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君临
君临专注于为投资者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宏观经济、行业趋势和企业价值分析,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分析师观点聚合平台。在投资领域,我们相信方向比努力重要,眼界格局决定成就大小,在这里,我们为你把脉金钱流动的路线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  ·  2025年健康消费新趋势:11位行业先锋揭秘 ... ·  5 天前  
鱼哥盘中掘金  ·  注意,盘中提示一个机会! ·  1 周前  
鱼哥盘中掘金  ·  注意,盘中提示一个机会! ·  1 周前  
钱币圈  ·  开始预约!25年前的国庆纪念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君临

研选 | 寻找下一个腾讯

君临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09-09 11:24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关注我们

文 | 君临团队(公众号:junlin_1980)



君临按

本文的观点和数据来自安信证券的研报《寻找下一个腾讯》。感谢安信证券文浩团队的研究成果。


正文


1.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

1.1 社交网络公司占世界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市值 29%

我们整理了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大的互联网公司, 谷歌以 3,594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 占总体市值的 24.5%。 Facebook 和腾讯分别以 2,269 亿美元和 1,916亿美元分列前十大的第二和第四。

本质上, 我们理解社交网络的公司是真正以用户为核心、 注重用户需求的公司。 公司业务发展的第一要义, 除了用户, 还是用户, 基于用户的不断增长, 并同时注重用户社群的维护和用户交互不断增强(粘性) , 根据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洞察(标签化) 推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从而实现企业的扩张与企业范围延展。 对于社交网络的公司而言, 本质上是不存在产品边界的, 因为理论上围绕用户所需的一切产品和服务, 都可以基于平台或自研或接入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满足。

从互联网模式的角度而言, 互联网本质是“ 流量” 的生意, 而社交网络意味着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 UGC 内容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内生性流量(区别于搜素引擎从外部购买流量) ;并基于流量的不同属性, 进行包括游戏、 电商和生活服务等的变现。

1.2 社交网络的公司估值相对较高, 有更高的估值溢价

从财务数据看, 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销售净利率高, 例如 Facebook 以及阿里巴巴(广告收入占 FY14 收入 51%), 经调整后净利率分别达 41.2%和 48%, 平台效应下流量的汇聚和集中是相对自发和低成本的, 因此净利率相对较高。

而搜素广告巨头谷歌和百度的经调整后净利率为 27.6%和 31.1%, 主要原因是有流量购买成本的存在, 导致盈利能力的下滑; 相比之下, 以电商自营为主的亚马逊和京东, 销售净利润(non-GAAP basis)分别为 1.4%和 0.3%, 未来盈利能力的改善取决于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规模效率的提升。

从估值看, 社交类上市公司是市盈率最高的(剔除自营电商) ; Facebook 和腾讯 FY15E 的P/E 分别有 41.5x 和 37.8x, 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于社交网络公司愿意给予更高的估值溢价。基于 Bloomberg 一致预期下, 谷歌、 eBay 和 Priceline 当前价格的 Forward P/E 最低, 仅为 18.7x、 18.1x 和 20.9x, Facebook、 阿里巴巴、 腾讯和百度分别为 41.5x、 37.3x 和 37.8x和 26.6x, 反映了市场对于 Facebook 的高预期。 自营电商领域来看, 剔除净现金后, 亚马逊和京东的 EV/Sale 分别仅为 1.6x 和 1.5x, 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 规模优势的扩大和竞争壁垒的增强, 亚马逊和京东的市盈率也在迅速下滑。

1.3 社交网络的员工人均产出效率最高

从员工人均实现收入来看, 社交网络类公司 Facebook 和腾讯分列美国和中国单人收入贡献最高。 谷歌和 Facebook 实现的人均收入较高, 分别达到 123.1 万和 135.5 万美元, 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腾讯最高为 46.3 万美元、 其次是京东 27.4 万美元, 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为33.5 万和 17.2 万美元。

