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拾榴询财
中产家庭理财私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蒋常识  ·  泰国给妙瓦底断电,我越想越有意思 ·  23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DeepSeek紧急发文呼吁 ·  昨天  
北京商报  ·  DeepSeek概念股被热捧,科技股投资价值 ... ·  2 天前  
北京商报  ·  DeepSeek概念股被热捧,科技股投资价值 ...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路透社:“特朗普的声明令人震惊”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英法德齐声反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拾榴询财

不要赌长期通缩,通胀也许并不远

拾榴询财  · 公众号  ·  · 2024-04-29 07:30

正文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开辟了第二战场 《16号内参》 ,很多在公众号不方便写的业内八卦、独家观点、市场判断,我们会写在内参中,供大家参考。

具体的加入方式、更详细的介绍,以及福利,请点击文末链接。


今天这篇文章,估计会得罪人,如同我们20年底,建议别追那些百亿基金的文章一样,留言区都是骂的。

但在这个时点,还是要提醒下,不要去赌长期通缩,一直低利率,从而去买那些,尤其 all in 的方式,去抢 着买那些,锁定长期低利率的产品。


0 1


开篇还是要自证下,早在22年,老南就在《 央行降息,史上最低房贷利率来了 》提醒过:

还记得老南2年前,在《 2020年,房贷利率彻底变了 》一文中,建议大家采用LPR挂钩利率,而不是维持固定利率,是多么的正确?

当时还一帮所谓大V,说未来高通胀,LPR是银行的阴谋,一定会大涨,一定要选固定利率。

这两年被不断下降的LPR不断打脸。

在老南看来,长 期而言,别说通胀,不通缩就很好了。

要知道,在 2 年前,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是要大通胀了,我们是少数在那个时候,提醒通缩风险的。

而先如今,当年喊大通胀的,如同流行音乐一样,又一致喊要大通缩了,还拿着日本来举例,动则20年通缩。

不过在这个时点,我还真要提醒,赌长期通缩并不明智,搞不好过一两年,我们就看到通胀上来了。

如同我年初就在《 16 号内参》里写过,今年关注下水电气的价格变化。


0 2

写到这里,先举个例子,也是我们之前在《 东南亚金融海啸,一触即发? 》提过的,日本汇率快速贬值的事。

今年以来,亚洲货币贬值非常显著,尤其是日元。

尤其是上周五,日元直接大幅贬值,干到了158,要知道,这么长一根实体柱子,在主要货币汇率上,并不多见。

这么大的波动,一方面是日本央行并没有主动干预汇率的举动,另一方面,是当天,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说了这么一句话: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被问及她对日本为应对日元兑美元汇率下滑,而可能采取的任何举措的反应时说,干预外汇市场的情况应该很少发生。

"耶伦说:"我们希望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并希望只有在过度波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干预,而且他们会事先进行磋商。

这句话说的相当霸道了,就是你日本央行,是不能随便干预外汇的,那要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才行,而且要提前汇报,经过我们同意。

说白了,就是你日本央行别想卖美债筹集美元去干预外汇。而日本央行美元头寸,大头在美债。

本来这两年中国美债份额大幅度降低后,美债发行就有困难,椰奶怎么可能让日本央行卖美债去抬日元?而且这次还给了个“干预外汇”的大帽子。

所以,这句话一说出来,日元汇率直接duang了下去。

而对于日本这种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过去3年汇率贬值50%,对国内通胀影响非常大。虽然外国游客爽了,但本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陷入麻烦。

原来平均一个月电费两万日元,现在平均三四万,最高涨到六万日元。

截止2024年4月,主要食品生产商计划上涨1765种商品的价格,如包菜的价格和往年相比贵了1.5倍,胡萝卜和黄瓜等蔬菜的价格贵了近2倍。

这种就属于被迫的通胀,而且短期无解,尤其今年美国降息概率不大的情况下。

今年1月,霍华德•马克斯最新备忘录《当资金唾手可得》里,特别预测: 超低利率不会再现,未来数年利率或保持2%-4%。这还是对美国的评估。

0 3


美元高利率,叠加去全球化加剧通胀,输入型通胀,对我们也并不遥远。

所以为啥最近资源涨了一波,感受下南华商品指数:

国内目前的确有些通缩的因素,但很多分析简单拿日本的情况套用到国内,本身不具备可参考型。

如果我们上面举的案例,日本在很多政策上,是缺乏独立性的,是受牵制的,尤其是美国的牵制。

但对于国内而言,是有足够的方式,去提高通胀水平,尤其在地方债务高企的背景下,通缩是比通胀麻烦的多,这里省略1万字。

所以当前国内的政策,是“托而不举”,如我们年初《2014年如何理财》的视频里,发的这张图,这几年财政一直是收缩,并不是扩张。

如果真到一些必须出手的临界点,真不要怀疑上面的决心。


0 4


所以,回到开头我们提到的建议,写到这里会有点得罪人。

最近有不少客户,咨询我买些3%,如增额寿之类的产品。我的建议是这类产品的设计,是为了绝对的安全,牺牲产品收益的。

具体可参考《 增额寿,灵活的3.5%?真相捂不住了 》、《 这样忽悠客户,良心不会痛吗? 》。

如果家庭的确有这方面的需求,买也可以买,但适度即可,千万别ALL in。尤其不要听信少数销售乱说,从“高”收益的角度去配置,什么再不买就没有了。

别说 3% ,即使是 3.5% ,如果未来我们的 CPI 长期在 2%-3% 之间,你手上一个 3% 3.5% 的产品,还香吗? 何况这类产品周期是超长期的,动则几十年,退保保费损失相当大。

者在 保险产品选择时,选择一些浮动类的,如国内选择 万能账户的 海外 配置一些浮动类的理财险保险,也都可以。利率都这么低了,没必要锁死。

毕竟从投资角度,在公募基金、银行理财里,只要花点心思,找个长期收益3%、3.5%以上的产品,真是一大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