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的漫漫长夜,
非凡君有时会想一个问题:
我的晚年,
将会是怎样的光景?
孩子们或忙于工作,
或旅居国外,
根本无暇照顾我们,
空荡的房子里,
只有两个老人寂寞相依···
想想就不免凄凉。
但在美国德州,
却有这样四对”空巢“老人,
他们寄身荒野,儿女缺席,
却丝毫没觉得晚景凄凉,
反而活得比谁都潇洒自在。
白天去附近的湖泊钓钓鱼,
晚上回来搞个8人大party,
年轻人爱玩的那一套,
逃离城市啊、改装房子啊···
他们通通搞了一个遍。
原来这四对老夫妻,
是彼此相处了20年的好友。
年轻时为家庭、事业奔忙,
现在儿女都长大了,
自己终于退休了,
他们便约定一起“同居养老”。
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天天盼儿归“,在外国,孩子一旦长大独立,父母就会彻底放手自逍遥。这四对夫妻想买一块僻静之所,打算建立自己的养老基地。
一个偶然的情况下,
Wood夫妇俩发现了一块草地,
靠近Llano湖泊,废弃无人,
但要真住在这里,
上了年纪的二人还是犯嘀咕。
自己不敢住,
何不拉上自己的老友呢?
于是二人转凑成了两桌麻将,
硬是把养老独居,
变成了“抱团”模式。
一开始,
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
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上演现实版“老友记”。
后来考虑到个人空间,
还是决定盖四间小房子,
然后彼此联通。
由于深处艾斯卡塔的热辣平原,
这片风景独特的草地,干旱难耐,
为了在这里长久扎根,
他们对房子的设计,
也是煞费苦心。
四四方方的房子,
外墙用钢材料做成波纹状,
能够有效地反射阳光,
夏天就像身在窑洞,
凉爽又舒适。
他们还把屋檐做成倾斜样式,
雨水顺流而下,用导管引向
一个500加仑的大水桶,
做成一个节能的储水系统。
一个个小屋面积不大,
每个也就30㎡,
内部却五脏俱全。
没有复杂的设计,
一张简单的沙发、几排书架,
大落地窗的阳台,
让生活在自然的包围下,
愈发恬淡惬意。
在这个养老基地,四对老人虽然没有儿女陪伴身旁,但却时常有野兔、野猫、小鹿各种野生动物惊喜来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乐趣。
巢虽是空的,
家却一点都不冷清。
他们一起分享美味的食物,
一起培养共同的爱好,
每一个阳光静好的日子,
都一起结伴去旅行,
从不虚度美好时光,
抱团、同居,
好像成了国外老人的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生活改变的
不仅仅是生活。
在德国,
虽然60岁后就可以住进养老院,
但很多老人十分厌倦
那里单调乏味的生活。
志趣相投的老人,问一句“我们‘同居’吧?”就这样自愿组合在一起,搬进其中一方的家里,搭伴过起了老年生活。
“我们同居吧”,
这种本属于红男绿女的邀请,
现在居然成了德国老人最时髦的
生活暗号。
德国的老人,
也因此成了,
欧洲寿命最长的老人。
而在数万里外的中国,
同居养老的概念,
也在开始慢慢萌芽。
民间相邀“同居”的老人,
正在表达出他们的诉求。
“我没有老伴和子女,房子有131㎡,有没有志同道合的老年朋友愿住我家,做个伴?”这两天,杭州69岁独居老人张阿姨通过当地一家报纸征集同住的养老伙伴。
家里有卡拉ok,插上就能唱,张阿姨总说:自己平时遛狗、网购、微信聊天,过得还充实,但静下来会感到孤寂,也害怕老无所依,想找几个伴,互相照顾,老有所乐。
在杭州,
也有个叫共同家园的地方,
退休的老夫妻们可以
在这里择邻而居。
面临一汪水,
背靠深山林,
逛莓园、挑野菜,游农场,
日子优哉游哉。
房子目前正在筹建,
已经有30多对老夫妻,
决心在这里,
占据一席之地。
在天津蓟县郊外,
有个“知青乐活大院”
这个农家3层木楼,
就把很多老人聚在了一起。
几年前,
是65岁老知青张大爷,
租赁了一处农村宅基地,
在里面组织起了
艺术工作室、茶艺队,
老人们凭兴趣结缘。
在传统观念中,
空巢的老人没有个人生活,
终日等候儿女,
公益广告也在宣扬
“常回家看看”。
儿女尽孝道当然重要,
不过在当今的中国,
儿女忙于事业多不在身边,
养老靠子女也由此成为奢求。
最美不过夕阳红,
改变“空巢”的生活方式,
让志趣相投的老年朋友聚在一起,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这种明智的养老模式,
必将成为中国养老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