从员工实现的人均利润看, 剔除雅虎因素的影响, Facebook 的单人利润最高,达到 55.9 万美元, 谷歌和 Priceline 分别以 34 万美元和 22.4 万美元分列第二和第三位。阿里巴巴以 16.1 万美元排名紧随其次, 其他分别是腾讯(14.1 万美元)、 eBay(10.8 万美元) 、 百度(4.9 万美元) 、 亚马逊(0.8 万美元) 和京东(0.1 万美元) 。

1.4 社交网络-重定义企业的成长逻辑

小米-从 0 到千亿, 用户社群的奇迹

我们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标志性企业的成长史, 传统企业销售收入实现千亿突破的极限大约是 20 年, 互联网在规模效应、 长尾效应以及马太效应的综合影响下, 企业成长速度突破了增长的极限, 京东创立 17 年实现千亿销售收入(净收入) 的突破, 而小米更是突破 10 年的极限, 仅用 6 年实现了千亿规模的跨越(预计) 。
房地产: 万科成立于 1984 年, 直到 2010 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 从 0-1000 亿经历了 27年;

家电: 海尔创办于 1984 年, 2004 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 历经 21 年实现从 0 到 1000 亿的跨越; 格力创立于 1989 年, 2012 年收入破千亿, 历经 24 年;

家电流通: 苏宁创于 1990 年, 2009 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 历经 20 年实现从 0 到 1000亿的跨越;

IT: 联想创立于 1984 年, 2005 突破千亿, 历经 22 年实现从 0 到 1000 亿的跨越;

诞生于 PC 时代的电商: 京东创立于 1998 年, 2014 年销售收入破千亿, 历经 17 年实现从 0到 1000 亿的跨越;

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XX(我们无法用产业来定义小米所属的行业) : 小米创办于 2010年 5 月, 2011 年收入仅为 5.5 亿, 我们预计小米科技 2015 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2014 年销售收入为 RMB743 亿, 同比增长 135.1%) , 只用了 6 年时间实现从 0 到 1000 亿的跨越;


对于小米科技这样的公司, 我们无法用准确的定义去描述公司所属的行业, 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产业, 使得原有的产业边界日趋模糊, 尤其是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模糊化。

在我们看来, 小米科技是以年轻的 80 后、 90 后为核心(根据百度指数的数据, 小米 20-39 人群占总体 84%) , 围绕这一核心用户群对于科技电子产品的追求和向往, 围绕 MIUI 构建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矩阵和生态, 实现从工作、 娱乐和生活场景的全天候覆盖。

伴随小米销售收入从 2011 年的 5.5 亿元快速增长至 2014 年的 743 亿元时(含税收入), 虽未上市, 估值也迅速实现了 2011 年年底的 10 亿美元到 2014 年 12 月的 450 亿美元, 同期收入涨幅 135 倍, 而估值涨幅 45 倍。

用户社群-降低营销费用, 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扩张

我们比较了小米、 三星和联想同期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后发现, 小米虽然彼时规模远远小于两外两家, 但费用率是最低的(受可供参考的数据原因, 只比较了 2012 和 2013 年数据)。三星 2013 年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为 9.3%(2012 年为 8.9%) , 而同期小米科技的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仅为3.2%(2012 年为 3.9%) ; 而同处中国的联想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比为 4.9%(2012 年为 5.6%) ,均比小米科技高。


而根据 IDC 手机出货量的市场份额来看, 2013 年三星的市场份额为 31.3%, 远高于小米 1.8%的水平。 为何智能手机出货量龙头的三星, 需要耗费比规模小的多的小米科技更高比重的销售和营销费用支出? 原因在于小米从一开始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 包括市场运营,基于小米的产品建立用户社群, 并通过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沟通(交互) 形成链接, 这是我们看到小米在用户扩张上利用口碑营销的重要结果。

