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妈妈手册
百万妈妈交流育儿经验,教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孩子中招甲流,怎么用药好得快? ·  昨天  
丁香妈妈  ·  给宝宝穿内裤的好处,竟然有这么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妈妈手册

“拆台式教育”的家庭,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妈妈手册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3-11 20:5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因成员间教育意见不统一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文章通过几个实例说明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会感到的困惑和无助,强调家庭成员间教育战线统一的重要性。同时,文章也提出了解决这种分歧的方法,包括及时沟通、不拆台、诋毁对方,以及建立大原则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庭教育中,成员间教育意见不统一会引发矛盾和问题。

这种分歧不仅影响教育效果,还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孩子的判断尚未成熟,容易受不同意见影响,造成混淆和迷茫。

关键观点2: 家庭成员应及时沟通,解决教育分歧。

沟通是消除矛盾、改善关系的必备良方。通过沟通,可以寻求观念一致,避免在孩子面前产生冲突。

关键观点3: 即使教育理念不同,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拆对方的台。

这不仅能减少负面影响,还能维护我们作为家长的威信。

关键观点4: 建立大原则,统一行为规范。

大原则是教育的基础和行为规范的准则。像制作‘纸盒’一样,让孩子清楚行为的界限,避免‘跨界’犯错。

关键观点5: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需要家庭成员的配合。

每一个步伐坚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队战线统一的家长。家庭成员的配合是教育孩子的重要一环。


正文

来源丨女儿派
ID:nverpai

01


最近朋友和我说起一件事。

小孩子喜欢吃糖是天性,她的小侄女叶子也一样。

从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各种酸酸甜甜、五颜六色的糖果,不给吃就撒娇耍赖撒泼打滚。

后来她的嫂子担心孩子吃多了糖对牙齿不好,就狠心让她戒了糖,每天严格控制吃糖的数量。

“这不是挺好的吗?”我说。

而朋友却无奈地告诉我:“但现在小叶子六岁了,我嫂子却发现她长蛀牙了。”

而且没想到, 问题是出在了叶子的爷爷身上。

原来当时叶子在一开始戒糖的时候,总是会各种哭闹,这一哭闹,就有人忍不住心软了。

叶子的爷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迫于儿媳的坚决态度,积极配合,但背地里却和小孙女达成了合作。

他每天在接孩子放学的回家的路上给孩子买糖,在外面吃完再回来。

平时也会趁着儿子儿媳不在,见缝插针地给孩子买糖吃。

朋友的嫂子在得知原委之后,十分的窝火又无力。

窝火的是孩子爷爷无条件的宠溺,无力的是自己长期以来的努力就这么白费了。

这件事情,往小了说,不过是教育意见没协调好,一时疏忽让孩子多吃了点儿糖。

但如果以小见大,积少成多,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出现了漏洞,如果不及时处理,就很有可能会对孩子之后的成长产生影响。


02


这件事情让我联想起知名博主papi酱之前发过的一个视频。

在视频里,papi酱倾情演绎了“妈妈在管教孩子时”,和“外婆在管教孩子时”的各种无形的斗争。


  • 孙女写作业时


外婆:哎呦,现在小孩子真是辛苦啊,那么小就要做那么多作业,累坏了怎么办。
妈妈:我现在逼着裙裙学习不是为了她好吗?
外婆:你小时候要是好好学习了,长大有本事了,你家小孩现在用得着那么累的吗!

一血!


  • 孙女边吃饭边看动画片


妈妈:说了多少遍了,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画片!
外婆:没事没事我们看动画片,外婆帮你调到动画噢。你妈妈就是小气!

暴击!


  • 孙女玩手机游戏


妈妈:不能再玩了,你已经玩了半个小时了。
外婆:我们裙裙玩游戏是要动脑的,益智的你晓得伐啦。你就是小时候漫画看多了脑子看坏了,连个游戏都玩不好的。

KO!

妈妈在外婆的不断暴击下,只能无奈望天。

诚然,作为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战线不统一,不仅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时候甚至还有反作用。




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马伊俐曾在《圆桌派》上公开吐槽。

有几次女儿在吃饭的时候,把还装着饭的碗倒扣在自己头上,马伊俐就让她把米饭捡起来。

有一次捡得不干净,马伊俐就打了两下女儿的小手心。

那天马伊俐发了一个朋友圈,说了这个事情,之后文章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你怎么可以打女儿!”

