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递第一股”的身份登陆A股的圆通快递,如今掉队的倾向越发明显。市场份额、毛利率下滑,业绩增长出现疲态,圆通速递在行业竞争中落于下乘。雪上加霜的是,阿里系股东抛售圆通的股份、入股中通快递,一步步向市场传达了“抛弃”圆通速递的信号……
继15日近4%的跌幅之后,圆通速递10月16日高开低走,盘中一度触及跌停,最终还是没能守住11元的价格,
以10.97元/股的价格收盘,跌幅达9.79%。
来源:雪球
这场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大跌,大概是缘起于阿里系股东的减持。
10月10日,圆通速递发布关于股东减持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公告称,“阿里系”上海云锋新创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 “云锋新创”)在7月10日至10月9日间,以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圆通速递股份共计12,166,719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0.43%。
事实上,这场减持从6月份就对外公布了。据圆通速递6月16日披露,自2018年7月10日起六个月内,云锋新创将减持上市公司不超过1.98%的股份。
减持计划的实施进展 来源:圆通速递公告
公告显示,本次减持计划实施前,云锋新创持有圆通速递6.41%的股份。截止目前,减持时间过半,云锋新创持有圆通速递股份169,180,431股,占5.98%。
阿里“扶植”中通
圆通速递称,云锋新创减持系据自身资金需要自主决定,但由于带有阿里色彩,云锋新创的减持行为难免被市场解读为阿里不看好圆通的发展。
于是,减持公告发出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叠加A股整体的下行走势,圆通速递以9.99%的跌幅,创下借壳上市以来的最低价,也是当日快递股中跌幅最大的企业。
在10月10日的减持进展公告之后,圆通速递三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逾6%。
据东财Choice数据显示,
自6月的减持公告以来,圆通速递的股价已累计下跌29.62%,
股价从15元/股以上跌到10元/股附近。
市场对“阿里系不看好”这一观点似乎深信不疑。不过,有分析指出,云锋新创作为一家投资公司,进入圆通速递已逾两年,谋求获利退出,减持是正常的举动。
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10月,圆通速递借壳大杨创世上市时,
以7.72元/股的价格,向云峰新创发行1.8亿股;在募集配套资金时,云峰新创的一致行动人光锐投资以每股10.25元的价格获得3756万股。
以当前的股价来看,云锋新创尚有利可图,而其一致行动人光锐投资的盈利空间则较为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募集配套资金时,阿里创投同样以10.25元/股的价格入股了圆通速递,后者上市后,阿里创投持股11.09%。
不过,让圆通速递跌跌不休的,或许不只是阿里系减持这一点。
在云锋新创公布其减持计划前不久,
5月29日,阿里巴巴联手菜鸟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有中通快递约10%的股份。
而在此之前,“通达系”快递公司中,阿里仅向圆通速递一家公司抛出了橄榄枝。
公开信息显示,国内约7成快递订单都来自网购,而淘宝、天猫又占据了电商行业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由此,获得阿里系的青睐,对圆通速递、中通快递来说,意义自然非同一般。
在阿里巴巴看上圆通速递的2015年,后者以30.3亿件的业务量,在快递业排名第一,占行业整体的15%。
好景不长,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却被中通快递抢了去。2018年二季度,中通快递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7.4%,同期圆通速递的市场占有率为12.74%。
阿里向中通快递抛出橄榄枝,或许是因圆通速递在行业发展中逐渐显出弱势。
行业竞争落于下乘
9月中旬,摩根大通将圆通速递的股票评级从“中性”下调至“减持”,并表示对后者近期盈利承压和市场定位表示担忧。
摩根大通的担忧在圆通速递2018年半年报中得到了反映。
截至2018年6月底,圆通速递以120.66亿元的营收,位居“三通一达”首位,同比增幅达到46.95%。然而,
报告期内,其净利润为8.02亿元,同比增幅为15.69%,两项指标在“三通一达”均垫底。
其中,韵达股份同期的营收仅为59亿元,净利润却达到10亿元。也就是说,
营收几乎是韵达股份两倍的情况下,圆通的净利润却仍然低于前者,其盈利能力堪忧。
事实上,圆通速递的发展颓势在2017年便已显现。数据显示,圆通速递在2017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6亿件,增速13%。同期,行业整体的业务量增速为28%,中通快递更是以62.1亿件的业务量超越圆通,韵达以47.2亿件的业务量逼近圆通。
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在于2017年爆发的一系列加盟商风波。媒体报道显示,2017年年初圆通速递部分站点出现快件积压、瘫痪,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价格战持续,而圆通总部不补贴,却罚款依旧,造成快递加盟网点出现亏损。
此种情况下,圆通速递为了恢复元气,让利加盟商。据圆通速递2017年年报显示,圆通对中转费收费标准作出调整,单件派费上涨0.08元、单件面单费上涨0.01元、单件中转费下降0.15元,
最终导致单件毛利下降0.08元的情况,降幅达到18.28%。
这一状态的影响延续到了2018年。
据2018年半年报显示,圆通速递报告期内的单票收入为3.57元,同比减少0.06元,降幅为1.60%;单票成本降幅则仅为1%,
致使单票毛利仅为0.39元,同比跌幅达到6.24%。
8月份的运营数据显示,圆通速递的单票收入为3.27元,
同比跌幅为10.31%。
此外,圆通速递在“三通一达”中拥有最多的员工。根据2017年年报,圆通速递员工总数约2.36万人。这也被摩根大通认为是将对圆通速递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
广泛布局,压力增大
事实上,扶植中通快递,或许也是阿里巴巴有意为之,毕竟圆通速递若最终一家独大,阿里巴巴对其话语权也难免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