粉丝经济的背后是社群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口碑传播。“ 做粉丝” 作为小米三大战略其中的用户战略, 核心在于参与感扩散的“ 信任背书” , 是由一次性的产品销售为基础的“ 弱连接关系” 转向参与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 强链接关系” 演进。 借助这一战略, 小米能够以很小的代价实现很强的用户忠诚度, 实现由小米手机向小米平板、 小米路由、 小米手环、 小米电视以及其他衍生品扩张, 实现销售收入增长。

“ 做自媒体” 作为内容战略, 核心在于引导每个员工和每个用户都成为“ 产品的代言人” ,在以该员工和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关系网络中实现信任背书, 从而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吸引潜在用户成为小米新用户, 实现了低成本的用户增长, 进而带动销售收入提升。

粉丝经济-基于用户实现企业的无边界扩张
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小米科技, 从 2011 年的 30 万手机销量, 提高到 2014 年的 6112万销量, 4 年时间实现 204 倍的销量倍增。 这依靠于小米的销售通路以电商渠道为主, 能够开始实现用户规模的扩大, 并通过用户社区的方式实现口碑传播, 低成本获取新增用户密切相关。 2015 年米粉节一天(4 月 8 日), 小米销售 211 万台手机, 总体支付金额突破 20.8亿元。

在探寻小米成功的秘密时, 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的《 参与感》 一书很好的阐述了小米在用户扩张方面的策略, 即通过“ 构建参与感” , 搭建起用户社区, 让用户参与到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 建立一个可触碰、 可拥有的双向链接。 从这个意义而言, 小米不应仅视为一个硬件公司, 而应视为一个面向创新科技改善生活的用户社群, 而这个用户群在2015 年 2 月 13 日已经实现 MIUI 激活用户 1 个亿。 米粉是小米手机最忠实的用户, 米粉重复购买 2~4 台手机的用户占 42%。

从单用户价值的提升角度看, 小米实现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品类扩张、 生态构建以及场景渗透。 从小米过去 5 年的成长经历来看, 小米的产品体系从数码扩展到家电, 从围绕 MIUI构建的软硬件一体化产品矩阵和生态, 及从工作、 娱乐和生活场景的全天候覆盖。 为用户提供了包括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机顶盒、 移动电源、 路由器、 可穿戴设备、 智能电视、 插座及插线板、 耳机及音响、 电子秤、 运动相机、 遇摄像机和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构筑了硬件的入口、 手机操作系统的入口、 智能家居的入口和生活娱乐的入口。

2.社交网络分哪几类?

1) 我们根据彼此关系的强弱可将社交网络划分为强关系社交和弱关系社交, 也就是基于线下社会关系形成的“ 熟人社交网络” 以及基于兴趣、 事件、 活动或者地点而形成的“ 陌生人社交网络”

2) 根据用户社群共同点的差异, 可以形成不同的社区。 包括基于共同话题或者问答形成的社群(如贴吧、 知乎、 天涯、 西祠胡同) 、 基于爱好形成的社群(豆瓣) 、 基于学习经历形成的社群(如校友录、 人人和 Facebook) 、 基于工作经历形成的社群(如大街网、 脉脉、Linkedin) 、 基于地理位置形成的社群(如 19 楼、 陌陌) 。

3 )  可以按照基于社交的应用进行划分, 包括即时通讯(QQ、 来往、 米聊、 微信、 WhatsApp、Line) 、 在线直播(如 9158 和 YY) 、 在线求职(脉脉、 LinkedIn) 、 社交博客(Twitter,Weibo) 等。

4 )  按照用户交流分享的形式, 可以划分为短信、 图片、 语音、 视频和多媒体等。CIC 关于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的概览给了我们一个全局的视角来理解和解读社交网络的分类。


从社交类应用的用户重合来看, 社交网站、 微博和即时通讯虽然同属于社交类应用, 但满足的是用户不同层次的需要, 用户在使用不同产品时,使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 而腾讯目前的社交类产品已经几乎覆盖了用户对于社交类的需求。

