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大院
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前沿、权威、有趣、有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反垄断前沿  ·  节后机票低至一折,机票售价不得低于200元? ... ·  16 小时前  
反垄断前沿  ·  节后机票低至一折,机票售价不得低于200元? ... ·  16 小时前  
滴滴代驾服务订阅平台  ·  限时开启|滴滴代驾司服合作伙伴招募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惠济发布  ·  玩转元宵节,郑州交警送上观灯指南→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大院

15天后,这种面包里常见的添加剂,终于要被禁用了

科学大院  · 公众号  ·  · 2025-01-24 07:00

正文

本篇文章正文共2130字

预计阅读时间约为7分钟

图片来源:pixabay


学化学出身的我在超市买东西时总有个习惯——查看包装袋背后的配料表,哪怕在网上购物也是如此,尤其是食品。有一次,我在纠结到底要不要买某一款看起来还不错的面包时,偶然在评论区里看到有个人评论说,“这款面包居然还添加了脱氢乙酸钠!”我这才注意到排在面包配料表最后面的化学物质。


脱氢乙酸钠,顾名思义,是脱氢乙酸的钠盐,低嗅,无毒,钠盐通常情况下都对人体危害较小。自有研究证明脱氢乙酸钠对真菌、霉菌和细菌具有广谱的抗菌能力,并且只用一点便能起效后,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广泛用作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用品的防腐剂。


以食物为例,这些化学物质的量显然不是越多越好。 根据我们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腌渍的蔬菜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量 不得超过1.0g/kg ;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预制/熟肉制品和复合调味料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量 不得超过0.5g/kg ;黄油和浓缩黄油、腌渍的食用菌和菌类、发酵豆制品和果蔬汁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量 不得超过0.3g/kg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然而,可以说,这些人造食品添加剂因化学而起,但其中一些也会因化学而“亡”。


食物保鲜由来已久


本质上,食物从收获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变质。为了保存食物供以后使用,古代人常会利用阳光和风来使食物自然干燥。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前12 000年,中东和东方古文明就在阳光下干燥食物,包括蔬菜和水果。


另外,对于气候适合的地区,冷冻也是一种常用的食物保存方法。为此,那时的人们充分利用了地窖、洞穴和凉爽的溪流等温度较低的地方,来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


除此之外, 古人早就学会往食物里添加化学物质来保存食物了。 或者说,化学食品添加剂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


第一个为人类所用的食品添加剂很可能是盐, 用于保存鱼和肉等食物,其作用是使食物脱水以限制细菌生长。不过,事实上, 直到19世纪,人们才了解到食物腐败的原因就在于其中滋生的微生物。


那时, 人们还会用醋(或其他酸),通过腌制的方式来延长食物的寿命。 实际上,现在我们仍然会做腌制菜,用的也正是类似的有机酸或其盐类,而这些物质依然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化学防腐剂,包括乙酸、乳酸、苯甲酸、丙酸、山梨酸和柠檬酸及其盐类。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有机酸相比,乙酸及其类似物能够在pH值较高(酸性较弱)的条件下发挥作用。而且它们的盐类既对细菌有效,还对酵母与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脱氢乙酸及其盐类,它们自发现后便很快因“物美价廉”而被视作新一代防腐剂。


事实上,研究早已证实, 脱氢乙酸钠即便在较低浓度下,也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渗透到细胞内,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达到防腐、防霉的效果。


尽管许多化学物质都已被批准用在食物当中,但随着分析化学的发展,化学添加剂的检测与测量变得越来越容易。相关研究者及监管机构从没有停止对这些化学物质,尤其是食品中化学添加剂的毒性和致癌性的研究与监管。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糕点中将被禁用

近些年,一些脱氢乙酸钠毒性相关事件使这种食品添加剂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例如,在2017年7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市多名儿童陆续出现呼吸急促、走路不稳等症状,到7月25日共有28名儿童入院治疗,主要症状为气喘、站立不稳、呕吐、嗜睡和腹泻等。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确认这起事件是由违规添加脱氢乙酸钠的牛奶引起的。 而现有的《食品添加剂食用标准》并不允许在牛奶中添加脱氢乙酸钠。


对于脱氢乙酸钠的毒性研究,此前的动物研究便证实,猴子会在摄入大量脱氢乙酸钠后出现厌食、呕吐、虚弱、抽搐等异常行为。持续摄入这种化学物质也会显著影响大鼠的健康。


另外,最近有研究发现,仅仅暴露在脱氢乙酸钠(浓度为50mg/L)下24小时,便会引起斑马鱼脑出血和凝血异常。大鼠试验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即 脱氢乙酸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潜在风险。


而且,在2022年左右,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 在大鼠中评估了它们连续口服脱氢乙酸钠28天的毒性结果。 结果显示,100mg/kg的脱氢乙酸钠会导致大鼠食物摄入量及体重降低,还会影响它们的凝血活性等生化指标。另外,如果剂量继续增加,大鼠的肝组织和肾组织均会受到显著影响。而且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对脱氢乙酸钠的毒性更敏感。研究者还确定,若每日的剂量控制在50mg/kg,那么这种化学物质对大鼠健康的影响就可忽略不计。


在人类受试者参与的毒性试验中,当受试者以10mg/kg的剂量摄入脱氢乙酸钠150天后, 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过,显然,假如以大剂量服用,则会导致呕吐、抽搐,甚至是肾功能受损。


总的来说,这些实验数据证明, 脱氢乙酸钠相关的骇人危害都是长期、反复、大量食用后的结果。


但也许有一些人还真的会食用太多添加这种化学物质的食物。举例来说,有的进食障碍患者会在暴食阶段食用过多面包、蛋糕等碳水较多的食物,而许多保质期较长的面包、蛋糕中可能都含有一定量的脱氢乙酸钠。


不过,现在食品规定已然发生了变化。


2024年3月 公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 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规定, 同时降低了它在腌渍的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由原先的1.0g/kg调整为0.3g/kg。而且 新版标准将于2025年2月8日开始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在国内,脱氢乙酸钠将不再是糕点等食物配料表中的常客,而是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参考链接:

[1]http://www.nhc.gov.cn/sps/s7891/202403/a51bf4bd1c1545d4bada095735603b6f.shtml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3230022002008

[3]https://doi.org/10.1016/j.rvsc.2019.05.002

[4]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0.111613

[5]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source/hsdb/4236#section=Reported-Fatal-Dose

[6]https://www.zmuni.com/en/news/food-additives-gradually-going-down-the-drain-sodium-dehydroacetate-e-266/

[7]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objects-and-stories/chemistry/food-chemical-history

[8]https://nchfp.uga.edu/resources/entry/historical-origins-of-food-preservation

[9]https://news.cau.edu.cn/mtndnew/604e66810cd9409180e0e743ae318b51.htm

[10] 刘峰,徐飞,袁秀娟等.一起牛奶中脱氢乙酸钠中毒事件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05):490-493.



版权说明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转载自“环球科学”,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推荐阅读

火腿腊肉易致肠癌,硝酸盐真这么可怕? >>

仅1毫克就能致死,它可能就在你厨房里 >>

当我们嗦螺蛳粉时,我们在嗦什么 >>

What?太空里也需要“防腐”?! >>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 “科学与中国” 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