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皓频道
从VC视角观察互联网新趋势,分析背后原因与影响的新媒体分析平台,已有80多万互联网从业者与投资人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流感进入流行期,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  3 天前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流感进入流行期,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  3 天前  
新声Pro  ·  AIGC「占领」抖音热点 ·  5 天前  
新声Pro  ·  AIGC「占领」抖音热点 ·  5 天前  
老岳爱房子  ·  深圳这些房子可能暴涨 ·  5 天前  
老岳爱房子  ·  深圳这些房子可能暴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皓频道

2016年过去了,这届投资人行不行?

钱皓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1-01 15:33

正文


作者:刘全,来源:投资界PEdaily



新年伊始,又到了回首远眺的时候。


这一年,创投圈依然兵荒马乱。跨界的投资人正在涌起,新锐PE/VC机构也在兴起,而文娱IP、人工智能、共享经济…投资热点接踵而来。2016年,这届投资人行不行?


“投资人”不好当


今年被称为私募行业监管元年。一年内,中国基金业协会对私募行业密集修订了七个自律管理办法和两个指引,频率之高,实属罕见,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新规是“第一把火”。今年2月以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多个重磅文件,对从业人员资格有了明确要求:做证券类投资的私募机构,全部高管人员都要有基金从业资格。在此背景下,4月23日举行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被称为“史上最热闹”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诸多一级市场的知名投资人,还有胡海泉、任泉、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投资人,纷纷赶考。


此外,中基协还在今年9月推出科目三《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通过科目一、科目二或通过科目一、科目三的均可申请从业资格认定。换言之,以后想要成为投资人,得先考试。


曾几何时,《XXX天使投资人一战成名》、《天使投资创造100倍回报率》这些“鸡汤文”刷遍朋友圈,投资人一度成了一个“高富帅”的职业,但真实的处境是,投资人并不好当。12月,—90 后女性创业者余小丹的“病中自述”刷爆社交网络,并且哀叹资本将自己踢出了一手创立的空空狐。一时之间,资本成了“嗜血”的代名词,遭到了万般指责。


事实上,投资人被当成“人傻钱多”的案例并不少见,就连雷军都感叹,天使投资是弱势群体,容易被坑蒙拐骗。此前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回忆,曾碰到一个创业者,他拿了投资以后出门就买了个奔驰,最后还继续骗你,骗了你还说你坏话。公司虽然做得江河日下,但偏偏还不死,在两三年内就一直折磨你,最后人也不知道去哪儿了,公司也没了。


而经纬中国管理合伙人张颖表示,过去9 年里,经纬遇到过不下十个放鸽子的创业者。一些创业者拿着经纬的投资意向书,去找别的机构“抬杠”,要更高融资。


“成绩单”不好看


投资人行不行,关键得看“成绩单”,但遗憾的是,今年这份成绩单整体不太好看。


“裁、裁、裁,裁不停!”是贯穿整个2016年的主旋律。而伴随着大规模裁员而来的,还有更为严重的倒闭潮及欠薪门,许多被视为明日之星的创业公司以猝不及防之速倒下。梳理这些淹没在2016年死亡潮的创业项目,餐饮外卖、出行、汽车、美业、旅游、教育...几乎每个领域都未能幸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数千家公司。每个倒下的创业公司背后,都有一批“伤痕累累”的投资人。


即便幸运一点,所投企业熬过了C轮,投资人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俗话说,投得好不如退得好,放眼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IPO节奏放慢,注册制延后,新三板流动性不足,战略新兴板叫停,被并购可遇不可求……如何退,成为VC/PE们心中的无法抹去的忧伤。


当中的矛盾显而易见。一边是VC机构的井喷式发展。清科私募通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9月,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上,活跃的投资机构超过1万家,比2005年的500家,增长了20多倍,在管资产总额超过6万亿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二。


但另一边,IPO正变得越来越难,退出通道收窄。有数据显示,公司的IPO数量呈递减趋势,2000年左右,每年上市的企业是330家。而十年以后,这个数字仅为119家。另外,来自Thomson Reuters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00年,企业上市周期为3.1年,到2010年需要9.4年。


还做不做VC?


入行得考试,市场还不好,那么问题来了,还要不要继续做VC?


这是今年的圈内热议的话题。10月底,公众号42章经创始人曲凯写了一篇《为什么我不做VC了》,引得创投圈一阵喧嚣。在文中,他总结出“离开VC”的两个原因:


1、互联网因素少了,潜在独角兽也就少了,而年轻的 VC从业者同时却多了不少,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说,现在做VC 也不是个好选择。


2、现在VC销售属性太强、主要依靠信息不对称,却并不能最好地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而且也难以积累真正优质的人脉。


现在入行做VC不如前几年,这是不少投资人的感受。小饭桌陈星橦认为,年轻人进入VC行业,关注的无非是“成长性”:第一是跟着该基金的老大学习方式和判断逻辑;第二是跟着被投企业学习深度和行业知识与公司治理方法论。但现在因为资本寒冬,整体出手的机会少了,发展的比较好的项目也不太会交给新人来管,“最多你就是作为观察员去蹭蹭董事会”。


如今,“VC狗”成了不少投资人的自嘲。


某一线基金普通合伙人大致算了算,一个月至少要看200个项目,平均每天就是六七个项目会。按照每个项目会需要一小时来计算,已经基本填满8小时工作时间,所以很多会议只能通过电话来解决。此外,VC们还得有大量的时间花在差旅上。认识的一位深圳VC基金合伙人,一年仅出差北京就有80多天,每次最多停留两三天。光是两地的往返差旅一个月就至少两次了,更别说还要飞到祖国各地了。


尽管如此,VC的价值不可抹掉。周鸿袆就曾说过,“我很尊重VC,并不是说他有钱,我认为VC给中国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钱,是VC在资本市场创造了很好的规则。VC出钱,员工也可以分享期权,构成了非常阳光的、在桌面上的游戏规则,最后到上市,大家是公开规则进行博弈来分享成功。”


FA笑得最开心


“不做VC,那就去做FA吧。”圈内不少“前辈”这样给迷茫的年轻人建议。


在2016年的VC热潮中,有一批人虽不是VC,然而却躲在VC后面,成为当中的最大赢家,他们的名字叫做FA。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VC/PE从业者选择去做FA?


“投资的Carry遥遥无期,真是理想情怀啊,还不如一年做成几单FA案子。你没看那谁,前几年做到现在,都帝都买房了。凭着混投资圈的关系,好歹也能做成几单。”这几乎是听到最多的答案。


其实不光是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甚至合伙人下海,其他各种形式的FA也遍布其中,包括创业媒体、数据公司等,各种机构以各种形式而存在,意图分享一杯羹。


FA从业者常常自嘲是“拉皮条的”,但从本质上来说,FA所需的技术性不输于投资。FA需要经营庞大的关系网络,并且在推送项目时对人下菜,和项目沟通时准确传递资本市场的偏好,甚至还要会点财务、PR。FA做成规模化,再往后期走,就走向了投行。


不过,FA本身是一个小而美的活,应该精细化耕作,而不是在缺少投资行业基本认知、不了解投资人偏好的情况下,满大街的散发商业计划书。


资本寒冬,退出不易,投资机构羡慕“玩一把就走”的FA。这边FA数钱偷着乐,那边机构只能偷偷的把泪水咽在肚子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