风控最完善的银行也无法避免坏账,试图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就能把风控掌握是不可能的。
因此P2P的风险控制只能从业务源头去尝试解决。比如选择小额、分散的业务,或者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抵押业务。而如果是当下三四线房产开发商资产抵押业务,投资者则需要对这类平台慎之又慎。
林奇在所有公司的投资中,偏爱低成本经营的公司。在储贷协会的选股之中,同样如此。比如那些把钱花在打造豪华办公室,办公地点布置在奢侈的CBD区,他会保持怀疑的态度。
在他所投资的吉米·斯图亚特储贷社、黄金西部储贷社,都是财务表现极为出色的两大公司。但无一例外都是极为“吝啬”的公司,坚守“效率与成本控制”的经营策略。办公地点以交通便利为主、办公装饰也尽可能在令人舒适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型装饰。
只有坚持成本控制,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持公司经营生存的盈利空间。如果在盈利上不能支撑基本的生存,那只能走向不断高息揽储,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中,最终拖垮公司。
在P2P行业发展中,业界对烧钱获客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认为有没有钱花成为判断平台能否发展的一大准则。但实际上,成本控制并不意味着不花钱;花钱并不意味着不计成本,而是要讲究效率:做到一样的投入要更多的产出。
对于投资者在挑选P2P平台时,虽然没有办法看到平台的财务报表,但观察其营销策略与广告投放是否经济有效,也或是评判平台靠谱与否的手段之一。
回看以上这些策略,均是一个企业谋求发展的最正常诉求:业务的实力与稳固是企业发展基本“卖点”,合法合规经营、并进行成本控制是基本生存策略。
而在这点上,最没钱花的、最抗拒风险的民营系P2P反而是最能力的竞争者,如果他们身上带些许品牌增信,有可能是发展最有前程的平台,也可能是投资者最值得投资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