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博物馆书院
金钱,历史,艺术,未来! The Money, The History, The Art, The Future!与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群体共赴书香之约。阅读丰富人生,江湖洞悉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博物馆书院

中国的钱币,时代的财运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公众号  · 金融  · 2019-01-31 1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追溯历史,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经建立了一套独立的货币文化体系, 亦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中国钱币演变发展过程源远流长,在货币体系中先后出现过石贝、贝币、铁贝、铜币、银币、金币、纸币等,同时在这些钱币上亦记载着甲骨文、大篆、小篆、金文、真书、行书、楷书等经典字体的变迁历史。


古钱币上的书法美,是用文字铸记地、记重、记年、记干支、记年号。其中篆、隶、楷书主要表现为静态美,但篆书笔画回环曲折,隶、楷书的磔、折、钩、挑,有着一种动态的美感。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各时期标志与重要民族符号,书法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识别度、仪式感,同时兼具广泛的大众参与性。中国古钱币集书法艺术之大成,被考古学家誉为 “微型字碑”。钱币上的书法均出自名家之手,很难模仿,亦为钱币的防伪,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帝王对钱币上所运用的书法都十分讲究,而许多钱币上的文字,都是由皇帝卸笔亲书,或由著名的书法家撰写。


春秋 · 战国时期

大篆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用青铜铸造的布、刀、圜、蚁四大钱币相继问世,钱币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文字,且文字书体保留了 “金文”、“甲骨文” 等风韵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秦统一之前的钱币文字均统称为 大篆 ,其特征是字画复杂,书文质朴凝重。当时钱币均为素背(即 钱币背面没有文字),正面只有简单的文字,由于当时各国都使用本国不同的文字和写法,因此该时期铸钱工匠随范刻就,也并不特意追求文字上的工整统一。





左起依此为:布币、刀币


先秦的刀币,出现于春秋战国中期,正是农业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诸侯需要加工精制器物,因而促进了工艺技术的发展。最为典型的刀币有齐国的 “齐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燕国的 “尖首刀”、“明宇刀”,赵国的 “甘丹”、“王化” 字的圆首刀币等。


左起依此为:尖首刀、齐刀 、燕明刀




左起依此为: “共” 字圜钱(魏)、 圜钱





鬼脸钱


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蚁鼻钱开始出现了文字,且多为 “咒”,也有人认为是 “晋”,图案酷似鬼脸形状,所以又名 “鬼脸钱”。


秦统一至西汉早期

小篆书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 “书同文字” 的建议,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便是 小篆 。而关于小篆的由来,许慎在《说文解字 · 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小篆,统一文字。秦 “半两” 钱采用小篆字体书写,钱面上的 “半两” 二字笔划壮硕,匀圆柔整, 结体凝重,既浑厚端庄,又不失飘逸之气。钱文布局严整,方圆有度,文字骨气丰匀,气韵高古。


秦半两


由于钱的形状为圆形方孔,字体的两侧为弧形,如果按照常规写法必然显得呆板。“半两” 采取屈就回避的方式使得两侧也略呈弧线;文字上下有充裕的空间,就可以适当拉伸相应的笔划,这样就完美的把文字和钱形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一直被后代铸币所借鉴。


汉半两


汉代盛行隶书,但是由于钱币书法的滞后性,两汉四百多年间,钱币书法还是以小篆为主,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的 “四铢半两”,笔划才由圆折转为方折,隶书的笔法初现端倪。 据史料记载,秦半两、汉半两、五铢钱等使用期长达700多年,堪称 “长寿钱”,对汉字的规范和发展起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两汉之间 · 新莽时期

悬针篆书法


该时期的钱币铸造精良,世所公认。其中,钱文书法亦为新莽铸币增色许多。新莽铸币上的钱文书体被称为 “ 悬针篆 ”,文字结体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处非常尖锐,宛如钢针倒悬一般,因此得名。“悬针篆” 普遍呈现于新莽铸币之上,尤以 “大布黄千” 和 “货布” 最为显著。



悬针篆严格来说亦是小篆的一种,属篆书的异体。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说:“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 末,细末纤直如悬针。” 宋朱长文《墨池篇》说:“悬针之书,亦出曹喜。” 宋僧梦英《十八体书》说:“悬针、垂露曹喜所作。悬针篆,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


东汉时期

隶、楷之间的书法


东汉时期,隶书为通用书体。但到了后期,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下面这枚 “汉兴” 钱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铸造,“汉兴” 两字既像 书,又有 意,体现出书体由隶入楷的趋势。



南朝刘宋时期

韭叶篆书法


南朝刘宋时期,经济衰败,币制混乱,劣质小钱充斥市场。为在狭窄的钱面上书写钱文,当时出现了 “ 韭叶篆 ” 这种钱文书体。“韭叶篆” 书体笔划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狭长,宛如风中飘逸的韭叶,故有是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玉箸篆书法


