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妹最近在追一部历史剧《军师联盟》,它从司马懿的视角,又把东汉末年三国演义的故事重新讲了一遍,爆好看~
吴秀波、刘涛、李晨、张钧甯、唐艺昕等大波明星参演,加上 4 亿元的大手笔制作,让这部剧在豆瓣获得了 8.3 的高分。
刚看过第一集,场妹就发现,这个故事居然是由当时的新媒体引发的?!
1、信息贫瘠垄断,大号居然是月更
东汉末年有个超级火爆的大号,叫 “月旦评”,地位比今天的 “人民日报” 还高出 200 个 “咪蒙”。
内容定位就是对当代人物、诗文字画等进行品评和褒贬,有点类似今天的 “人物” 、“一条”、 “GQ实验室”,或者... 时代周刊?
说是说类似,但是人比人真的会气死人。现在的小编每天哼哧哼哧搞日更,一天可能要更新好几条,这还不一定有人看呢!
但人家 “月旦评” 作为当时唯一的大号,无论是谁,一旦被编辑评价两句好听的,立马身价暴涨,美名远扬,这就是垄断的好处啊。
而且,当年信息供给贫瘠,“月旦评” 这个大号居然不是日更,而是月更,更文时间定在每月初一。
《军师联盟》第一集,曹操要联合 “月旦评” 搞线下活动,开个大型招聘会,让所有想当官儿的都来参加,并用这个 “月旦评” 主编对面试者的品评,作为选人标准。
司马懿就是在月旦评上,被曹操意外看中的。结果曹操强行要招他进自己的团队,《军师联盟》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诗人秦观还留下这样一句:“月旦尝居第一评,立朝风采照公卿”,“第一评” 的地位,这就算是坐稳了。
2、不管到了哪一年,大V依旧是大V
“月旦评” 这个超级大号的创始人叫 “许劭”,汝南郡人(今天的河南),是当时的著名贤士,俗称大V。
《后汉书·许劭传》中写他 “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翻译过来就是擅长人物评论。
他的堂兄弟 “许靖” 是他的合伙人,也是当时的大V(当然,后面也是跟今天一样俗套的戏码:创始团队闹掰,大号没落)。
因为他们俩都喜欢评论乡党,褒贬时政,于是就有了 “月旦评” 这个大号。
回头看看今天的这些大V,导演系硕士毕业的 papi酱,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多年传统媒体经验的咪蒙,拥有 13 年商业记者生涯的吴晓波,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的罗振宇...
不管是古时候,还是今天,要想靠内容走红,自身深厚的积累,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一蹴而就的白日梦,上下五千年,可能都找不出一例。
3、东汉末年的爆文力量
“月旦评” 的选题范围也很广,不管是当官的,或者是普通百姓,都在他们的品评范围内。
社会上的能人志士为了能被品评报道,简直是削尖了脑袋地往大V 家里挤,比如说曹操。
当年的 “月旦评” 也经历过 “世相” 和 “新世相” 两个时期,当 “月旦评” 还是 “世相” 的时候,曹操也正在游手好闲混日子,各种被人看不起。
后来曹操当了官,想洗白,于是找到许劭,带着厚礼恭恭敬敬去求人,想让他在月旦评上,给自己一个五星好评。
结果许劭并不搭理他,曹操就干脆不要脸地威胁人家,许劭这才勉强给出了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的评价。
很快,曹操就因为这个而名声大噪,还被举为 “孝廉”,去了中央首都洛阳做官。
这就是当年爆款文章的力量,金口玉言,不只是皇帝的专利。
到了今天,10W+、100W+ 的爆文依旧不断。
前两天,新华社一篇 38 个字的新闻,10分钟内就拿到了10W+ 阅读,涨粉几十万,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点接地气的新华社。
时间再往前倒一点,薛之谦演唱会后,无名小号 “番尼兔” 用一篇《薛之谦:我的余生,好想跟你一起过》拿到了 460W+ 阅读量,粉丝暴增 10W 多;
百雀羚用一支一镜到底的神广告,总共带来了 3000W+ 阅读,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个 “很会玩的百雀羚”。
虽然不能像古时候那样,直接把人送进中央去做官,但今天要通过爆文收获点名利,也不是什么难事。
————
当然,要是较真起来,“月旦评” 跟今天的新媒体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那时候还没有微信、微博,也没有视频、直播、电子图文,信息的传播也不像今天这么庞大冗杂。
但是尽管内容传播的方式、渠道、量级全都截然不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内容的敬畏。
“不虚美,不隐恶,不中伤,能辩人之好坏,能分忠奸善恶,评后验证,众皆信服。”
公正地表达,谨慎地传播,这是任何年代,作为一个媒体人都应该恪守的态度。
没看够,点击阅读原文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