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
2019
年
5
月笔者到陕南秦岭山区调研,发现虽然陕南基本上都是深山大川,耕地很少,陕南数县也皆为国定或省定贫困县,一般农户家庭收入却并不低,农民不穷。甚至,从饮食水平来看,陕南农民吃得比关中农民要好得多。农户也大都修建了比较宽敞的住房。笔者进入一个普通两山夹一川的村庄,一路向上走,路边几十户农户,家家都建有相当现代的住房。为什么在如此深山大川地区农户都有钱建这么好的住房?因为当地农户家庭中,年轻人进城务工,中老年农民靠山吃山,每年仅采中药材也可以有几万元的收入,何况满山都是板栗,都可以采集卖钱。最让人诧异的是,陕南数县
2018
年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接近
100%
,
除上普通高中外,其他初中毕业生都上了县职高。
100%
升学率除了因为地方重视教育,普及
12
年教育,当地农民普遍有较强的教育意识,都希望自己子女接受更多教育,以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更有在全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依据笔者的有限调查,陕南诸县均被划为国定省定贫困县,实际上陕南农村贫困程度并不高(当然也不能说很富裕),被划定为贫困县的一个外界的想当然是:深山大川地区,耕地很少,农民没有土地收入来源,当然会很贫困。不仅陕南的秦岭山区,而且当前中国包括秦岭山区在内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山区都是当前中国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其中原因就是这些山区人多地少,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交通也不便利。不过,仔细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山区情况也有差异,比如石漠化和高寒山区,就真的是自然条件恶劣,而秦岭山区、大别山区自然条件其实还是不错的,不仅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正是因此,笔者调研的陕南地区,农民家庭中,年轻人普遍进城务工经商,进入全国劳动力市场获取务工收入,年老父母则留村,通过采集中药材、种植板栗树等靠山吃山的途径获得农业收入,农户家庭通过合理分工,以及通过勤奋劳动,获得了相当不低的家庭收入。而之所以陕南诸县职业教育比较发达,也与当地农户家庭有着强烈的进城务工预期有关。只要能将农产品输送到全国农产品市场,以及只要能进入全国劳动力市场,陕南农民就可以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变成家庭收入,农户家庭就不会贫困。
陕南农村,农民之所以要不断提高家庭收入,在村庄建比较好的房子,甚至有越来越多农户进城买房了,其中原因之一是村庄存在着比较激烈的面子竞争。都是一样的条件,你家日子过得不好就会让人瞧不起。另一个更紧迫的原因则是,由于传统通婚圈被打破,性别资源从山区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性别失衡,婚姻竞争变得激烈,农户家庭往往要通过代际合力来力争最好的婚姻条件,从而为儿子娶上媳妇。不能为儿子娶上媳妇,父母就没有完成人生任务,就无脸死后去见祖先。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无论如何都要通过勤奋劳动来为子女争取婚姻条件。
2017
年
5
月笔者到滇东南民族地区调研,发现滇东南农村农民确实很贫困,当然也都被纳入全国贫困地区了。尽管调研的云南民族地区农村也是山区,自然条件却并不差,植被良好,且物产丰富,进入新世纪交通条件也大幅度改善了。可以说,在自然条件方面,滇东南民族地区与陕南秦岭山区十分近似。不同的是,滇东南民族地区明显比陕南山区贫困得多:住房不好,家庭收入不高,积蓄就更少了。
为什么几乎同样的条件,陕南农村农民家庭会有较高收入,而滇东南民族地区仍然贫困呢?其中根本原因之一是,虽然现在交通便利了,滇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无论是农产品还是劳动力都没有进入全国市场上获取利益。调研的滇东南的一个村竟然没有一个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年轻人宁愿在家吃低保也不愿出去务工。当地引进一家大型外资企业,要招收
2
万劳动力,待遇还是很不错的,首批招进来培训的
2000
名年轻人,仅进入工厂生产线三个月就只剩下
300
人,其余人都忍受不了工厂生产线上的纪律约束。当地农民热衷于玩鸟、斗鸡、举办各种人生仪式,今日有酒今日醉,当地生产农产品基本上以自给自足为主,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而且,当地农民不重视教育,子女上不上学无所谓,学习成绩好不好也无所谓,甚至对于儿子能否娶上媳妇父母也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正是因此,在滇东南民族地区调研,感觉不到农民内在的发展动力。当地扶贫的结果是,既然政府给了资源,那就靠这个资源生活下去,还去生产干什么?还外出务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