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学术信息速递 | 城市传播
本期,我们推送孙玮、钟怡的《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形象片——以上海为例》一文摘要。文章以六部上海城市形象片及网络流行的上海城市影像为经验材料,探讨了城市形象片怎样塑造了人与城市的新型关系。文章认为,城市形象片的主体是人不是景观;城市形象片的出发点是市民不是城市规划者;城市形象片的技术运用应该以促进人与城市的连接为目标。对于移动网络时代城市特质的理解与把握,是城市形象片赢得认同的关键。
图为《上海:灵感之城》片中画面。
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形象片
——以上海为例
(摘要)
孙玮、钟怡
在影像技术滥觞之际,城市形象片已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部分。城市形象片既是媒介技术的产物,媒介变迁必然是影响城市形象片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城市形象片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移动网络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技术的更迭与融合带来媒介形态的变化,二是移动网络激发的新型文化氛围及实践。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层面,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国家战略为背景,探讨新时期城市形象片如何塑造了人与城市的新型关系,以及城市形象片怎样能够达成建构城市认知、激发城市实践的途径与举措。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六部上海城市形象片作为经验材料,包括,《上海协奏曲》(2007)、《上海》(2012)、《上海:灵感之城》(2012)、《行走上海》(2014)、《上海:创新之城》(2016)和《我们的上海》(2016)。本文也兼及非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形象片,一些网络流行的上海城市影像等等,以展现移动网络时代技术与主体的多元化激发的城市影像多样性的状态。本文主要采取城市影像的文本分析方法,兼有观者访谈。
对于城市空间的呈现,是城市形象片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影像技术与空间元素呈现的契合,构成了城市形象片的一个基础。上海城市形象片也不例外。针对城市空间,观看的视角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本文所涉及的影片当中,高空拍摄的俯瞰视角被大量地使用。这种“景观式”的空间表现方式,呈现的是一个缺乏人类正常活动的、宏大的、奇观式的空间。VR技术在形象片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奇观效果。如《我们的上海》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制造了一个极度虚幻甚至是怪诞的城市空间。人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嵌入在城市空间中。
假器的观看,毫无疑问是城市形象片的基础。但假器的观看并不必然排斥属人的视角。近年来,移动性的平视视角,直接取景而非刻意表演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为城市形象片采用。这种属人的城市场景,与观者的城市生活体验发生强烈共鸣,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将不同时空中的视觉元素加以拼贴,制造出城市幻象,由此生发出全新的城市意象,城市形象片因此可以创造崭新的城市意义。这种拼贴手段的使用,不但创造了从未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过的城市景观,也建构了非常丰富的城市文化意涵。上海城市形象片中的这种拼贴,选取的大多是两个历史时期的空间。一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二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开发后的当下上海。这个上海幻象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城市记忆及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融合中西。
图为“爱上海”微电影大赛影片《天台》片中画面。
在城市研究中,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但又被忽略的一个元素。以身体体验作为感知城市的方式,一个稳定的城市空间(比如外滩),就有可能转变为被不同主体、不同时间所占有使用的多样性场所,城市空间不但具有了多元化的意义,而且参与塑造了更加丰富的多元化城市主体,由此拓展了赋予普通大众以城市空间权力的可能性。影像技术目前尽管无法替代身体的直接行走,即,以全息方式感知城市,但可以部分实现逼真的身体代入感,这也是影像视觉技术相比于文字印刷媒介的优势。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的“爱上海”微电影大赛影片“天台”,就通过非常简单的影像技术给予观者这样的身体参与感。身体本身也成为这个短片着力呈现的一个对象,通过突出嵌入日常生活的身体活动,将观者代入到城市生活的具体场景中。
在身体的城市体验中,声音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城市形象片给人的惯常印象,就是城市空间宏大景观的堆积。至于形象片的配乐,制作方或许会很重视,但观者的注意力大多为影像的视觉元素所吸引。2017年爆红的彩虹合唱团作品《魔都、魔都》,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范例,这个以声音元素为主的城市影像,被网友们戏称为“上海城市形象片的正确打开方式”。相比之下,《我们的上海》也是以男声合唱曲作为基本元素,但VR技术呈现的离奇、空洞的城市景观,几乎将声音元素遮蔽了。
在广大市民通过网络接触到全世界形形色色的城市影像,并且有机会游走于全世界城市的情形之下,城市形象片必须重新理解城市、技术、时代,才能找到创新之路。本文认为,其一,城市形象片的主体是人不是景观,景观当然是城市形象片的重要元素,但要从人的视角、普通市民的视角展现景观,建立市民与景观的联系,揭示景观的意义和价值。其二,城市形象片的出发点是市民不是城市规划者,要从市民的城市日常生活来展示城市规划的思路、理念及实质性内容。其三,城市形象片的技术运用应该以促进人与城市的连接为目标,以整个身体的卷入感为基点,以激发创新思维、展示新型城市实践为主旨。在移动网络时代,对于城市的认知必得刷新。本文认为,城市是多元化主体、多重社会关系的交互界面,城市是有个性特点的不完美存在,城市是广大市民直接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对于移动网络时代城市特质的理解与把握,是城市形象片赢得认同的关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孙玮,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钟怡,博士,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博士后。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发表于《对外传播》2017年第8期。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个人转载不在版权限制之内)。如公开出版机构需转载使用,请联系刊发杂志及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引用格式] 孙玮、钟怡.(2017) .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形象片——以上海为例.对外传播(8), 41-44.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