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写过两本著名的书。
一本是《国富论》,全名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严复当年翻译成《原富》,很精炼,不过严复的翻译有点过于精炼,最典型的,“看不见的手”在严复的译本里真的看不见了。
另一本是《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名气比《国富论》小,但斯密实际是先写的《道德情操论》,再写的《国富论》。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写作顺序?
因为有很多人误以为斯密是先写的《国富论》,再写的《道德情操论》,并且顾名思义地认为斯密这样做是自己推翻了自己,认识到经济学家只讲经济和自利是不对的,还得讲道德。
我记得樊纲教授还曾经对斯密写作《道德情操论》的动机做过一个大胆猜想,他说,“我猜想,斯密写了《国富论》之后,那时一定也有人攻击他‘不讲道德’,面对那时的‘舆论压力’,他也非得再写点什么来表明他的清白。
”这猜想乍看有点道理,但是你只要看一下真实的写作顺序,就知道这猜想真的只是猜想。
斯密写《国富论》,并不是要推翻《道德情操论》,认为人只有自利心,没有同情心,而是深刻认识到,只靠同情心支撑不起一个大社会。
他在开篇这样写道,“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
别的动物,一达到壮年期,几乎全都能够独立,自然状态下,不需要其他动物的援助。
但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
人单打独斗,通常是打不过很多动物的,人比动物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人非常善于合作。
但如果这种合作只是靠熟人之间的好感来维持,合作范围会极为有限,合作的好处也极为有限。
人想生活越过越好,需要的是随时随地和众多陌生人进行合作,合作范围越大,合作的好处就越大。
陌生人之间怎么合作?
这就不是靠人的好感和仁慈心,而是靠人的自利心,靠互利交易。
看斯密写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好比我现在搞面向大众的知识付费产品,我不是说,“哥们姐们,我养孩子需要很多钱,求你可怜同情我”,而是说,“你订阅我的文章,享受我的服务,对你自己认知升级会有好处,能有助于你自己赚大钱。
”成功唤起了你的利己心,我的V+订阅数才会飙升。
斯密紧接着还举了一个生动例子,他说,“诚然,乞丐生活资料的供给,全部出自善人的慈悲。
虽然这种道义归根到底给乞丐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但没有,也不可能,随时随刻给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的大部分临时需要和其他人一样,也是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而得到供给的。
他把一个人给他的金钱,拿去购买食物,把另一个人给他的旧衣,拿去交换更合身的旧衣,或交换一些食料和寄宿的地方;
或者,先把旧衣换成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食品、衣服和住所。
”想想看,就连专门以乞讨、博取人们仁慈心为生的乞丐,都知道要想获得随时随地的帮忙,仁慈心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利心才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