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洞见
在转型时代的中国,洞察,见解。新鲜独到,犀利理性
51好读  ›  专栏  ›  洞见

李玫瑾:3岁立恩,6岁立威,12岁立价值,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

洞见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09-20 20:20

正文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遇见 
来源:中学生听书(ID: tingshu2018)

教育,是一场塑造灵魂的修行。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一凡朗读音频


《朗读笔记》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所有的婴儿出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说话、数数、读书或写字,但这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却是不平等的。

差异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尽力培养他们,还是仅仅看着他们长大而已。”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没有比父母的言传身教再好的教育方法了。

01

  • 3岁立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从母亲身边带离,在之后的165天中同另两个“母亲”在一起——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和什么都没有的“绒布妈妈”。

初始阶段,小猴子经常围着“铁丝妈妈”,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

除了感到饥饿的时候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小猴子都是与“绒布妈妈”待在一起。

在碰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大蜘蛛时,更是会立即跑到“绒布妈妈”身边,紧紧地抱住它,汲取安全感。

这一实验表明,幼小的动物除了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之外,同样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物质需求。

主持人杨澜就曾在一个论坛上,讲过自己与孩子的故事。

儿子出生后,她一直全心全意的陪着他。

直到有一次,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整整出差了一个星期。

回到家的那天,儿子把脸背对着她,一直不说话,过了好久,才委屈的哭出声来。

那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离开可能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她下定决心放下工作陪伴孩子,也正是这之后的陪伴,重塑了孩子心底最重要的安全感,

杨澜感概道:

“如果不抓住机会给予孩子好的陪伴,很多缺失,是一辈子都难以弥补的。”

对父母来说,外出打工可能是迫于生计的必然选择。

但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的可能只有被抛弃的痛苦和无助,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孩子。

正如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强调的:

孩子3岁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影响到他们大半生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


这一阶段,是构建孩子安全感、幸福感最重要的阶段。

缺少陪伴的孩子,性格上会变得孤僻、冷漠,感受不到被爱,自然学不会如何爱人。

而在父母陪伴中长大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支持,更愿意探索世界、与人交流,成长的自信、开朗。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在孩子3岁以前,亲密的陪伴是最为重要的。

1. 经常和孩子进行身体接触。

例如拥抱、牵手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度,感受肢体接触中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2. 多与孩子互动,增进情感教育。

与孩子待在一起时,放下手机,专心互动,时刻注意孩子的情绪,事事有回应。

3. 经常陪伴孩子,避免长期分离。

“分离焦虑”对孩子的成长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多陪陪孩子。

02

  • 6岁立威,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李玫瑾教授说:

“3-6 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行为能力也在增强,如果家长百般呵护、纵容,就会养出一个蛮横的孩子。”

孩子身上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领路人的父母,意识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前几天去看电影,有个五、六岁的小孩一直在各种吵闹。

电影快一半的时候甚至拿着激光笔到处乱照,还不小心照到了一个男人脸上。

那个人当场就发火了:“谁家孩子啊,能不能管管啊,不知道激光笔多危险吗?”

电影院鸦雀无声,因为没人回应,那个人骂骂咧咧地坐下了。

几分钟后,那个孩子又打开了激光笔,还报复性的频繁照射那个人。

忍无可忍后,那个人走到了熊孩子旁边,给了他一巴掌。

这时,熊孩子两边的座位突然站起了一男一女2个人,一边推搡嘴里一边说着:

“怎么还打孩子呢?他还小,还是个孩子,你和他计较什么……”

后来,有人报警了,他们被一起带去了公安局。

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只要孩子的父母在事件发生的最初,好好约束一下孩子就行。

结果他们却装作自己不在场,直到孩子被打才站了出来,还一直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借口。


莫言曾经说:

“现在有很多父母将孩子的坏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的身上,就是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殊不知,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是他们的骄纵与维护,让孩子变得如此不讲理,如此蛮横的,这对孩子的未来有任何益处吗?

