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热播剧「小舍得」,我看了几集,渲染了极其惨烈的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我自己孩子也上了小学,目睹并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家庭,特别是各种打了鸡血的妈妈们对孩子择校、教育和升学的种种焦虑。
我也一直在思考,并且和很多亲子领域的从业者交流过,在过去的两年,我也阅读了大量的亲子教育类的热门书籍,如果说有什么结论的话,那么我觉得就是:
你无法预测20年后的社会,你不能用当前的社会生存经验判定未来。我们唯一确定的是,父母要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当我们用现在的经验去看待未来的话,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逃不开内卷。
走体制内教育,那真的是卷的不行。所有人都奔着金字塔尖走。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刷掉50%以上的学生,最后是高考,能上本科的,大概10-20%。能上985的通常低于5%的比例。
千军万马杀出来又如何呢?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文凭不值钱了。那么读到硕士博士又如何呢?照样不一定好找工作,不一定出类拔萃。我带过的团队,也曾经有好多位博士,硕士更加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名校的博士,so what?泯然众人矣。
更残酷的是,有些热门行业,你名校博士毕业都不行,要追溯到本科学历。在上海的金融热门相关行业,只看你本科第一学历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简历一律刷掉。
好吧,你说我高考直接进入清华北大第一本科学历,总算有竞争力吧?总算是天之骄子了吧?
也不一定,美国硅谷一堆堆清北毕业的中国码农。没有不尊敬码农的意思,但是人生拼杀二十几年,真的就是为了在美国大公司里面养老了吗?何况随着签证政策收紧,中美之间的摩擦升级,真的能一直岁月静好下去吗?
我一位前同事担任北京一个AI研究院副院长,手下经常一堆清华和北大出身的实习生过来,他的评价相当的不高,这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水准。毕业后在一二线城市非常艰难的凑齐六个钱包买房还房贷,兢兢业业的打工,培养下一代,继续向名校学历发起又一轮宿命的冲刺吗?
这难道就是父母倾心数十载,然后从幼升小开始一路挤掉竞争者,金字塔尖的超级学霸们最终的归宿吗?如果说学霸都这样了,那不是学霸的普通人咋活?
现在的父母们仿佛盲目的朝着一个注定艰难而没有希望的目标前进,寄希望于挤掉尽可能多的竞争者,成为最终走过独木桥的胜利者,最后得到的奖励也许只是一个鸡肋而已。
好吧,你说我不拼高考了,我走体制外教育,轻松一点,花钱送孩子读国际学校,将来去国外读大学。
那就不得不祭出一个经典的段子:一个大城市的中产家庭,花了几百万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孩子回来工作,月薪依旧泯然众人矣。买房还是异常艰难。还不如当初把这几百万教育费用买房划算。
那我不差钱行不行?对于经济实力出众的家庭来说,走体制外教育仍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在未来可见的30年,中国大概率继续崛起,甚至可能超越美国,这是一个大的时代潮流。体制外教育的中文基础偏差,价值观教育偏西方价值观,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既不见融于西方社会,又不接中国社会的地气吗?这恐怕不是那些不差钱的父母希望看到的结果吧?
我也有朋友孩子在国内一路顶尖国际高中,然后去英国读书。最后因为不知道回国干什么,只好一路博士读下去了,反正家境还算优越,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听孩子的反馈就是反思当年还是应该读体制内的学校,否则就不至于大学以后如此辛苦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教育更加绝望了?
我认为绝望的原因在于:我们用自己的社会生存经验静态的看待20年后社会,到头来却发现社会完全变了。
20年前,硕士博士还横着走,20年后硕士博士烂大街了;
20年前,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薪的起点,20年后本科毕业生可能起薪还不如送快递的;
20年前,外企还是就业的首选,20年后外企的中年人面临职危机;
学历也好,公司也好,都不应该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更不是教育的终点。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始终在不停的发展和变化,就没有什么东西是20年不变的。
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我们真正的竞争力是:成长,终身的成长。
高考失败考不上名校又如何?中考考不上高中又如何?李子柒一个四川妹子,以一己之力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年入数亿,难道不算成功?
好吧,你说李子柒是特例,不可复制。我就举一个自己的例子:
我的亲哥哥,中考没有考上高中,技校毕业,工人出身。然而现在是国内一个大型房地产文旅集团某个区域老总,手下管着上万人,巨大的生意规模。收入水平在我之上。
而我呢,从小一路学霸一路开挂,而我也一直以考取清华为目标。但是高三的时候发了一场高烧,身体垮了,成绩有所下滑,直到高考才恢复了一点体力。湖北省高考当时考前就报志愿,就报了父母的母校985,没报考清华。
就为这个心结,我整个大学期间,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很多年都闷闷不乐,觉得自己抬不起头做人,觉得自己辜负了人生,从此颓废了很多年。现在回想,当时心态真是可笑。名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起点,但只是人生一个很小的阶段而已。
在互联网从业的20年,我自己也创业过,但见识到更多起点比我低,创业比我晚的人,迅速成为了时代的天骄。
所以当我们把教育的终极目标锚定在:小学上名校,中学进名校,大学考名校,毕业进大厂。这绝对是买椟还珠。达不到目标你可能就颓了,即便付出巨大代价达到了,又如何?还是普普通通芸芸众生。
现在好多学生压力大成绩不理想,家长也愁得要死,最后孩子抑郁了,甚至跳楼了。是不是非常不值得?
当你总是和别人比较,总想把别人PK下去的时候,你永远会处于零和博弈的焦虑状态下;但是当你总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较,踏踏实实迈出每一步,不停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哪怕一开始速度很慢,你也不会焦虑,你会自信心越来越足。
特别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擅长的领域。当你寻找到你擅长而且感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的成长下去,早晚会成为社会上的稀缺人才,事业有所成就。
我自己见过非常多事业极其成功的人,其中不乏很多社会知名人士。平常接触起来,并不觉得似乎有何过人之处,甚至很多方面看起来也不如我。但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日积月累的成长,而不在于PK掉别人。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人早就教给了我们这样的人生哲学。那为何最终成就事业的人终极是少数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目标订错了:目标变成了PK别人,抢占独木桥,在存量里面抢蛋糕。所以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就停止成长了。
在互联网行业浮沉20年,我也见过很多在2000年时代的弄潮儿,如今早已消失在众人视线当中了。现在还有谁记得2000年引领时代的新浪网创始人王志东吗?就算是2008年掀起web2.0热潮的豆瓣网都已经快被人遗忘了。
所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我们终身重视学习,无论当下处于任何境况下,都要养成终身成长的习惯,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家长们除了鸡娃,逼着娃通向考试成绩优秀的道路之外,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在成长呢?自己有没有在工作和事业上不停的进步?
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都学习过的课文,我觉得说的特别透彻。我总结自己当年创业做的不够好不够大的原因,也在于此。学霸出身,骐骥一跃,总是小有所成的。但是真正龟兔赛跑,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十驾的驽马。
如今我孩子上小学,我到希望他是一个驽马,正好他也是属马的。特别不希望他像我当年那样变成学霸:一学就懂,一懂就精,什么东西都是一上手就能做到最好。
我现在都记得我小学一开学拿到全套的教材后,我第一时间开始自学,只要两三天,全部自学完本学期课本。so what?养成了沾沾自喜的自负,一直到工作很多年开始创业,才意识到勤勤恳恳的重要性。
最后送给焦虑的孩子家长们,也送给我自己:永远不要和别人比,
每天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超越昨天的自己,一直成长的家庭才是最好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