在马伊俐看来,孩子做错了事情,又正是讲不通道理的年纪,小施惩戒让她长个记性没什么。

但在文章看来,任何的严厉教育都是对孩子的苛待。


这种分歧不是个例,马伊俐曾公开说自认为是比较严格的母亲,但文章却也是出了名的“溺爱型”父亲,因此两人在教育女儿方面常有摩擦。

在家庭生活当中,养育孩子的意见分歧常常是家庭矛盾的祸源之一。

出现矛盾不及时沟通解决,有一就有二,小摩擦积累多了,战线崩塌,总有一天会爆发。





坏人全让我来做了




一个小有名气的博主曾经在微博上自述了一段经历。

她在店里等奶茶的时候,感觉自己挎包上的小玩偶被人动了一下,低头一看,是一个四五岁模样的小女孩。

小女孩的妈妈不好意思地对她笑了笑,然后把小女孩拉倒了奶茶店外的拐角处。

妈妈跟小女孩说,不应该不经过别人同意就伸手摸人家的东西。

但小女孩不以为然,说又没把东西弄脏,这有什么。 两个人在奶茶店外吵了起来。

后来小女孩犟着搬出靠山:“你怎么这么多事情!爸爸都没有这么多事!”


有粉丝一语道破:

给孩子“上课”讲道理不一定会惹孩子讨厌。

但如果家长们战线不统一,另一方刚好是一个“甩手掌柜”——疏于管教,有应必答,那管教的一方就尴尬了。

多半会沦为“坏人”。

不仅仅是伴侣爱人,隔代教育也是如此。


一边收一边放,这边刚教育完,那边就紧接着各种花式哄。

想教好也有心无力。

就像我那朋友的嫂子,原以为孩子总算明白自己的一片苦心,没想到却是有靠山地阳奉阴违。


03


家庭教育产生分歧,首先受害的其实是孩子。

因为TA还没有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也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在一期《妈妈是超人》的节目中,董洁的儿子顶顶坐在沙发上,说想吃猕猴桃,顶顶的姥爷马上起身,去给宝贝孙子削猕猴桃。

或许是这样的场景常有发生,董洁在姥爷拿削好的猕猴桃回来之前,就事先叮嘱顶顶:

待会儿自己吃,不要让人喂你啊。

顶顶听话地点点头。

很快,姥爷就拿了一盘切好的猕猴桃过来,并且十分宠溺地开始喂食。顶顶一看,姥爷都喂过来了,那就这样吃也没什么吧?

于是十分习惯地接受了姥爷喂过来的食物。


后来董洁出声制止,姥爷表示:你不喂他,他不吃的。

两人有片刻的争执不下。

这期间顶顶一直都在观望:到底该听谁的?

董洁无奈:你就放那儿,他不吃就不吃。

顶顶见状,才表示要自己吃。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董洁内心满满的无奈。


孩子的很多习惯和好坏判断,都是在成长懂事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必不可少。

但如果家长的意见都不统一,那孩子就会感到很混乱。 我到底该听谁的?

而当孩子判断不出对错的时候,就会单纯地认为不骂自己不限制自己的人就是对自己好。



有一次看到一个男性朋友的朋友圈。

他过年回去逗自己五岁的外甥女,问她是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小朋友说,喜欢妈妈。

问及原因,小朋友回答:因为妈妈从来不说我,还给我吃冰淇淋。

朋友的心里顿时十分复杂,只能用一串省略号代表当时的心情。

小孩子会本能地向管理宽松的那一边靠近,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都一样。

就像之前那位网友说的:

如果爸爸总是不管教育又充好人,孩子肯定更爱爸爸,觉得爸爸给她买玩具陪她玩,又不会骂她。

除此之外,长期的教育战线不统一,也很容易让家长的威信大大降低。

反正你们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那我随便听一听就好了。


04


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发生了分歧,可以这样做:

  • 及时和家庭成员沟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