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银行及其服务可能“消失”,类似于Siri的人工助手将接管客户的生活与金融服务。
——毕马威会计事务所(2016)报告
今天中国居民,还需要携带现金出门?还需要去银行排队缴水电等日常费用?还需要到银行购买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居民可以不依赖银行网点依旧可以从事各种金融活动,银行网点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1、消失的银行卡和ATM网点
微信、支付宝在一轮轮的红包和优惠活动下,三方的手机支付成为主流。就像微信代替了短信侵占是移动公司的市场一样,微信和支付宝侵占的是银联和银行的市场。当然,银联在失去情况下奋起直追,推出移动支付——云闪付。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纷纷推出“刷脸”在ATM取款,无卡取款已经成为流行。
在近几年中,银行撤走了很多地方的ATM机。为什么要撤离?现在没人取现金了,没人去ATM机转账了,一个月收取的取现、转账等手续费,连租金都不够。
2、银行的业务被全面替代
2017年,英国杰姆斯•汉考克和肖恩•里奇蒙德共同撰写的《消失的银行》。该书例举了新的科技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带来的冲击,并将此过程分为“取代”、“减少”、“解体”三个阶段。中国的金融现状也是,从银行的”存款、贷款、汇款”三个业务上,存款线上的有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财付通的“理财通”等;它们不设最低的门槛,收益比一年期的银行存款高。贷款线上有支付宝的“借呗”、“花呗”,支付宝“花呗”就是信用卡,蚂蚁“借呗”就是小额贷,微信财付通有“微粒贷”,美团等依据消费记录等也推出线上贷款,基本满足居民小额、短期的消费借款需求。汇款更是全面替代,主要是无现金普及后,
人们主要的都使用微信和支付宝为主的移动支付转账,全面替代现金和银行卡,银行被三方支付所“脱媒”。
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渗透,银行柜面交易替代率不断上升,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柜面交易替代率普遍在90%以上,农商行方面,北京农商银行、厦门农商银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漳州农商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的柜面交易替代率也均达到了90%左右。
90%以上柜面交易替代率导致到银行网点的流量支持开始了“断崖式”的下降,直接造成银行网点营销困局的致命因素。
依据最新消费统计,85后的客户,已经习惯使用移动互联网,他们接受所有互联网的一切,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网购电商、外卖、共享单车等,他们是标准的互联网金融的用户,他们的诉求什么都要快、方便。他们习惯使用微信、支付宝完成消费的交易,习惯进行线上交易,熟悉和业务系统打交道,他们不习惯到银行办理业务,银行其实已经离他们很“远”了。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银行产品是“躲”在微信、支付宝后面,如三方绑卡功能(银行借记卡、信用卡和三方支付绑卡),银行成为产品和服务的间接提供者,降低银行的品牌认知,银行被“金融脱媒”。
对银行最不利的金融产品的增量,今后全被互联网拿走,从而影响逐步影响到存量。现在去银行网点,你越来越难以看见年轻人了,想想也是,自从有了微信支付,我们连银行的ATM都不去了,更何况是去银行网点呢?
银行在市场利率化冲击下同业竞争加剧,直接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客户的忠诚度下降,90%的柜面业务替代率导致银行网点流量的“断崖式”下降;银行网点开设有人员、房租、装修、机具、运钞等数十项运营成本,特别是人工工资和网点租金成本持续上涨,对银行来讲是非常重的一项成本支出。
银行在综合成本考虑下,效益较差的网点会撤除。
二、银行网点存在的必要四大理由
银行网点目前存在有如下必要
:一
是由于监管要求机构设置的要求,银行必须设置属地的网点,对所属区域依法开展业务。
如针对农商行的监管的要求“贷款不能出县,资金不能出省”,必须设置属地的网点才能开展贷款业务。二是监管要求,
一些复杂业务必须到网点面签办理。
如开户、销户,一般存取款、大额存取款、贷款和信用卡申请(网申无法完全确认是否本人)、修改手机号码、签约服务、挂失(凭证挂失和密码挂失)。业务一定是需要本人办理且务必人工审核的。
三是普惠金融的要求,如经济欠发达的县域、农村乡镇等,另外特别是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依赖于银行网点,他们不会使用电子设备,也不相信互联网服务。
四是一些高端服务,针对一些高净值的客户(大额储蓄和大额理财),他们习惯到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并且接受银行专业理财人员的服务。
三、网点转型的思路
网点在目前阶段还是有需求的,但是客户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习惯是趋势。网点是不是需要这么大的规模,和移动互联网怎么进行融合,另外网点的存在必要是有足够的客户流量和较好的效益性。从目前阶段,网点的客户流量是网点效益性的基础。但是,网点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的需求呢?我们回顾国外的最新的BANK4.0的和中国银行网点的转型4.0。
中国银行网点转型的前三个阶段都属于内视型改革,主要关注的是银行自身软硬件服务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关注的是网点自身业态与功能的调整。网点转型4.0版本属于外视型改革,主要围绕客户习惯与客户体验,倒逼银行物理渠道的进一步转型与升级。
