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鲁GT8586,点名表扬! ·  5 天前  
中国新闻周刊  ·  烟花爆竹,过年能放吗 ·  6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贾玲,以“李焕英”名义捐款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小城市的冰上奇迹 | 解码体育之乡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10-10 09:19

正文

在中国竞技体育的版图里,一直存在着“体育之乡”这样的特别区域。在某个规模不大的城市以单一的奥运项目为着力点,集中出现一批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人们不禁会问“一个小地方,有什么秘诀能量产金牌?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转型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把孩子逼上竞技体育“华山一条路”的家长越来越少,体校逐渐招不上人,面临转型。“体育之乡”是否仍旧人才繁茂?非职业,非商业的“奥运争光项目”,未来还是否能够继续辉煌?带着这些疑问,中国之声走访了举重之乡龙岩、体操之乡仙桃、短道速滑之乡七台河。穿越“体育之乡”的过去与未来,寻找中国竞体人才的新基石。今天推出第三篇《小城市的冰上奇迹》。



01

冬奥冠军之乡


8月初的一个清晨,我们从哈尔滨驾车,足足7个小时终于到达七台河市。刚刚过了收费站就看到一条横幅上赫然写着“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欢迎您”,不难看出短道速滑已经成为每个七台河人的骄傲。今天我们就走进七台河寻找这座小城频频诞生冰上奇迹的奥秘。



在黑龙江省广袤的黑土地上,人口不足百万的七台河市小得常常被人们忽略。但在中国冬季体育项目最强战队短道速滑队中,我们发现,七台河籍选手竟然占据了半壁江山。这里共走出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刘秋宏等10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共夺得了163枚世界级金牌。杨扬实现了中国在冬奥赛场上金牌零的突破。王濛成就了女子短道的一个时代。而如今的范可新等人,则让中国女子短道队伍更加兵强马壮。


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


杨扬在回忆训练场景时候感慨道,对于七台河的孩子们来说短道速滑是一次走出去的机会。

杨扬:早期上冰是在河套里,那时候也没有冰厂,是在河里面,东北的冬天,大概11月份底了就可以结冰了。第一次上冰我还记得自己上去以后踝关节就能立得住,当时教练就还挺惊喜,就夸了一句说,看这孩子脚腕子蛮硬的,那一句话对我来说非常关键,你忽然间就觉得自己很特别。然后对这项运动一下子就有了很多信心,也特别感兴趣。当然现在走过来看,那个时候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那样的机会。


范可新


从杨扬到王濛再到新星范可新,她们的短道速滑之路都是同样的艰辛,范可新的妈妈说走专业就像赌博,所以只能一边上学,一边挤出课后时间参加训练。

范妈妈:范可新班里30多人学习前五名,老师说孩子学习这么好,体育就像赌博一样,你说她要是不行,这不就耽误学习了吗,我说刘老师,你放心双丰收,别让她耽误。我说这孩子有毅力。


由于艰苦的条件,当时训练一年有9个月都是在陆地,只有三个月在冰上,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董延海回忆说,小时候都是自己制冰,如何七台河停水了,也就没法滑冰了。

董延海:记忆当中体委很穷,没有那么多钱体校也很穷。没有浇冰工。小时候就是这么就是这么长大的给一个大扫帚,先把冰城扫一遍。扫完之后在锅炉房里有一个水泵放在大桶里头。下面有一个大铁管子焊了一个大爬犁,开始用泵往出蹦水,但是如果七台河和停水了,没水了,并没法儿花了从小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


提到七台河的短道速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冰上运动教练员,他是冬奥会冠军王濛、杨扬和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刘秋宏的启蒙教练--孟庆余。他用三十余年的汗水和心血铸造出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三十年的日日夜夜当中,他研究出的短道速滑训练方法,以及凭借十几年磨冰刀的经验写下的《短道冰鞋的修理》一直让这里的教练员沿用至今。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介绍了孟庆宇训练的细节。

赵小兵:孟老师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七台河之所以成绩这么好。因为家里的冰,每年只能上两个半月到三个月之间,所以他就一直在哈尔滨训练。在哈尔滨训练什么都不干,没有拜师活动,他就是训练做饭,训练做饭,研究器材,当时写了一篇论文论滑冰器材。那个时候没有人研究到的滑刀的弧、弯。这一系列都没有人研究,同时他还在研究孩子怎么才能滑得更好,那他就开始重点抓技术训练。以致于到后来咱们全国的比赛都把孟老师的技术训练的那些动作。当做比赛项目来比赛。


