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核攻击潜艇才是海洋水下世界的“主宰”,许多人更是对常规潜艇不屑一顾,但事实往往胜过雄辩。自从
1955
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服役以来,各国都非常重视核攻击潜艇与常规潜艇的攻防演习,在号称“大洋黑洞”的“基洛”级潜艇服役前,核攻击潜艇在演习中对常规潜艇具有明显的作战优势,但随着常规静音潜艇尤其是
AIP
型潜艇的出现,新一代常规潜艇的作战性能大大提升,尤其是其安静性能的迅速提升超出了核攻击潜艇水下声呐探测性能的发展水平。
目前,核攻击潜艇与常规潜艇的整体作战能力各有千秋。据美国海军统计,其“洛杉矶”核攻击潜艇在与瑞典“哥特兰”级潜艇的对抗演练中,大多数时间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反而经常处于下风。在西方国家组织的海军联合演习中,大量设置了核攻击潜艇与常规潜艇如德国
212
级、澳大利亚“科林斯”级的攻防演练科目,演习结果表明,核攻击潜艇攻击现代常规静音潜艇并没有绝对胜算,倒是常规静音潜艇如果结合战场环境采取合理战术,反而更能够发挥优势,在与核攻击潜艇的对决中占据上风。
综合作战能力
常规静音潜艇综合作战能力已与核潜艇相当接近,核潜艇除航程和对陆作战能力占优外,已经均衡。
潜艇的整体作战能力主要由潜艇自身装备性能和潜艇艇员的训练水平综合构成,装备性能主要是指航速、潜深、噪音水平、武器、声纳、指挥控制和通信设备等方面,以俄罗斯“基洛”级潜艇的升级版“阿穆尔”级常规潜艇为例,与美国“洛杉矶”核攻击潜艇进行性能比较。
潜航航速和潜深
1650
型“阿穆尔”级潜艇水下排水量
1850
吨,艇长
67
米,直径
7.2
米,下潜深度
400
米,水上最大航速
10
节,水下最大航速
20
节,最大自持力
45
天,人员编制
34
人。以
7
节巡航速度航行时,最大续航力约
8000
千米。该级艇安装有红宝石设计局研制的燃料电池型
AIP
系统,潜艇可以
4~5
节航速在水下潜航
15
天约
1500
千米。“洛杉矶”级水下排水量
6927
吨,艇长
110.3
米,直径
10
米,水下最大航速
32
节,下潜深度
500
米。美国核潜艇没有水上航速指标,自持力和续航力极强。比较二者的差异,核潜艇的水下航速、航程和潜深是常规潜艇无法比拟的,但这些优势在沿岸海域和狭窄水道却难以转化成作战优势。由于沿岸海域水深变化大、岛屿港湾众多,潜艇作战时不需要也不敢高速航行,
AIP
潜艇十天半个月充一次电,很容易找到隐蔽的充电海区和充电天气。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中,核潜艇的航速、航程和潜深优势受到限制,无法发挥。
潜艇隐蔽性
潜艇最重要的是隐蔽性,衡量其隐蔽性的最重要指标是噪音的高低。现代潜艇都采用了众多降噪措施,使噪音水平大幅下降,“阿穆尔”级(
1650
型)、韩国购买的德国
214
型及日本的“苍龙”级常规潜艇,在与美国“洛杉矶”相比较时,其噪音水平都相差无几。“阿穆尔”级水下航行噪声约为
100~105
分贝,韩国
214
级接近
115~120
分贝,日本“苍龙”级噪音
100~105
分贝,已与自然海洋的噪声水平十分接近。“洛杉矶”级核潜艇的噪音为
110~128
分贝,“俄亥俄”级核潜艇和“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噪音降到
100~110
分贝。隐蔽性在潜艇作战中代表被敌方发现的可能性,几乎决定着潜艇的生存力。从隐蔽性这一关键性指标比较,核潜艇并不占多大优势。
武器、声纳、指挥控制和通信设备等方面
“阿穆尔”装备
18
枚各型鱼雷和反潜
/
反舰导弹或各型水雷
30
枚,具备攻击
220
千米范围内的水面目标与
300
千米远的陆地目标的能力,还配备了“针”式轻型潜射防空导弹。“洛杉矶”级共装备
38
枚武器,其中包括
20
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核装药型对陆射程
2500
千米,常规型对陆射程
900
千米,反舰型“战斧”导弹射程
460
千米,以及
18
枚“捕鲸叉”反舰导弹和
MK48-5
鱼雷,“捕鲸叉”反舰导弹射程
130
千米,
MK48-5
鱼雷
40
节时射程
50
千米,
55
节时射程
38
千米,并具备携带水雷的能力。可以明显看出,核潜艇的优势在于两点:一是武器携带数量多,二是对陆攻击能力强。但是,反舰和反潜能力相差不大,尤其是反潜武器,“阿穆尔”级和“洛杉矶”级最大鱼雷携带量都是
18
枚。在潜艇静音水平相当,反潜武器性能相近的条件下,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艇员的战术运用能力。
常规静音潜艇应用更加灵活
常规静音潜艇的应用方式、作战战术和作战海域使得大型核潜艇微弱的优势消失殆尽。
无论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基本战术不外乎阵地伏击、区域游猎、引导截击
3
种。“洛杉矶”级核潜艇的最初使命是在大洋中消灭原苏联飞航式导弹攻击型核潜艇,解除其对美国航母的威胁。由于其基本战术是区域游猎和引导截击,在设计建造时就以深海为主要的作战海域。比如,它设计的水下巡航速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