社交类网站: 以 QQ 空间为代表的社交类网站, 用户主要使用其来上传照片、 发布更新状态、发布日志/评论;

即时通讯工具: 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 用户主要使用其来聊天或者关注朋友圈, 旨在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维系当前的熟人关系。

微博: 使用主要是关注新闻热点话题和关注感兴趣的人, 社交媒体的属性凸显。

3.Facebook-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 于 2004 年 2 月 4 日正式推出, 一开始仅作为哈佛大学校园的社交网络存在, 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在波士顿区域的大学包括常春藤名校与斯坦福大学。 然后于 2005 年 9 月扩展到高中和国际学校, 直至 2006 年才逐步放开注册, 向 13 岁以上的公众开放。

2004-2013 年期间用户的 CAGR 达到 120.4%, 同期收入的增幅更快, 达到 201.5%。 Facebook的成功也有很大程度上归结与其在大学中起步, 那里是年轻人社交网最密集的地方, 通常而是人们一生中最精力充沛地结交朋友的地方。 截止 2014 年 3 季度末, Facebook 合计有13.5 亿 MAU, 其中有 11.2 亿用户通过移动端登陆 Facebook 的门户。

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Facebook 将用户全新的连接方式, 既可以基于校友通讯率形成社群, 可以是相同的体验、 爱好、 问题或目标, 其形式可大可小, 从一个群组中的两三个朋友到一个家族, 共同的爱好可能是同一则新闻、 一首歌或者一个 YouTube 视频。

Facebook并没有明确的把用户集结在一起, 结成浪漫交友的圈子, 而是表现出其他许多本性: 一种寻求归属的渴望、 一种虚荣的冲动和重重的偷窥心。 在 Facebook 平台上,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编辑, 成为内容的创作者、 制作人或散布者。
在 2007 年下半时, Facebook 已有超过 10 万个商业页面(可让公司进行宣传和吸引客户的页面)2007 年 10 月 24 日, 微软宣布以 2.4 亿美元购入 1.6%的 Facebook 股权, 让 Facebook的总价值来到约 150 亿美元。 微软的购股条件中包括了可在网站上放置国际性广告的权利。

2009 年 9 月, Facebook 宣布其现金移动首次转为正向。 在 2009 年后, Facebook 的流量稳定成长。 在 2010 年 3 月 13 日, 当周 Facebook 的访问人次超越 Google.

3.1 Facebook 用户年龄分布均衡且忠诚度高, Instagram 在年轻人做了布局

根据 GWI 的研究统计, Facebook 的用户年龄较为均衡,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Facebook 的用户群趋于成熟, 16-24 岁之间的用户群占比最小, 仅为 25%。

根据 Trition Research 的研究,Facebook 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账户使用年限已经超过 3 年,用户忠诚度非常高, 1 年以下的用户仅占 7%, 一定程度反映了 Facebook 的用户群很稳固,对于其社交网络粘性非常大。 18-24 岁之间的 Facebook 账户平均拥有好友 649 个, 正是基于这样的连接, 使得 Facebook 的用户活跃度非常高。

根据 2Q14 业绩会讨论, 扎克伯格提到,美国用户平均每天在 Facebook 上平均逗留 40 分钟, 其中包括五分之一的时间在移动端。但比用户平均耗费近 9 个小时时间在电视、 手机和电脑上的时间相比, Facebook 仍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时间。

3.2 广告仍然是 Facebook 收入变现的主要来源, 占总体 92%以上

Facebook 商业化变现仍然以广告为主, 主要包括企业主页宣传、 信息流广告以及精准广告投放。 截止 2014 年, Facebook 的广告收入为 USD11.5 亿美元, 占总体收入为 92.3%, 同时占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的 9.4%。

