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学学术前沿
识时务 有情怀 讲方法 结善缘 —— 易明法律研究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夜听  ·  睡前一段话丨不忘初心 ·  12 小时前  
洞见  ·  蛇年搞钱第一步:重塑你的财富观 ·  2 天前  
洞见  ·  比猪更怕过年的,是中年人 ·  3 天前  
读书杂志  ·  新刊速递:2025年第2期封面+目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学学术前沿

期刊 |《政治与法律》2024年第10期要目

法学学术前沿  · 公众号  ·  · 2024-10-11 10:43

正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1

党纪效力辐射情形下党纪严于国法理论探讨与再阐释——基于自我约束理论视角

作者: 赵小婉 (清华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摘要: 党纪效力辐射是指以党纪为标准约束非党员公职人员的现象。随着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纪与国法在法治体系内部由相对分离发展为相互交融。特别是在党的执政领域,党纪不仅约束党组织内部成员,而且对非党员公职人员产生实质拘束力。作为党纪严于国法正当性理论依据的“特别权力关系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理论”“基本权利放弃理论”等,都暗含了党纪仅用于调整党内关系的价值预设,已经不能作为党纪效力辐射情形下党纪严于国法的理论支撑。因此,有必要对党纪严于国法的正当性理论加以探讨与再阐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有权对所有执政主体设定统一行为准则以保证政权的廉洁性,从而完成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可以借鉴公法学自我约束理论,以党的目标与国家目标一致性为前提,将自我约束作为党自我革命在执政领域的延伸,以证成党纪效力辐射情形下党纪严于国法的正当性。与此同时,党纪约束非党员公职人员应限于党的执政领域之内,并借鉴比例原则予以审查。


关键词: 党纪严于国法;效力辐射;自我革命;自我约束;比例原则


主题研讨—— 区域协同立法的再认识



2

正本清源:区域协同立法的基本要义与性质辨正

作者: 肖爱 (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区域协同立法”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术语,但是仍然面临各种“顾名思义”的误解。专业术语是建构话语体系的基石,只有在现实语境中其意义才能被确定和规范性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对我国区域战略发展实践经验的继承,也是解决区域性问题与纠纷的现实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区域协同立法”的基本“语境”,“区域协同立法”的“意义”内生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索之中,涵括了其规范性要义与基本性质,而核心要义是认识其性质的前提和基础。区域协同立法是由中央自上而下和基层社会自下而上互动逐渐反映到立法领域的制度需求,本质上属于地方立法工作上的协同,是包容差异性的协作,是立法方式上的调适和填补,而不是独立于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中间层立法”,也不是不同行政区立法权合并行使的“共同立法”“联合立法”“统一立法”,更不是“法域协同”。“区域协同立法”可以界定为:基于共同的区域性问题,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由至少两个分别来自该区域不同行政区且享有平等立法权的主体主导并与各类利益相关主体互相沟通协调、求同存异、互相监督而开展的跨行政区划的地方立法协作。


关键词: 区域协同立法;区域战略;区域协调发展;跨行政区;地方立法



3

区域协同立法权限厘定的理论阐释与制度展开

作者: 黄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法治研究院研究人员)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先后确立了区域协同立法的基本法律依据,但未对区域协同立法权限问题进行直接调整。从区域协同立法作为一种地方立法新样态出发,其立法权限不明既不利于区域协同立法权限的规范化行使,也会引起其外部其他地方立法样态运行的混乱。有必要基于区域协同立法的性质界定,对它与区域统一立法、各地单独立法的关系予以检视。以此为逻辑起点,引入空间正义理论、外部性理论、辅助性原则,从正当性、必要性、科学性三个面向阐明区域协同立法权限厘定的理论基础。相应地,以“不抵触原则”与“根据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原则”的双重适用展开正当性检验,以调整事项影响范围的判定进行必要性考量,并以调整事项或其方法共识度的区分进行科学性评估,渐次推进区域协同立法权限厘定的制度分析,从而立足理论和制度的内在统一,准确、系统地厘定区域协同立法权限。


