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钟先生聊财报
一篇文章,前进一个刻度!陪你成为财务专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那尼在搬砖 ...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msd美思德发泡 ... ·  昨天  
第一财经  ·  “还要等20年”!黄仁勋泼冷水 ·  昨天  
第一财经  ·  蚂蚁集团,重要人事变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钟先生聊财报

券商的研究报告又被“门”夹了?

时钟先生聊财报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11-19 22:16

正文


分析师的那点“秘辛”



作为一家体检机构,爱康国宾公众号的头条一般都是健康养身啥的。结果最近几天经常“扎眼”。


11月12日,公众号的头条变成了红底白字的“实名举报”,矛头直指国信证券的两名证券分析师。


11月19日,除了红底白字的“进展通报”,爱康国宾还发文称:爱康国宾相关人员专程前往深圳证监局现场反映相关问题,进一步提供国信证券分析师涉嫌违规的相关材料,配合深圳证监局的调查。



又是“专程”,又是现场配合。国信证券干了啥事让爱康国宾这么生气?


分析师“哪句话”惹毛了爱康国宾?


故事的时间线大概是这样的。


11月6日,国信证券的两位分析师写了一份名为《美年健康:大跌事出有因,探寻阿里战略》的研究报告。


因为那几天美年健康因为阿里减持的事情跌了很多,两位分析师也在研究报告中解释了下原因。


“根据分析,猜测潜在原因可能在于 阿里系规避成为控股股东并被迫启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和注入爱康国宾的过程。 而爱康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短期内并非资产注入良机。”


这句话这么长,还没有标点,专业知识不丰富的人真心难懂。


所以先花点时间简单科普下它大致要表达的意思:


1、美年健康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最近在减持,如果减持的过多就有可能让阿里系(阿里巴巴&云峰基金)由二股东变成控股股东;


2、与此同时,爱康国宾的第一大股东也是“阿里系”的云峰基金。


3、这样下去,阿里系就可能同时控股了两家搞体检的公司,一家上市了(美年健康),一家没上市(爱康国宾)。


4、这种情况便叫做“同业竞争”,在A股市场是不被允许的,原因是监管担心控股股东操纵非上市企业抢上市公司的业务,从而侵害公众股东的利益。


5、所以,如果阿里系同时控股美年健康和爱康国宾。为了规避“同业竞争”,就得“被迫”把没上市的爱康国宾注入已上市的美年健康。


6、但现在疫情期间,大家业绩都不好,这个时候注入估值上不去,老股东没有赚头。为了避免成为“同业竞争”的冤大头,所以阿里也要卖点股票,保住自己二股东的地位。


你看,我用了300多个字,才把这句话解释得差不多,可见分析师还是真有功力……


接下来说重点,就是这句一般人看不懂的话,让爱康国宾炸毛了——


谁说我要被注入美年健康!!!


爱康国宾的愤怒事出有因。


2015年8月31日,还在美股上市的爱康国宾准备私有化,要约收购中报出了每份ADS17.8美元的报价。但没想到美年健康突然杀出,提出了一个每份ADS22美元的高价。


爱康国宾的实际控制人张黎当日就发表公开信表示:反对任何恶意收购,反对一切试图影响爱康发展、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


关于这件事情,张黎还有一个经典语录:“如果一个二星级宾馆接管一个四星级宾馆,对整个行业都是灾难。”


最后结束纷争的是“马爸爸”,阿里系也从此进入体检赛道。但经此一役,两大体检巨头美年健康和爱康国宾的梁子似乎已经结下了。


国信证券这时就有点悲情了。一份研报本来没多少人看的,结果这下人尽皆知。


发个律师函只是小甜点,11月12日,爱康国宾向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深圳市证监局进行了实名举报。


国信证券真摊上事儿了。


券商犯了什么错?


作为一名资深的证券行业退役分析师,现在终于可以表达下真情实感。


其实——这个职业——还挺悲催的。


分析师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然后把相关投资机会或者风险提供给买方投资机构。这中间的信息载体就是证券研究报告。


做研究工作一般都讲究深入、全面、客观,但券商分析师能实现初心的很少。


首先是研究深度没那么深。


我们觉得分析师能够去上市公司调研很厉害,但对于绝大多数分析师来说,这个“调研”基本等于与参加百人大会+与董秘聊天+生产园区观光。与审计机构和投资机构的尽职调查相比,“调研”的深度是很划水的。


其次是作为核心产出的证券研究报告含金量有限。


有时候证券分析师和上市公司、董秘关系好了,就会获得一些关于公司重大战略方向的“有别于市场的信息”。


但由于这些属于非公开信息,且具有不确定性,分析师一般不能也不愿写在研究报告里。


那分析师怎么把这些信息告诉买方投资机构呢?自然是靠嘴说。


所以到投资机构“上门服务”也是分析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就是那些“有别于市场的信息”。


再次是研究报告的倾向性比较强。


按道理资本市场云诡波谲,有机会也有风险。但要是看过几份研究报告,你就会觉得这里“全是机会,没啥风险”。


A股几乎没有看空的研究报告,甚至连评级为“中性”的报告都比较少,这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要是把上市公司得罪了,以后连面都见不上,还能到哪里去搞“有别于市场的信息”。


每当出现“研报门”事件的时候,人们总是会质疑分析师的水平,一大通口诛笔伐。


其实还真不能全怪分析师的水平。券商分析师的门槛还是提高的,要不是名校毕业的学霸,要不是在产业里“真刀真枪”的干过,在加上天天都在琢磨这点事情,说他们不专业,也不见得客观。


问题就在于被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两头夹”的状态决定了分析师们的立场。一面是消息来源,另一面是衣食父母,哪一头也不能得罪。


结果是,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报告上写的内容,很难深入、全面、客观。


反思“研报门”



以一名资深退役分析师的经验,类似于“猜测潜在原因可能在于……”这种话是不应该出现在研报里的。就算你真地猜测到了,干嘛写出来,大可以用嘴说啊。


研究报告发出前,都会有一个合规审查的环节。不知这次研究所的合规人员是不是“双十一”去了。


也很难判断,分析师这么做的真实目的,究竟是要给研报“加点料”,还是有意帮上市公司抬抬轿子,创造一种资产注入的预期。


证券行业“研报门”的事情不止出过这一次。


2010年9月-2011年2月期间,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先后发布了关于中国宝安石墨矿的研究报告。说中国宝安在鸡西市拥有石墨矿,该矿适合于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优质原料。结果接下来中国宝安发了个澄清公告,说自己没有矿产资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