3.3 移动端用户占比超过 86%, 移动广告收入已经占 1Q15 广告收入的 73%

Facebook 的月活跃用户中, 移动端用户从 4Q10 的 40.3%提高至 1Q15 的 86.6%。 同时移动端的广告收入贡献也在逐步跟进, 截止 1Q15, 移动端广告收入占总体广告收入的 73%, 同比提高 14 个百分点, 环比提高 4 个百分点。

从单用户季度收入来看, Facebook 的单用户季度收入已经提高至 2014 年的 USD2.24, 同比提高 39.6%。

3.4 并购一直是 Facebook 笼络人才、 获取用户以增强社交帝国, 进入新领域的重要方式。

在 1Q15 的业绩会上, 扎克伯格强调当前 Facebook 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应用演进为一个应用矩阵, 包括 14.4亿 MAU 活跃用户的 Facebook 服务, 8 亿 WhatsApp 用户、 7 亿群组用户、 6亿 FB Messager 用户, 以及超过 3 亿的 Instagram 用户, 致力于帮助用户分享和连接他们所在意的任何内容。 平台上每天的视频浏览量超过 40 亿次, 每天发送的信息超过 450 亿条,平均每一个用户每天平均花费 21 分钟使用 Instagram。 同时, Facebook 战略的另一部分,是帮助用户连接商业, 截至 1Q15 时 Facebook 平台上已经拥有超过 200 万的广告主。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 截止目前 Facebook 总共收购了超过 50 家公司, 基本分布在社交领域、 移动端、 广告和新领域:

社交领域-2007 年 Facebook 收购了离线图片分享应用 Parakey, 2010 年 3 月又收购了群组图片分享应用 Divvyshot; 2012 年 4 月以 10 亿美元收购图片分享服务商 Instagram, 收购时用户数为 3000 万, 到 2013 年 12 月 MAU 超过 1.5 亿, 截止 2014 年 11 月 MAU 超过 3 亿;2014 年 2 月以 190 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 WhatsApp, 收购时月活跃用户为 4.5 亿;

移动端-Facebook 于 2011 年收购了移动图片和视频处理应用 Digital Staircase; 此后, 又收购了 5 个移动应用开发公司; 以 8500 万美元和 7000 万美元分别收购移动应用开发公司Parse(2013 年 4 月) 和 Snaptu(2011 年 3 月) , 提高移动应用的开发能力; 收购移动互联网服务 Pryte Oy(2014 年 6 月) 和约 2000 万美元收购无人机制造商 Ascenta(2014 年 4月): 通过越过网络屏障以及制造无人飞机来提供互联网服务, 使欠发达地区用户有机会使用 Facebook;

广告-Facebook 在 2011 年 1 月收购了基于 LBS 的广告推介应用 Rel8tion, 又于 2013 年 3月以 1 亿美元收购了微软 Atlas 在线广告平台, 提高公司在广告领域的变现能力; 2014 年 7月, 收购视频广告技术提供商 LiveRail, 将其广告网络和数据延伸到该公司自己的媒体覆盖范围之外; 以 2 亿美元收购数据分析公司 OyOnavo(2013 年 10 月) : 收集用户日常数据并加以分析, 以增强广告变现能力; 收购安全服务提供商 PrivateCore(2014 年 8 月), 提高数据安全性。

新领域-Facebook 于 2010 年 10 月收购云服务公司 Drop.io; 2011 年 2 月收购招聘服务网站Pursuit; 2011 年 8 月收购 IOS 电子书制作商 Push POP Press; 2012 年 5 月收购社交化礼物赠送移动应用 Karma; 2012 年 6 月, 收购以色列面部识别技术公司 Face.com; 2013 年 8月, 收购语音识别和翻译应用开发商 Mobile Technologies; 2014 年 3 月, 收购虚拟现实设备 RiftVR 制造商 OculusVR 及摄像技术 13th Lab AB 和 Nimble VR (2014 年 12 月): 研发虚拟现实以及三维手势技术,未来有望拓展到可穿戴的整体虚拟感应系统。截止目前,Facebook进入的新领域包括: 云服务、 招聘服务、 电子书、 移动电商、 面部识别、 语音识别和翻译以及虚拟现实设备。


