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言论,直接把骗婚与渣男划等号,主观判定只要是骗婚的gay就一定很渣。
之前有一篇《
为何gay圈里总要自相残杀,互相伤害?
》文章里写道:
Gay在社会上的名声本来就已经很糟糕了,来自外界的压力有社会的不认可,家人的不理解,道德的绑架;圈子内部的约炮、艾滋、内斗等等因素正在把同性恋群体一步步推向深渊,同性恋群体走的每一步已经是举步维艰了,那么我们这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还一定要自相残杀,互相为难吗。
在澈澈看来,不细究具体情境,不深入个体分析,对走进异性婚姻的gay,粗暴强横地贴上“渣男”的标签,无疑是另一种自相残杀。
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同志,主观上愿意欺骗一名女性结婚,都是迫于社会舆论和婚姻制度的无奈之举。
“骗婚”并非只出现中国。它是一个国家在对性少数从否定到接纳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社会价值取向从单一到多元的必经的阶段。
骗婚现象凸显了中国同性恋的生存困境。一方面,中国同性恋在现有的法律制度下只能够跟异性结合,这是法律承认的唯一婚姻模式;另一方面:当同性恋出于各种原因,进入异性婚姻后,又要承担道德上的谴责,甚至法律责任。
男同性恋与女性结合走入婚姻,同性恋肯定伤害了别人,但同时他们也是受害者。
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该得到的一切。这种假设推演出来的思维逻辑就是:穷人过不上好生活一定是自己好吃懒做;重病缠身的人一定是他们咎由自取。
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完全公正。命运喜欢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毫无怜悯地去捉弄一些人。
经济匮乏的人,也许并非懒惰,而是将收入用于患病的养子(澈澈亲眼所见);重病缠身的人也许并非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是见义勇为的后果。
随意责骂骗婚的男同性恋是渣男,便是指责受害者。
他们的逻辑认为:只要自己反抗,就一定能逃脱家庭的樊笼。
他们不知道:那些与异性结婚的性少数,也许父母以死相逼,经济暂时无法独立,也许他们身处不发达的村落,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不过是向命运讨回简单生存的权利,至于性取向的自由,没有力量再和命运索要。
他们不敢奢望同性婚姻,甚至连选择单身的可能都没有,他们的身后就是悬崖,他们不得不走入异性婚姻,或者就去死。
另一种可能:便是配偶与他们之间有某种协议,催促了他们进入异性婚姻。
在我接触的个体里,有朋友向对方坦白自己的性取向,但女生依然主动追求要求结婚的案例。在这样的具体情境下,甚至连“骗婚”一词中的“骗”都应该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