那个经典的“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在被执行死刑前,儿子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他说:

“我恨她,要是她能在我一开始犯错的时候,不是夸我做得好、真聪明,而是打我一顿,教我要走正道,我就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

如果父母不能在这时好好教育孩子,等他大了就真的管不住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时间段,在孩子6岁前,帮他立好规矩,树立规则意识,确立好为人处世的边界和底线。

1. 做错事,认错道歉。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不悔改。在孩子犯错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暴力镇压孩子,而是仔细地告诉他这件事为什么是错的,在孩子真正理解后,带着他前去道歉,求得谅解。

2. 担责任,行动弥补。

学会承担责任,是孩子走向成长的关键一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做了错误的事,就该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也是锻炼他们思考力和处事能力的一个机会。

3. 适当惩罚,别心软。

没有惩罚,就没有进步。家长给孩子最大的爱,是带着规矩的爱。通过一定的惩戒措施,让他感受到犯错带来的后果,在“痛苦”中得到成长,记住这份教训。

03

  • 12岁立价值,培养心理阳光的孩子。


前段时间,有个母女对话的视频刷爆热搜,引得各大官媒都纷纷点赞。

起因是,一家人出去旅游,买票的时候,妈妈却多花了482元买了一等座。


女儿不解,觉得二等座也不是坐不了,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呢,节约点不好吗?

妈妈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你值得一等座,你也配得上一等座。”

女儿又问:“那商务座呢?”

妈妈笑着回答:

“商务座你也配得上,但爸爸妈妈目前的能力还配不上,但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爸爸妈妈的问题。”

女儿有点内疚的继续说:“可我不想你们为了我那么辛苦。”

妈妈连忙解释:

“不不不!就算没有你,爸爸妈妈也要努力的呀,只不过有了你,我们努力的动力会更大。你要知道,你值得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当然前提是,你也在为之努力。”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鼓励家长们,给孩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优质生活,而是想要提到那个大部分家长都不在意的、稀缺的“配得感”。

“配得感”是什么呢?是告诉孩子一切美好你都值得拥有,是让孩子即使物质不能满足,至少精神是足够丰盈的,让孩子想要为了这些美好去奋斗,而不是因为家长的“贫穷教育”感到自卑和羞愧。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美家境其实挺好的,但她自己并不知道。

因为父母觉得,要是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环境,很容易不思进取,于是决定瞒着她真实的家庭状况。

他们一家人租着一个城中村的小房子,过得非常节俭。

每次吃饭,妈妈都要盯着小美,让她把碗里的饭全部吃完,即使吃不下了也要硬塞进去,不能浪费。

每次买衣服,爸爸总是习惯性的买大一号的码数,因为可以多穿几年,该省得省。

每次小美不小心弄坏了东西,都要得到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因为她不懂珍惜……

就这样,小美穿着不合身的衣服鞋子,小心翼翼地,“节俭”地度过了那几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她不敢和女同学站在一起,不敢犯一点错误,每次花了家里一点钱就开始愧疚,内心充满了压抑。

当她成年后,得知父母仅是因为担心她“变坏”才对她如此严厉时,她大闹一场,远离了他们,但从小养成的、根植在心里的那种自卑,却再难彻底清除。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12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期。

满身都是负面情绪的孩子,即使再优秀,内心依然是不健全的。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错误的行为,害了孩子的一生。

只有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懂得换位思考,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阳光活泼的孩子。

1. 多鼓励,少贬低。

没有一个人能在不断地指责中,依然保持心态稳定的,孩子自然也是。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他们才能在这种成就感中继续做得更好。

2. 多沟通,少唠叨。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要学会慢慢转变思想,学会尊重孩子,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与父母交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个观点说的很对: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教育,是一场塑造灵魂的修行,是一个共同成长的机会。

做父母的,惟有全力以赴,帮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指引孩子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才不负带他来这人间一趟。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在这三个阶段教育好孩子,处理好亲子关系,当好孩子通向美好人生的引路人。

为什么生儿子的妈妈老得快?

科学证实:男孩就是难养!
他们调皮捣蛋、坐不住
马虎粗心不爱学习
听不进大人的话,甚至还爱打架
……
如果你家也有顽皮男孩,洞见君向您诚意推荐
《内核稳定的妈妈,自觉自律的男孩》
它是最懂中国男孩妈妈的一本书
由洞见旗下男孩派创始人虎妈所著
结合男孩的普遍心理规律和成长规律
带你解读男孩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手把手教你成为内核稳定的妈妈
养育自觉自律的男孩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阅读这本书,一起做个不累的男孩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