Facebook 历史上最大一宗的并购, 即 2014 年以 190 亿美元的价格(40 亿现金 120 亿FB 股票 30 亿限制性股票)收购 WhatsApp,当时 WhatsApp 月活跃用户为 4.5 亿, 70%为日活跃用户。

WhatsApp 基本没有商业化, 仅仅是每年收取 1 美元的使用费, 根据 2014 年 10 月29 日美国证监会的资料显示, 2013 年 WhatsApp 的营业收入为 1,020 万美元。如果单纯从数据来看, 似乎 Facebook 以每个 MAU 用 42.2 美元的价格非常昂贵, 但如果能够考虑这一年后 WhatsApp 将近 8 亿的 MAU 数据, 这一笔收购非常值, 充分说明了扎克伯格独到的眼光。

4. 中国社交网络主要公司分析

4.1. 社交应用的综合对比

全球社交类 1 亿 MAU 以上的社交应用中, 中国占 6 个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球社交应用超过 1 亿的应用共计 19 个, 中国占 6 个, 分别
是 QQ(8.32 亿) 、 QQ 空间(6.29 亿) 、 微信(5.49 亿) 、 百度贴吧(3 亿) 、 新浪微博
(1.98 亿) 和 YY(1.17 亿) 。

Facebook 是当之无愧的社交网络霸主, 截至 2015 年 1 季度的 MAU 达到 14.4 亿, 还有包括
WhatsApp(8 亿 MAU) 、 FB Messager(6 亿 MAU) 和 Instagram(3 亿) 在内的应用矩阵。
腾讯作为中国社交领域的霸王, 分别拥有 8.32 亿 MAU 的 QQ、 6.29 亿 MAU 的 QQ 空间以及 5.49
亿 MAU 的微信, 构成了腾讯强大的用户矩阵, 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的互联网人群。

从排名来看:
5 亿 MAU 以上: Facebook、 QQ、 WhatsApp、 QQ 空间、 微信和 Facebook Message;

3-5 亿 MAU: 包括 LinkedIn、 Twitter、 Skype、 Google 、 Instagram 和百度贴吧等;

1-3 亿 MAU: Viber、 Tumblr、 LINE、 Snapchat、 新浪微博、 YY 和 Vkontake 等。

4.2 主要社交类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及收入构成

Facebook 的收入主要由广告和支付及其他两部分构成, 2014 年总体收入为 USD124.7 亿, 其
中广告收入占 92.3%;

Twitter 的收入主要由广告和数据授权及其他增值收入两部分构成, 2014 年总体收入为USD14 亿, 其中广告收入占 89.5%;

腾讯的收入由增值服务、 广告业务、 电商业务和其他收入四部分构成, 2014 年总收入折合USD128.3 亿; 包括游戏和会员在内的增值收入占总体 79.6%, 广告收入占总体的 10.8%, 电商收入占 6.2%;

欢聚时代的收入由增值服务收入和广告收入两大部分构成, 2014 年总收入折合 USD5.93 亿;包括游戏、 音乐和其他在内的增值服务收入占总体 95.4%, 剩余的都是广告收入;

天鸽的收入由实时社交视频和游戏及其他收入两部分构成, 2014 年总收入折合 USD1.13 亿;实时社交视频收入占总体 91.1%;

微博的收入由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构成, 2014 年总收入折合 USD2.65 亿, 其中广告收入占总体 79.2%;

陌陌的收入由会员费收入、 游戏收入和其他构成, 2014 年总收入为 USD4,480 万, 其中会员费占整体 64.7%, 手游占 24.4%。

4.3 用户就是一切

网络价值是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指数性增长: 在应用场景相同的前提下, 一个 10 万人的应用与一个 1 万人的应用相比, 理论上价值提升了 10*10=100倍。 有价值的社交网络首先是建立一个足够庞大的用户基础之上。