随着银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电子化服务的替代程度日益提高,更多的客户将习惯于移动互联网的银行服务,而银行也会随着用户习惯的迁徙而转变服务方式。
未来的银行网点布局模式,将是“强大的IT和系统后台+有限的物理网点和小型化+强大的线下场景化和网络化用户入口”。
四、银行网点经营“突围”的四大关键要素
现阶段,银行网点经营绩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产品、场景、流量、转化等四大关键要素,
银行网点的经营公式即:经营绩效=产品*场景*流量*转化。产品、场景、流量、转化这四大关键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共同决定了银行的经营绩效。
产品是基础,好的产品能快速驱动业务的发展。产品是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基本载体,获得业务收入、实现持续经营的根本。
一是
银行要开发满足普通大众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产品,
代表性的产品有存贷款、开户结算、银行卡、信用卡、聚合(移动)支付、消费信贷、理财产品、供应链融资等。
二是
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有符合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的产品银行;特别需要设计“爆款”产品来吸引客户,
如针对年轻客户群体主要是信用卡、各种消费分期、车房贷等产品;针对中老年客户主要是财富端的大额存款、理财、基金等产品,产品特性是保本、收益稳定等特性。
三是
产品通过研究解决客户的“痛点”获客。
例如张家港农商行小微经营性贷款的“短、小、急、频”,推出专门针对小微的快速贷款,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创造了“抵押类新客户隔天放款、增贷型老客户当天放款”的张家港小微速度;通过“快”来获客。
四是产品提前进行市场的“卡位”。
例如各地区域性银行和当地政府合作的“市民卡”,政府给予大量社保、医保、公积金、旅游、金融支付等的应用,给银行直接带来整个区域的客户流量。
银行+场景“的模式赢得更多顾客的认同和参与
如果说在传统金融时代“网点为王”,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场景为王”。
场景金融,通俗讲就是将金融需求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以场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场景是银行零售业务开展的基础,是线上线下整合的重要阵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是金融“生活化” 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体现。
一是银行网点多维度整合线下场景。
线下场景有政务、餐饮、商超、百货、酒店等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场景。
其一:把政府服务流量转化到银行来。如社保资源、工商注册年审、不动产登记、公安交通罚没等。
其二是银行网点在场景中。银行和场景进行合作,如咖啡店、蛋糕店、书店、手机通讯等合作,引用异业的客户流量。
同时,银行网点运用“金融便民点”把金融服务场景化和网点延伸化。
“银行+场景”结合的思路是:一、“银行+场景”提供客户线下多渠道的生活“刚需”入口。二、“银行+场景”的目的是获客,通过
“银行+场景“的模式赢得更多顾客的认同和参与。三、“银行+场景”共同为顾客提供最优质、最便利、最安全的服务。
二是场景获取方式。线上场景有电商、社交、理财、O2O(外卖 / 打车 / 团购)等高频场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些线下场景主要通过支付方式即通过聚合支付的电子渠道来获取。
三是场景布局。银行对医疗、社保、交通、停车、旅游、商超、便利等各行各业进行聚合支付收单的布局。
四是聚合支付商户对银行产品的影响。一个商户可以活跃银行卡、手机银行、三方绑卡、公众号关注、存款、贷款、信用卡和代发工资等产品;还可以合作运用商户场景推广银行卡、手机银行、三方绑卡、公众号关注、存款、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等产品。形成B端和C端的互动,多产品、多维度的整体产品推广。
流量
银行加大线上营销的“导流”能力
流量是银行网点每天的业务办理的客单数,是银行网点存在的重要业务指标,是开展银行网点业务的必要条件。
一是在线下和线上的流量。在线下经济时代,银行获得流量的主要渠道是银行网点。传统网点的选址策略是“小区、路口、菜场”的人流密集区。线上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金融平台采用“免费、补贴”等方式做大一边客户流量,形成对平台另外一边客户的吸引,再通过变现流量,形成商业模式闭环。
二是银行加大线上营销的“导流”能力,运用线上的流量,
如聚合支付、手机银行、其他互联网平台等导流的线下银行网点。例如江南农商行应用聚合支付收单支付页面,针对非本行三方绑卡客户,推出“绑江南农商行,送现金红包”活动;同时对绑定本行卡客户,推出“下载江南手机银行,送现金红包”活动;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客户导流。
三是许多区域银行,对聚合支付的商户端采取免去手续费的方式,免费送扫码枪、扫码盒子等,甚至采用“D+0”的到账方式,获取聚合支付商户的收单流量。很多行业方案,如地铁、公交、旅游、停车等,银行方也是通过免费赠送的方式来“绑”定客户,获取刚需流量。
再次强调:如果说在传统金融时代“网点为王”,那么在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场景为王”。
来源:乐天
移动支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