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习近平会见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 ·  3 天前  
学习大国  ·  人民日报刊文谈“加价选座” ·  4 天前  
半月谈  ·  打卡 |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为什么中国人爱用风油精?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9-30 13:06

正文



谁家没有一瓶风油精呢?


2014-2016 年,仅水仙和白云山两个品牌就售出了三亿二千万瓶风油精,差不多够十三亿中国人每家分一瓶。


风油精的魅力并不奇怪,无论感冒头晕肚子痛,这种三块钱一瓶能用好几年的风油精都能派上用场。


不过, 风油精最无法替代的功效,还是止痒


常见的「十字止痒法」功效非常有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 (ID:idxgh2013),不代表瞭 望智库观点。


1

止痒的秘密




风油精为什么有这种神奇功效?这要从「痒」的原理说起。


我们被蚊子咬了会奇痒难耐,并非蚊子的本意。


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以方便吸血,蚊子会通过口器注射含有抗凝剂的唾液。人的免疫系统一旦感知到这种抗凝剂,便会启动保护机制,释放组胺。


一只正在吸血的蚊子


蚊子叮过的部位会出现红肿,即是因为组胺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管通透性,让白细胞等免疫成分通过血管,清除外来的蛋白质。随之从血管内渗出的组织液就会造成红肿。


过量的组胺,也会激活对其敏感的 C 神经纤维, 使我们的神经发出「痒」的信号。


因此,要缓解痒感,既可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削弱组胺对 C 神经纤维的刺激,也可使用类固醇药物,通过收缩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消除炎症,缓解红肿。


然而,风油精中并不含这些物质。


2016 年国家药典委员会新修订的风油精质量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风油精的主要成分为薄荷脑、水杨酸甲脂(冬青油)、樟脑、丁香酚和桉油。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


其中,薄荷脑和桉油可以激活负责感受温度的神经细胞,使人感觉到「凉」。水杨酸甲脂又能刺激皮肤,带来灼烧感。


这种双重刺激足够强烈,足已压倒对「痒」的感知,使人产生消痒的错觉。


对于头痛、头晕等症状,风油精的疗效也是同一原理,都是用额外的刺激替代不适感,类似于短暂麻醉,并不能对病情好转提供帮助。


至于口服风油精,作为明确写在风油精说明书上的用法,不仅毫无用处,而且有相当的危害——水杨酸甲脂有着不小的毒性,对儿童来说,摄入超过 4 毫升就有致命可能。


早期的风油精配方中,甚至加入了毒性更强的氯仿


浙江省药品标准,1983 年


尽管如此,风油精这种曲线救国式的疗法仍然广受欢迎。


它的用户群并不限于中国人,而是与蚊虫分布高度相关。越是适宜蚊子活动繁殖的地方,越容易产生对类风油精产品的需求,比如气候适宜、空气湿润的东南亚。


风油精是何时走出中国,去拯救饱受蚊虫困扰的东南亚的呢?



2

「德国风油精」





事实正好相反: 东南亚才是所有类风油精产品的起源地 ,产自新加坡的鹰标风油精,是今天中国流行的风油精的源头。


1960 年 3 月,Borden 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同年发售的「鹰标德国风油精」(Eagle Brand’s Medicated Oil)是它们的第一款产品。



在 Borden 公司的官方叙事中,德国科学家 Wilhelm Hauffmann 在 1935 年发明了风油精,其瓶身设计也源于当时巴黎流行的香水瓶。1960 年,风油精的新加坡经销商 Tan Jim Lay 买下了风油精配方和品牌,创立了 Borden 公司。


这段品牌故事的可信度并不高,不仅因为故事中提到的德国科学家 Wilhelm 查无此人,更因为风油精配方在当时并不算什么秘密。


早在 Borden 公司成立 50 年前,就有一款和风油精同样使用薄荷脑和冬青油作为核心成分的产品风靡东南亚—— 虎标 万金


早期虎标万金油


1908 年,胡文虎兄弟继承父业,共同经营缅甸仰光的药局永安堂,招牌产品就是万金油。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 20 世纪初,这样一款万能药油的成功几乎没有悬念。 胡文虎迅速成为仰光首富 ,开始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东南亚市场。


1926 年,永安堂总行迁往新加坡,1932 年迁至香港。十几年间,虎标万金油成功横扫东南亚,在新加坡、马拉西亚、印尼、泰国和中国华南都建立了稳固的生产销售网络。


早期虎标万金油


大量模仿者随之产生,和兴白花油和斧标驱风油是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于万金油的软膏形态,液体状态的白花油和驱风油更便于涂抹,窄瓶口的设计也让用户可以准确控制用量,提升产品的耐用程度。


它们的玻璃瓶外形也区别于圆盒装的万金油,让人容易从直觉上认为是两种产品,以避免和如日中天的万金油直接竞争。


白花油和驱风油都在新加坡大获成功。很难想象, 鹰标风油 精是 从德国科学家处购买配方 ,而没有参考这两款成功产品。



而且,与它们相比,鹰标风油精诞生得实在过晚。二战后,药油市场已经被一批长于营销、品牌形象稳固的老字号瓜分完毕,新玩家露头困难。


好在越南人拯救了它


二战前,止痒药油之所以能在东南亚快速普及,离不开由新马泰印尼华侨们构成的贸易网络,虎标万金油也得益于此,在各国完成了市场启蒙,催生了各类药油。


越南正好不在这一贸易网络里,直到战后,它的药油市场也仍是空白,完全错过了万金油时代。直到战后,越南仍然没什么止痒药油可用。


第一个来到越南的,就是鹰标风油精 。和几十年前万金油在缅甸的待遇一样,

风油精很快成为了越南人手一瓶的国货,随后的越战也帮助风油精扩散到其他国家。


一则越南风油精广告


直到今天, 新加坡生产的鹰标风油精也仍然以海外为主要市场


但中国人不同,他们早就用上了虎标万金油。


是什么让中国人转换了消费习惯,转投较晚诞生的鹰标风油精呢?


3

山寨的幸运儿




如果虎标能在中国正常发展,风油精将毫无机会


但虎标并没能做到这一点。


胡文虎留在广州的永安堂厂房,成为了今天的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


1976年,漳州香料厂试图以一款新产品恢复生产。


新产品的原型,就是「鹰标风油精」。


制造成分主要为香料的风油精,对他们来说并不难搞。同年10月,漳州香料厂就注册了「水仙牌」商标,开始推向市场。


2003 年编印的《漳州文史资料 - 漳州名优特产专辑 》记载了这段创业故事


这是一次相当精确的像素级山寨,不但是成分和名称,外观也做到了尽可能相似——无论是原版的「阶梯式玻璃瓶身」, 还是为了外观加入的叶绿素,都被水仙风油精成功复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