奇虎董事长老周借用毛泽东的语录“ 地在人失, 人地皆失; 地失人在, 人地皆得” 来形容互联网的本质, 即用户为王。 在他看来, 地就是你的收入, 人就是你的用户。 如果为了用户利益放弃一些收入, 那么不仅能留住用户, 而且失去的收入还能回来。 “ 看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否成功, 早期赚钱不赚钱不重要, 只要看它的产品是否足够得好, 是否好得足以凝聚人气,好得足以形成海量的用户基础。 如果是, 这家公司就一定有用户价值, 它只要是有用户价值,就一定会找到某种形式去释放出商业价值。 ”

腾讯是 1998 年 11 月 12 日由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成立, 当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拓展无线网络寻呼系统。 1999 年 2 月, 腾讯正式推出即时通讯工具 QQ, 从历史数据来看, 用户增长了经历了三个阶段:
高速扩张期: 用户从 2003 年 4 季度的 8,150 万, 增长至 2006 年 1 季度的 2.21 亿, 保持了同比 45% 以上的高速增长;

稳定增长期: 用户从 2006 年 2 季度的 2.24 亿, 发展至 2010 年 4 季度的 6.48 亿, 基本维持了同比 20%以上的增速;

缓慢增长期: 用户从 2011 年 1 季度的 6.74 亿, 扩张至 2015 年 1 季度的 8.3 亿, 增速放缓至同比 20%以下。


我们扫描了全球社交网络应用中, 月度活跃用户超过 1 亿的应用服务中, 中国占 6 个。 其中,Facebook 是当之无愧的社交网络之王, 截至 2015 年 1 季度的 MAU 达到 14.4 亿。 QQ 空间和WhatsApp 分列第二和第三, 分别有 8.32 亿和 8 亿 MAU。

5 亿 MAU 以上: Facebook、 QQ、 WhatsApp、 QQ 空间、 微信和 Facebook Message

3-5 亿 MAU: 包括 LinkedIn、 Twitter、 Skype、 Google+、 Instagram 和百度贴吧等

1-3 亿 MAU: Viber、 Tumblr、 LINE、 Snapchat、 新浪微博、 YY 和 Vkontake 等。


交互频次 (Engagement)即粘性与时长决定了社交网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社交网络内部频繁交互和内容创作、 传播、 反馈到再创作、 传播和反馈的往复循环中,带动的商业活动创造的价值就越容易积累。 在我们对社交网络的理解中, 通过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逐渐地帮助用户构建和完善起每一名用户所特有的网络人际脉络, 从而形成对特定社交网络的依赖, 构成用户粘性的第一道护城河。 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 社交网络公司可利用其中产生的海量信息, 收集用户兴趣、 行为和关系网络等数据, 刻画和描述用户的属性并通过账户体系予以分类和标签化。

陌陌、 Facebook 以及微博的招股说明书都将扩大用户基数以及保持用户的活跃度作为公司运营的第一要义, 都在风险提示的第一条予以重点阐述。
从用户使用时长来看, 陌陌平均每个活跃用户的日均时长时长在 30 分钟左右, 微信在 70分钟以上, 而 Facebook 平均在 45 分钟左右。

根据艾瑞 mUserTracker 的数据, 2014 年 10月, 微信的人均月使用次数为 168.3 次和人均有效使用时长为 382.4 分钟; 新浪微博的人均月使用次数为 45.2 次和人均有效使用时长为 145.7 分钟; 陌陌的人均月使用次数为 52.7次和人均有效使用时长为 115 分钟。

我们一般用 DAU/MAU 的比重来对判断活跃用户的质量以及用户粘性。 一般而言,需求本身的频次越高, 使用频次越高;动设备用户越多, 使用频次越高;熟人关系链越多, 使用频次越高, 这也是我们用该指标观测用户沉淀的重要参照之一。

