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91产品
91产品致力为产品新人、产品经理等广大产品爱好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平台,分享产品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运营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DeepSeek三重门:小天才们,军团平推, ... ·  9 小时前  
三节课  ·  节后想做小红书,千万别错过它!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更新了20个版本的微信输入法才有了删除功能, ... ·  2 天前  
西安头条  ·  产品下架,全面复查!知名超市突发 ·  2 天前  
西安头条  ·  产品下架,全面复查!知名超市突发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实测:支付宝、抖音、小红书哪个平台春节集福更赚钱?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91产品

我们都在交互稿中放了些什么?

91产品  · 公众号  · 产品  · 2017-02-18 20:45

正文

91运营社群招募中,勾搭小编微信号:dayuhai123入社群

  • 每周91公开课,91风暴,全员参与,实际案例实际分析

  • 问题答疑,你提问题我解答

  • 行业专场,互联网金融,电商,新媒体运营等专场

  • 各地分站交流

  • 资源及人脉共享

  • 其他的。。。。

欢迎各行业互联网运营达人加入我们91运营大家庭,会运营的人都来这里了!

导读: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稿子”,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在输出交互稿件之时,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将需求转为具体页面,而且还要清晰的将其中的思想传达给对方,这看似是一份交互稿,其实更像是一篇表达你思想的文章。

正文

如何才能让对方清晰的感受到你想表达些什么呢?一般我都是通过从以下几点去向别人说明我想表达的内容:


  1. 我是谁?

  2. 我想干什么?

  3. 我想达到什么目的?

  4. 我会通过什么方式去做达到这个目的?

  5. 为了达到目的,我做了哪些准备


自然而然,我在做设计稿的时候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去思考和表达的,如下图:

项目说明


其实项目说明在这里就是一个交代和总结,交代这个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程序以及相关人员,告诉别人这个产品是什么,也就是我刚说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这对后续使用该交互稿的人都存在一定的帮助,可以加速别人对产品的了解,高效上手。


总结指的则是告诉别人,“我想要干什么”,这是自己对需求的看法,同时也是产品与交互讨论达成的共同意识。这样一来也避免从开始就产生理解偏差的这种错误,是为了后续能朝着一个正确方向而做了铺垫。


设计思路


当向别人介绍了我的用意和想法的时候,就是时候该告诉别人,“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我又会通过什么方式去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思路就是为了解释这个而存在的。


我将设计思路分成了两块,分别是产品定位和竞品分析,产品定位告诉着我们你的产品将给我们呈现怎样的感受,轻松?愉悦?还是沉稳,这都是需要思考的,而竞品分析的作用就是为了产品定位去做的铺垫,你只要对比竞争,才能明白怎样算会让人觉得轻松、愉悦或者是沉稳。


有时候往往我们会因为一些原因,没办法做到这一块的呈现,但你绝不能因此而忽略甚至跳过此环节,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完整的设计思路就像是一个交互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思路的说明,上来就给别人看页面,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副毕加索的画,你不懂他好在哪里,你也不能很清晰的明白这幅画的意义所在。因为在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看到的都只能是表象。


就像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微信撤回消息之后,还得给对方一个消息提示,提示“对方撤回了一条消息”。


假设你在设计思路那里就体现了你的想法,其实你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一是技术难以实现撤回无痕,二是想告诉广大群众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要轻易乱说话(这是我看到的一些观点,不完全正确)。


这样一来,拿到这份稿子的人就能理解为什么你当初是这样设计的。


凡存在,即有其道理。 除了在这里说明自己的思路,还会在设计思路里面有相应的竞品分析,为的是告诉大家,我的页面布局甚至是机制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事实依据的,这样的说服力明显会翻倍,才不至于被他惹前者鼻子走。


这也是告诉大家,你在做这份设计的时候是花了心思和时间的,我的努力并不但只是页面上的呈现,思维才是我的灵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拿到交互稿之后,总会说交互设计也不过如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你将项目说明及设计思路都跑完后,建议能跟产品或者是BA再次探讨一下,看这样的方法和思路是否存在问题,在确认没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到实际的交互设计环节了,这样能减少后续的争执及返工情况。


例如如对方觉得你的布局存在不合理,觉得太繁杂,此时你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他:这是因为我们当初讨论的时候,是说了必须要在页面突出这几个功能点。如此一来很容易能避免那些带有感观上的问题,就是莫名觉得不好看的那种提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跟产品评审交互稿时,总容易听到“我觉得这样不看”、“我觉得这样很奇怪”,但是你进一步问是哪里不好看,哪里奇怪的时候,总是得不到结果。如果为了这些问题而过于纠结,这可以说是个失败的评审会。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这块则是将需求具象到页面中的设计,也是最终的交互输出物,是时候该告诉别人,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都做了些什么实际的准备和工作。


不过说到交互页面,是我的一个弱项,因为我无数次的发现,想把许多细节都在交互稿清晰明了的体现,实在是堪比登天(所以看到那些交互稿画的如同视觉稿一般,连规格大小都按照规范走的大神们,只能说你们是我所努力的对象)。


我在画稿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逻辑流程图和页面流程图相结合使用,逻辑流程图在前,页面流程图在后;但是在碰到逻辑复杂的大流程时,我一般只会画出主流程线,细节则会在具体页面流程图上体现,如下图:



两者结合一起使用的好处在于: 在还未看到具体页面时,就可以先对整个交互有个大致的了解,知道下方的页面流程主要分几大块,会怎么跑。 就跟看电视剧一样:先看个简介,知道个主线,接着再具体看每一个镜头,都拍了些什么,都说了些什么话。


页面流程图就是在交代细节部分。细节是个很不好把控的东西,它很复杂,但却能看得出一个交互设计师的基本功。其中页面流程图的展现方式其实是先变万化的,我们没法给出个模版或者是套路,但是它有其可遵循的原则,如果能遵循这几点,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那么在具体页面流程图中,应该要遵循那几点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