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
上门催收,是最为险恶的江湖,利益在这里激烈交锋溢出黑血般浓烈的欲望。
而催收的另一个工种,是电话催收,他们大多是银行的信用卡催收或互联网金融小额分散的贷款。
电话催收员的生活,就如上门催收员的反义词。
一个在底层江湖摸爬滚打,一个却穿着统一的制服,在办公室中打打电话、磨磨嘴皮,就可以拿上万工资。
看起来似乎还算体面的白领生活,却如陀螺般任人鞭笞。
“你就是一个婊子”,电话那头,欠款人开始发疯,问候了珺媛的十八代祖宗们后,又开始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珺媛快速点了网络电话的切断键。
她气得满脸通红,呼吸急促——做
了两年的电催员,经历过成千上万的恶语相向,她依然做不到心如止水。
她站起身,试图缓解下激动的情绪,却让她看到更为压抑的景象。
在一百平米的小房间里,挤满了上百人,工位被玻璃隔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隔间,催收员挤在期间,“桌子下没空间放柜子,只能放脚”,而桌子上,除了电脑和鼠标,就放一个水杯。
90公分的小隔间,如此逼仄的空间,拥挤着他们的所有青春。
电催员的办公环境
“你能想象,一百人同时接起电话的场景么?”做了3年电催的王德成说,他感觉整个屋子都是嗡嗡人声,如无数细蝇耳边萦绕。
他们都是通过网络电话拨打,头戴式耳机的另一边,是欠款人——他们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有哭诉,有辱骂,有躲闪,也有直接挂断。
透过这个耳机,他们阅尽人间沧桑和冷暖。
王德成每天工作八小时,加班是家常便饭——戴着耳机的耳朵,酸痛得耳膜生痛,而声音,早已沙哑难言。
电催也按绩效提成,月底,就是他们疯狂冲业绩的节点。
每月的25号左右,大家都会加班到深夜,王德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还款的借款人,“轮流撸一遍”。
压抑的办公环境
在电催行业,最吃香的还是女生。
她们脾气好,有耐心,不会和借款人吵架,声音甜美的,撒娇卖萌都可能成为“杀手锏”。
一大波刚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加入电催行业,但两三个月后就会大部分流失。
“电催实在太考验一个人心智的强大,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干”,催收总监江宁已养成一双毒辣的眼睛,一个月就能断一个人适不适合干催收。
最重要是催回率。
“有些人脑子灵活,善于谈判,一通电话就能催回来”,江宁说,有些人常常把催收和销售对比,其实,催收的技巧比销售高明得多,攻防需要拿捏到位。
而另一方面,就得吃苦。
“打完电话还得休息一分钟的人,我们不要,”江宁说,其实每个电催员有效电话最多200到300通。
一天工作8个小时,能和借款人对话的时间,大概是2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等待电话拨通。
“电催就是争分夺秒,你还想休息一分钟?”江宁说,电催就如一个“血汗工厂”,会将所有人榨干到极致。
最原始的,是手工拨打,后来升级为是点击呼叫,现在是网络系统自动呼叫。最近,不断提倡催收智能化、标准化,其本质,就是将电催员的时间分秒不漏地利用起来。
所有的时间,像鼓点一样,安排得绵密而紧凑,滴水不漏。
比如,M1的客户,每通电话必须控制在1分钟以内,催收员在拨电话的时候,就要开始翻看客户资料。
有些智能系统会将客户重点资料,紧密排在第一页,省去翻页和寻找的时间——因为拨通电话和看资料,必须在30秒之内完成。
催收账单
而有一些软件,会同时拨出几个电话,为了就是节约拨电话的时间——一个电话没挂,另一个电话就在系统里等待,无缝衔接。
“
上厕所都需要按暂停键,否则就不断有电话进来
”,王德成说。
他们重复着拨打、说话、挂断的动作,时间就如鞭子,抽打着他们如陀螺般沉重运转。
王德成和身边的同事,都多多少少落下了毛病,腰酸、视力下降、咽喉炎。
时间的长鞭,在他们的身上落下了道道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