从陌陌上市前公布的 7 个季度数据来看, DAU/MAU 占比一直处于稳步提升过程中, 从 1Q13A的 35.9%增长至 3Q14A 的 42.4%, 显示了用户粘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在 Facebook 过去的 25 个季度中, 随着 MAU 用户的持续增长, 其用以衡量用户活跃度DAU/MAU 比重不断提高, 充分反馈了用户粘性的不断增强, 公司股价也不断创新高。

DAU/MAU 比重最高的是 WhatsApp 约为 70%, 这也是为何 Facebook 愿意耗费 190 亿美元收购的重要原因,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 WhatsApp 的 MAU 已经由 Facebook2014年 2 月收购时的 4.5 亿增长至当前的 MAU8 亿, 反映了 Facebook 独到的眼光。 我们预计微信的 DAU/MAU 比重也在 60%左右。


4.4 应用场景决定了社交网络的商业化潜力

试想一下, 如果当年的腾讯仍然坚守即时通讯领域, 而没有扩展到其他的应用场景, 那么腾讯仍将只是一个软件公司。正是基于用户的潜在和现实需求, 在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扩充新产品和服务, 实现对用户 24 小时生活圈和生命周期的全面覆盖, 强化用户体验来提高用户对其的依赖。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用户分类并构建用户模型和标签化, 进行精准预测和推荐, 借助包括游戏、 广告和电商等商业模式, 进行流量的变现和商业化。


我们也需要关注各个年龄层和不同细分用户群体的差异, 会对社交网络的应用场景的价值有不同的演变路径。 还是以腾讯为例, 微信的成功除了使得腾讯成功在移动互联网进行了重要的布局之外, 还帮助腾讯实现了用户群从 QQ 用户群的“ 年轻、 兴趣广泛和偏好娱乐需求” , 从微信用户群的“ 相对成熟、 具有较强购买力的白领高价值用户” 。

用户群的延展,使得基于用户群特性的应用场景成为可能。 仔细留心腾讯自微信产品出现之后的新产品布局, 例如理财通、 投资在线旅游、 投资京东、 开设深圳前海微众银行, 就会发现应用场景逐渐从“ 娱乐” 扩展至“ 商务” 。


4.5 社交网络的商业化变现模式

社交网络在商业化变现上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并无不同,主要通过会员订阅、付费表情、广告、游戏和电商(抽成) 等这几种模式来进行变现。

按照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资深员工徐志斌《 社交红利》 中所阐述的那样, 商业环境形成的几项要素: 社交网络、技术、方便性、成本,这几项要素会帮助商业环境创造出获利条件。形成社交网络是基础, 社交网络的目的越清楚,规模就可以发展得越大,商业价值就会越高;社交网络内容活动越频繁,带动商业活动创造的价值越容易积累。

不管是传统还是线上,社交网络因为共同需求而建立,群内成员有特定的商业需求希望得到满足,若能掌握社交网络特质,设计出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各种商业机会就会呈现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

不管是拼车、团购、美食、打车、电影、求职、音乐和视频等网站和服务, 社交网络都是在具备商业需求的前提下形成。需求被细腻化、精致化, 结果又创造出更多新的商业机会,这也是我们研究社交网络的价值所在。



——END——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微信号:ansonad
研报解读 | 分析师访谈
宏观大势 | 行业研究 | 企业分析
 
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互联网证券分析平台

由资深媒体人和证券分析师创办


利益声明:

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未持有文中提及公司股票,提供的信息和分析仅供投资者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招聘公告:

君临团队急聘数名记者/ 文案/ 编辑,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文字老练。待遇从优,前景广阔,工作地点在广州,有兴趣的朋友请将你的简历和作品发到这个邮箱:[email protected],长期有效。 


联系我们:

分析师请加微信:ansonad,并备注“真实姓名+研究机构+行业”;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unlintianxia97,并备注合作意向;

转载白名单请在君临公众号对话框内输入“白名单”,自动跳转后阅读规则;

文章投稿请发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