该时期的铸币数量较少且质量低劣,据史料记载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但其中也有一些例外,北周铸行的 “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三种铜钱,钱文隽美,制造精良,称为 “北周三品”。“北周三品” 钱文采用 玉箸篆 书体,文字丰满圆润,端庄匀称,笔划如筋似骨,竖笔如柱。



唐朝时期

隶书书法


隶书 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而 唐朝是隶书最辉煌的时期。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唐朝初年,为了取 “开辟纪元” 的含义,把货币定名为 “开元通宝”, 高祖铸行 “开元通宝” 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八分书)所写,笔力劲健,点画虽显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起笔和收笔处有飞挑的态势,这一点在开元通宝的 “元” 字上就显露无遗。此时的钱文 中含有楷体的意蕴,雍容华贵,备受后世书法爱好者、古钱币收藏者的宠爱。“开元通宝” 的铸造前后持续了三百年,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开元通宝钱范


“元” 字体的上下两个横画紧密靠近,下横起笔处向上挑起,收笔处顿收成直角,像宫殿屋檐的凹曲屋面,刚健且灵动,足见古人把书法、建筑融会贯通的奇思巧计。


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

瘦金体、篆、隶、行、真、草书法


宋人从帝王到文人都追崇精致的极简主义,这一艺术上的风向也直接反映到货币上。宋朝三百年间,钱币书法艺术已达到鼎盛时期,不仅钱币种类多,铸造精良。北宋钱币上的文字,篆、隶、行、真(繁体正楷)、草几乎无体不备,且书法优美,堪称宋钱之冠。 经典的隶书如靖康元宝、太平通宝等,延续唐风遗韵,发展到了极致。篆书艺术则进入最后一个高潮期,堪称绝唱,诞生了一批精品,如建炎重宝等。


大通观宝


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年仅21岁,对书法、绘画有着极高的造诣, 自当上皇帝后终日迷恋于书法和绘画, 他利用皇权把艺术推广到全社会各个角落。 宋徽宗御笔自创而成的 “ 瘦金体 ” 书法,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连笔有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遒劲有力,体势舒展,锋芒外露。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钱上,我们都能欣赏到宋徽宗瘦金体的风采,在我国书法艺术上自成一体,为宋代的钱币书法艺术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九百多年来,始终受到历代书法家的赞美和效法。


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雕版印刷术也成熟完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宋代纸币交子和会子


“交子” 上印刷的字体属于欧体范畴,工匠们在雕版时使用简练的笔法,但在转折处又略加变化。书法强调横平竖直,不过工匠们也没有严格遵守这一规则,横画稍微挑起,撇捺采取险峻的斜势,这种以险取胜的书法之美使得宋版书成为文人高价收藏的原因之一。



草书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行书 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宋代钱币多见行书钱。


西夏时期

西夏文书法


西夏文 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它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元朝时期

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 "国师" 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 "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元末 · 明初时期


元楷书 “大中通宝” 钱。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所铸,钱文端庄。元末社会动乱,纸币支持的经济体系被严重破坏,元境内各地先后恢复了铜钱的流通。六支反元军事集团先后发行了自己的铜币,如韩林儿的 “龙凤通宝”、 钱,张士诚的 “天佑通宝” 钱,明玉珍的 “天统通宝” 钱,以及朱元璋 “大中通宝” 钱。



清 · 咸丰朝时期

多流派书法


清钱和秦汉以来的历代钱币皆使用民族文字,在十个朝代中自顺治迄道光六个皇朝钱币文字书法略显呆板、粗俗、拙劣、凝滞,没有艺术气息,惟有咸丰朝铸大钱,重现了钱文书法,旧貌焕新,精美的书法流派,呈百花齐放,琳琅满目。



在咸丰朝祁藻、许乃普、陈孚思、赵文恪被誉为晚清书法四杰,四人书法造诣良深,为世人仰慕,皆赏涉及钱元书写。



咸丰朝内忧外患,通货膨胀,民不聊生,币制混乱,百无一是,惟有钱币和书法艺术是登峰造极。咸丰朝全国各省钱币的书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有的雄浑端庄,有的隽秀风雅,其书法艺术与钱币造型、外郭、穿孔的宽狭与钱文书法配置洽到好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后称咸丰朝堪称是清钱书法艺术代表的黄金时期。同治以后光、宣二朝国势日替,政治经济江河日下,钱币书法艺术总体上趋于衰落。


不同时期的各异书体,不同作者的多样手法,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充满着变幻莫测的个性特征,充 分展现了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的高度融合与文化魅力。


*本文图片及文字均参考自网络资料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