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所文化
【方所订阅号】方所,一个独特的文化组合,涵盖书店、美学生活馆、咖啡店、艺廊与例外服装。它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它也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期望让源源不绝的文化与创意,人才与作品,能够因为这个场所而受到启发、得到发表与注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方所文化

身而为人,我们无法逃避与疾病生死对话

方所文化  · 公众号  ·  · 2019-04-12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鸭子,死神和郁金香》


一直以来,我们避讳谈及年老、死亡,倘若直接谈论疾病,更是讳莫如深,浑身不自在。


一方面,对意识与肉体走向衰弱消亡的恐惧,让人们无法直视与正视疾病;另一方面,谈论死生这一命题所包含的社会伦常、时空内涵总过于宏大沉重。


德国插画家沃尔夫·埃尔布鲁赫(Wolf Erlbruch)在《鸭子,死神和郁金香》里描绘过这样一个故事:在鸭子的一生中,死神始终如影随形,鸭子一开始并不能接受死神的存在,直到鸭子和死神做了朋友,他们互相陪伴,最后死神温暖地将之送离了这个世界。


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寻梦环游记》里,墨西哥人则幻想死后的世界,所有的灵魂都由飞驰在阴间色彩瑰丽的爱波瑞吉(alebrije)引路,在亡灵节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家。


《寻梦环游记》剧照


部分人用艺术手段温暖宜人地谈论衰病死亡,部分人则极力痛挖疾病死生的现实意义。

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 / Susan Sontag

译者: 程巍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 9787532764808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即以受苦之身,病人视角,提出对疾病隐喻的批判。 所谓隐喻,意指把疾病作为形容词,当谈到某丑恶的事物时用疾病的特征描述之或者将之比喻成疾病,桑塔格认为这即是一种对疾病的歧视,是在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上的不正确。


她在文章中提到的疾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癌症等,都是人类历史中最不受人待见的病。病人尚未在肉体上死亡,但因为社会偏见将疾病“隐喻”化,患者不仅经受病魔的摧残,更要面对诸多社会压力,实际已经等于被宣判了另一种形式的死亡。


除对疾病的误解与歧视,不能正确面对疾病的心态还导致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医院太繁忙,医生太辛苦,排队一小时,看病五分钟,时有患者对医生失去信任,甚至产生偏激情绪,这种情绪随后又引发消极治疗等副作用。比如有的牙科医生轻易不收杂难病例,生怕出错方案,弄坏了牙齿病人要拿刀砍上门,甚至在治疗过程中因为不敢冒险,忽视了对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


凡此种种,引人深思。


身而为人,我们固无法逃避与疾病生死对话,但身为患者,身为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疾病与生死? 医者仁心,全科医生胡冰霜提笔写书,从全科医学的角度,分享自己从医四十年的所见与思考。


作者: 胡冰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 9787559628893


关于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是医学的基础,全科医生可以作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处理大部分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比如老年医学,老年人一般毛病多,诊断可能涉及心血管、内分泌、神经、消化……各科医生开出的药加起来一大把,吃下去彼此相生相克、对立统一。所以老年病人们用药时尤其需要全科医学的全息视野。需要质疑、推敲、比较,而后才有审慎、周全的判断和思路。

深切而超然的思考


西医治疗因果关系明确,逻辑清晰,让人信服,然而《与病对话》也谈到了不少疾病治疗的副作用。比如精神病患所服用的药会导致病人“口齿不清、流口水、迟钝、疲乏、嗜睡、脉搏快、颜面潮红……”一项一项读来于心不忍,让人难以平静。

在“带着神经性皮炎走四方”与“接受药物还是接受超标”两个故事里,启发人的是关于“过度治疗” “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考。当治疗顽固神经性皮炎的药物会诱发哮喘的时候,既是患者也是医生的海伦通过病理分析放弃神经性皮炎的治疗;而面对同一患者的血尿超标,两代医师给出截然不同的判决,激进疗法直接开出激素类药,可能把人吃成满月脸、水牛背……

作者的思考既深切又超然:

“我觉得生命的任何状态都是有意义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等各有其价值。老年失智则能令患者免于体验死亡的痛苦和恐惧。”

“皮肤过敏、哮喘和神经性皮炎同属于‘过敏性——变态反应性——自身免疫性’问题,只是表达的形式和部位不同,过敏反应的目标器官可以转换,这些都是符合‘动量守恒’和‘对立统一’规律的结果。”

“有的时候,治疗的最终手段和最高境界反而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朴素感性的疾病观察报告


《与病对话》是一本特别的医者之书,它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论述,更接近一位医生对疾病朴素感性的观察报告。


在蒙古行医时,胡冰霜结识了同仁洛夏——一个把手术做成艺术的医生、一个春天般温暖的人。她把这幅怀念的小画放在开篇,希望能从另一个维度去寻找医学和艺术、医学和人本身的关系。


作者以专业医师的严谨态度,悲天悯人的纤细神经,用优美的文笔,将数十年从医病例做了一次诗意的浓缩,希望大家用一种从容的态度看待疾病与生死。她说, “死的必然性让人豁达,生的偶然性让人眷恋”。

全书以鲜活的故事贯穿始终,按照“身体”“路上”“人间”三个不同的观察角度划分故事类别。 所有的故事既是记病, 感冒发烧、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带状疱疹、酒精中毒、狂犬病…… 也是记人 ,精神病院里为了逃避药物副作用偷偷藏药的优雅女士,蒙古行医遇到的加拿大医生、在藏区遇到的蛇群缠腰的“拉奥孔”婆婆……


与病对话,不免沉重。在她的书中,我们不仅知晓通俗易懂的医学知识,同时学会敬畏生命的自愈力,重新看待疾病与身体,疾病与心灵的关系。


我们渴望病被治愈,我们同样也在被病治愈。 在讳疾忌医,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与病对话》是一本写给医生的书,也是一本写给患者的书,更是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指南。

“行医多年,深知生死即如昼夜,个体在世的分分秒秒均弥足珍贵,100年很短,只有一瞬间,弥足珍贵。向死而生,能够呼吸的每一秒都值得好好珍惜。所幸年复一年,目睹着无数的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成立,故对个体的康复力、生命力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本书的主旨是要展现这些些希望和光亮。”

4月14日,方所重庆店创作者现场,《与病对话》新书分享会,医者胡冰霜希望与您一同聊聊,在看病与阅人中知晓的那些希望与光亮,一同传递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活动预告


看病,阅人,知晓生命的希望与光亮

——《与病对话》新书分享会



时间:2019年4月14日(日) 14:00-16:00

地点:方所重庆店(重庆市江北区新世纪奥特莱斯购物中心1楼11号)

主讲人: 胡冰霜

嘉宾主持:涂志刚

主办方:重庆市江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方所、北京联合天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承办方:重庆市江北区图书馆

协办方:北京乐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于嘉宾

胡冰霜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后,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艺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尼诺艺术”特邀老师,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国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著有《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变态心理学》《儿童智商测定与提高》《诗意书画》等书,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

涂志刚





知名图书策划人,乐府文化总编辑,前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参与规则


1.无需报名,方所积分会员及以上等级即可参与。入场时请出示“方所会员服务号”会员条码页面;

※扫码关注“方所会员服务号”即可免费注册成为积分会员,还可享有更多会员专属权益。


2. 方所阅读者会员及以上等级更可预留座位,名额有限,于活动开始前3小时截止报名,详询客服:023-88750066转801;

3. 预留座位保留至活动开始前10分钟,逾期不候,现场座位安排请配合工作人员指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