02

条件太差了,家长不高兴


就这样一群人凭着最初的热爱让七台河一个接着一个的诞生了10多位世界冠军。即便如此七台河也险些变成短道速滑的不毛之地。现如今,条件不再艰苦,家长们眼里,让孩子学习知识出路更广。

赵小兵:生源最差的时候是2013年的时候,我们三个队三个业余训班的队伍加一起是19个孩子。无论我们怎么去选材家长都不会同意。“我就不来训练”,因为你的条件太差了家长人家不高兴。


对比2013年的招生数据让赵小兵印象深刻。当时这样的境况,在以短道速滑之乡著称的七台河市显得极不寻常,但放在大环境中却又顺理成章。因为大多数家长认为滑冰走向专业道路就像是过独木桥,成为世界冠军更是低概率事件。

赵小兵:也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电话给家长,您好,您是哪个,哪个家长吗,你咋个意思,没咋个意思,你家的孩子被我选上了。然后想让他来从事滑冰训练,想跟家长沟通一下,看能不能同意。我们家孩子训练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有很多家长都这样,其实有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心里还是挺委屈的,但是看到苗子好的苗子还是要做工作。


虽为冰雪运动强省,黑龙江大部分小运动员都不得不面对体育与教育的“单选题”。文化教育缺失,衍生出退役之路窄等问题,而“教练拎着鸡鸭敲门拜访,家长却不肯买账”的画面曾频频上演。

赵小兵:遇到好苗子的时候,如果不练的话不知道专业路的话是非常可惜的。从重点班往省队送。家长就不同意就不练了,那我们看到苗子的就肯定要留住。我们就无数次找他谈买水果又找吃饭,最后就商量咱们全体教练员请他们吃饭。有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要进行很多次的家长工作。


03

“现在倒过来了”


治病要治本,解“单选题”成为破解危机的关键。2014年,七台河市开始建立短道速滑特色校,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的培养放在小学,“体教分家”变“体教结合”,三年间人才储备大为改观。七台河体育局局长陈岩表示:目前,七台河正通过“体教结合”模式继续壮大着中国冬季运动的人才储备。

陈岩:怎么办呐?教练选材选不上来,后来我发现我们竞技体育的根在校园,怎么办?我们就创办特色校,在全市小学当中选出了7所学校作为特色校,通过扶持把学校培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时发放伙食补贴把老师抓训练的抓选材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通过几年下来我们之前短道项目一枝独秀,现在拓展到了6个项目。目前在国家队88人,短道速滑一个项目27人,现在是过去的9倍。


与普通学校体育课相比,特色校之一的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的学生不仅可以玩轮滑、踩踏板,还能在专业滑冰馆接受世界冠军范可新等人的指导。



为避免因选拔“苗子”而影响课业,当地选择7所小学,体育课除了在操场上,每周还有室内滑冰馆的上冰集训。在此过程中,体育局从各个学校挑选出共计数百名“苗子学员”,其中更优秀的学员可以进入省体校,若不适合这个项目可以择机退出,学员在学校的学习也没有耽误。

陈岩:我说你介绍抓训练也要抓文化,抓品行,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品德的竞技后备人才,这个运动员有用吗,因为你就那么几个世界冠军。大部分人要回归社会的回归社会就要有品行。


作为滑冰之城,短道速滑在七台河市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没有了学业的担忧,越来越多的家庭也愿意让孩子回归冰上运动。从过去“求着家长来训练”到如今“家长求着来训练”,七台河市基础学员数量已超过300人,为“金字塔”式的人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塔基。

陈岩:李思钰这孩子,父母领着她在我们办公室坐着、哭啊。说你在让我们的孩子练一个月参加考试,别让我们孩子回来。等于现在变了,现在他得求我们了,倒过来了,正好倒过来了,我们就说再给一次机会结果真就考上了,孩子很有灵气。


数据显示,2016-2017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公布的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1257人,七台河占比超过五分之一。2017年,七台河市被评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我叫李思钰,今年周岁是十一岁,今年的目标就是。我希望这次比赛能取得好成绩。”


又是一天清晨,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冰上训练馆。



再过不到一天孩子们就要参加2018-2019年度全国青少年U系列滑冰比赛的预赛,冰场中我们找到了李思钰的身影,穿梭于赛场的她少了采访时的害羞、腼腆,稚嫩的脸庞多了几分专注、笃定,更多的是追逐梦想的执着。



主创人员


总监制:高岩

策划:梁悦、张闻

记者:朱宏源、毛更伟、迟嵩(黑龙江站)、邹韵、陈希(黑龙江台)、李平(七台河台)

新媒体编辑: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