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剧以尹嵋旁白彰明“文明探源”主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以江苏宿迁泗洪县顺山集遗址发现了8500年前稻作农业文明的遗存,从而为淮河流域特别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提供了宝贵实证为案例,巧妙而艺术化地把“中华文明探源”这一时代命题贯穿于整个剧本情节之中。作者以严谨的笔法谈到顺山集遗址有关重要考古发现,如所采用的地层学方法、碳14测年方法、顺山集遗址的环壕聚落形态、水稻遗存以及灌溉工程遗迹、绿松石饰品及其加工技术、猴面陶塑、陶鼓、“中华第一陶灶”、青莲岗文化、顺山集文化等,既娓娓道来,也绝不虚构,这正是对考古学家科学劳动及其成果的尊重和褒扬,阐发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剧中,作者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即顺山集遗址的保护及开展“探源”考古工作遇到了遗址所在地方需要开砂采矿发展经济的矛盾冲突,这场“冲突”实际反映了在经济建设中如何协调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实问题,和怎样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标。这种不回避现实问题又交待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创作思路值得充分肯定。
——贺云翱
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遗产论坛组委会秘书长。
距今约8500年前的顺山集遗址是江苏最早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从全国范围来看,也是同一时期、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之一。英国考古学家彼特里说:“考古学的全部事业,就是重建已经消失的生活。”广播剧《探源者》无论从剧本结构还是听觉艺术效果,都呈现了鲜明的考古特色。充分利用各学科之间的相通性,创新融合考古学、医学、心理学等科学,将考古工作个中艰辛通过艺术再现,实现“艺术即心理,心理即考古”这样的艺术通感,值得称赞。
——林留根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文物局顺山集遗址发掘领队,“顺山集文化”的命名者,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现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
《探源者》这部作品构思巧妙,充满心理学韵味。考古工作旨在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追溯民族生命的源头。而剧中主人公尹嵋、尹淮、尹焕章这一考古世家,为何选择走上这条道路?他们的动机与驱动力何在?考古人自身的精神探源是更为深刻和重要的。如果我们说考古人是从土地暴露的“伤口”——遗迹去发掘文物,解读地域的文明,那么精神分析心理学则是通过一个人外显的疾病症状出发,顺着来访者当下感受的线索,一步步回溯个人的内在世界,去挖掘藏在过去、未被处理的"宝藏"——那藏着个体欲望和无穷力量的地方,我们管它叫“潜意识”,富含了一个人早期原生家庭的“微观历史遗迹”。所以,我们看到的“潜意识”中的早年情节或经验,就是考古人眼中的"文物"。通俗而言,人的潜意识就是分析师和来访者共同需要探索和考究的对象。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自具足的智慧和力量,被生命早期的创伤性经历扭曲、重组,化作生命中一系列的愿望、情感、直觉、信念,成为一个人看世界的视角,以及与他人、与世界交往的方式。以此类推,考古学家研究的对象宏大而深远,涉及一个部落、一个族群、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底色。
——王昊飞
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师,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培训住院治疗组组长。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教学秘书。英文翻译,代表译作《长程动力学心理治疗》,《创伤疗愈》。
这是一部从心理学人文视角切入,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刻意义,写考古世家“探源情”的戏剧作品。让听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了真实的历史与现实,达到对生活和人生更高的认知与思考。展现的“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遗址中的8500年前的“碳化稻”“中华第一钻”、“天下第一壕”、“天下第一壶”,以及“仙人送碗”的传说时充满画面感,让8500多年前的文物在声音里栩栩如生。尹氏兄妹与砂矿主赵方刚和“绿松石”的缘分,少年懵懂“送玉”不成遗憾为五十年后“献宝”打下伏笔,结尾赵方刚的献宝、企业家的捐款、绿松石双胞胎重逢等情节更是神来之笔,给人惊喜!
——姚加炎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一级编辑,省广电总台广播文艺创作艺术指导,资深广播剧专家,中国新闻奖等评委。
全剧拓展了江苏文化的种类与谱系。顺山集考古学文化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是目前已知江苏境内最早的史前新石器时代(8500年前)的文化,“江苏文明之根”由此得名。但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对其还不太熟悉,广播剧《探源者》的创作与播出,不仅是借助江苏文化资源讲好江苏故事的有益尝试,而且首度以艺术的形式将这一重要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诠释了江苏文化颇具当代性的精神特质。
——沈义贞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国家一级学科暨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联盟主席。
历史与现实交错展开,往事与当下得以勾连,不但较完整讲述了顺山集文化遗址发现的全过程,还将最新的考古成果正面予以交待。故事与学术,事迹与情感相串联,展现了中国四代探源者们的精神、气质、意志与品质。中华文明与文化就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提出了作为“江苏文明之根”的顺山集文化在中华文明、江苏文明发展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诠释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
——朱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导师,美国瓦萨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
《探源者》使用了多学科互文共鸣的艺术叙事手法,使该剧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欣赏性的相统一。该剧没有选择依赖于传统的“旁白”“解说”,而是在主人公与医生的“问诊”交流中,用心理学“精神考古”扣问考古人自身的初心与使命源头和自驱力从何而来,用层层剥笋的悬念法实现故事的双重“探源”,实现丰满人物形象的效果。不落俗套、有温度,是该剧叙事方式值得点赞称道的地方。
——朱平凡
江苏文艺广播副总监、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员
“民族对于身份源头的探寻,个人对于生命来处的追问”,作者凭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丰厚的历史情怀、独特的江苏情怀,小处起笔,大处落墨,将顺山集遗址发现的过程放进“江苏文明之根”探源的历史纵深之中,将尹焕章等几代考古人的家族情怀放到近一个世纪的文物传承保护的民族情怀之中,将赵方刚、老支书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放到江苏人精神特质之中,加以打通、挖掘、探源,以崭新的触角,宏大的叙事、巧妙的结构勾勒出一幅将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弘画卷。
——宋显磊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全剧是新文科创作实践的优秀作品,融合考古学、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跨越从民国到当下的历史激荡,从顺山集文化出发,探索江苏文明之根,探源考古学人的国魂之基,像屈原的《天问》一样,追寻生命的意义,构筑起了社会历史与考古人生同台,宏大与微观交织的生命叙事。以学科融合的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在溯源顺山集文化遗址的发现历程中,把脉时代发展,探寻不同学科共同的初心。成功塑造了相互阐释、渗透的互文听觉空间,以释疑推动情节发展,建构起社会大众,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空间。
——张冉
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