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NU生物学社
北师大生物学社的前身是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院士与李仲来教授创立的“观鸟社”。我们以“好奇无处不在,生物无可替代”作为口号,以 “发现生物之美,唤起生命之爱”为理念。我们宣传生动、有趣、实用的生物知识,呼吁大家关注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范儿  ·  OPPO Find N5 ... ·  3 天前  
极客公园  ·  除了百万售价,华为「尊界」S800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联想称将在AIPC端侧本地部署Deep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NU生物学社

活动总结丨“去大自然里交个朋友”校友系列讲座(三)——张瑜

BNU生物学社  · 公众号  ·  · 2024-11-02 11:29

正文



我校于近日成功举办了2024年10月26日,由生物学社举办的“去大自然里交个朋友”校友系列讲座中的第三场在电子楼104顺利举行。主讲人张瑜老师以闲聊的方式,分享了他在自然观察中的趣事与经验,同学们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收获了自然科普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在进行活动总结前,先请大家欣赏张老师的超美自然笔记图!
(正文中还会有几张,千万不要错过!)



张瑜老师自然笔记



张瑜老师首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走上科普之路的经历。从小时候学习画画、观察并描绘大杂院中的动植物,到逐渐“迷失”、与美术渐行渐远,到彻底转行学习动物学、一度“失业”,再到最终选择了自然观察与科普的工作。张老师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为大家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与参考






之后,张老师分享了做自然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在老师看来,自然观察不外乎三个字:“慢”、“持”、 “思”。


“慢”,即恢复自然节奏,融入自然环境之中。钓鱼人坐在湖边一动不动时,平日里常常惊飞的翠鸟却能够安然自得地在观察者身边停落;慢下来耐心等待,才能看到广斧螳捕捉昆虫时不同的策略与情态。张老师提到,只有慢下来,动物才会脱离紧张状态,展示出最真实的行为。


“持”,指观察需要持续进行。从鸳鸯一家一天内的分分合合,到松鼠求偶季时而成群结队时而不见踪影的活动轨迹,想了解动物的动态变化,离不开长期持续的观察。


关于“思”,张老师认为,应当尊“古”不泥“古”。“古”可以是前人的经验,也可以是自己过去的观察。在这里,张老师举了绿头鸭潜水的例子。之前的观点普遍认为绿头鸭没有潜水觅食的行为,而老师却根据自己小时候饲养绿头鸭的经验提出质疑,并在长期细致的观察后,拍摄到了绿头鸭潜水的证据。这一发现也同样离不开“慢”和“持”的帮助,三者互相关联、互相补充。






之后,张老师分享了自然观察时间和对象的选择。自然观察并不需要特定的时间,饲养的小鸭子睡觉的模样、树梢的喜鹊筑巢的方式,只要愿意,身边万事万物皆是观察对象,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观察。这里张老师强调了观察方法的重要性:首先,观察方法取决于观察目的,可以是旅游休闲,也可以是科学记录;其次,不严谨的方法往往会带来结果的偏差,例如只靠声音记录螳螂捕蝉的行为会导致观察者产生“螳螂偏好捕食公蝉”的错觉。


此外,张老师提出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以是文字、图像、语音等多种形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尽可能详细还原当时的状况、留住真相,这既是为了定格美好的回忆,也让日后的工作有迹可查。张老师提到,记录的内容应事无巨细,说不哪次的废笔就会打开之后的思路空间。张老师还建议大家尝试现场写生。这张方式能强迫观察者在记录之前先看明白,有问题可以通过当场观察解决,使观察者能够更清楚、更详细地认识物种的结构和功能,比起相机平面化的记录,能留下更丰富的信息。(下图为张老师的三张自然笔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