关键词: 区域协同立法;区域统一立法;单独立法;地方立法;立法权限



4
如何理解《立法法》第83条:基于“区域协同”类型化的展开

作者: 王美舒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 通过类型思维在法律体系内展开语词认识,“区域协同”形成了地理空间特征和经济功能特征之外的第三个特征,即权力结构特征。“区域协同”是相互平行的同级权力单元依各自职权共同解决跨行政边界事项,以达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横向权力结构运行状态。在基于权力结构特征变化形成的类型谱中,《立法法》第83条的规范对象并非“区域协同”类型的典型形象,而是纵向权力结构与横向权力结构融合而成的一般形象。纵向权力结构的介入,使得“有关区域”内实现了部分职权的横向转移。“有关区域”应当区别于“本行政区域”,而非全然在“本行政区域内”。面对“有关区域”的整体立法需求时,“协同制定”形成了“拼盘式”“组合式”“委托式”三种可能路径。


关键词: 《立法法》第83条;“区域协同”类型化;“有关区域”;协同制定


【经济刑法】



5
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被害人因素分析

作者: 骆群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 敲诈勒索罪认定中的被害人因素分析,不仅是一个视角转换问题,而且是该罪的犯罪构成所决定的必然路径。敲诈勒索罪(既遂)的认定,需要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这一要素,因为只有具备恐惧的危险、无能、无助三个因素时,被害人受到的心理(或意志自由)强制(或压迫)最大,行为人对被害人的法益支配权施加的影响最强,从而打破被害人对财产的支配关系的可能性最大。敲诈勒索罪(既遂)的认定,需要被害人处分行为这一要素,通过被害人处分行为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区分财产犯罪中作为交付型犯罪的敲诈勒索罪与毁弃型犯罪,处分行为也可以区分取得型犯罪中自外向内侵害的夺取型犯罪与自内向外侵害的交付型犯罪的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的认定中,被害人责任对犯罪成立的影响,属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畴,判决书中可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但书”作为法条形式依据予以出罪。


关键词: 敲诈勒索罪;被害人恐惧心理;被害人处分行为;被害人责任



6

有因型敲诈勒索的法益识别与入罪限缩

作者: 郑泽星 (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 有因型敲诈勒索是否构成犯罪的考察应基于敲诈勒索罪的保护法益进行规范判断。敲诈勒索罪的保护法益为双层法益构造,其中,法益主体占有财产的平和状态为财产法益,法益主体处分财产的动态过程为处分法益。前者的内容是具有刑法保护价值的财产秩序,其判断方法是考察行为人的索财诉求是否具有合理根据;后者的内容是个人决策自由,其判断方法是考察被害人是否具有他行为可能性。行为只有同时侵害敲诈勒索罪的财产法益和处分法益才构成本罪。基于法定事由和道德优势的敲诈勒索行为无损敲诈勒索罪的财产法益,即使行为完全压制个人决策自由,也不宜评价为敲诈勒索罪;基于道德平势和道德劣势的敲诈勒索行为侵害敲诈勒索罪的财产法益,依行为对个人决策自由侵害程度的不同可以分别构成敲诈勒索罪或者抢劫罪。


关键词: 有因型敲诈勒索;敲诈勒索罪;法益识别;财产法益;处分法益


【专论】



7

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参照适用”规范之适用

作者: 焦富民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作为不完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371条的“参照适用”具有其特定的规范品格。由于在居住权的权利性质、形式要件、本质内容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且与以合同方式设立居住权同属于意定居住权,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可以“参照适用”以合同方式设立居住权的相关规则。应从以书面形式所具有的证据保留之功能为衡量依据出发,采行与书面形式具有同等功能的“有效遗嘱”作为确立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之形式要件的前提与基础。居住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契合了“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这一范畴,可以通过遗嘱继承或遗赠的方式享有,并且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其目的在于对立遗嘱人死亡时其遗留下来的个人合法的财产之提前安排,通常不能准确规范使用“所有权”“居住权”等法律用语,对以诸如“住”“使用”“安身”“生活”等这样的日常用语,需要法律适用者首先就所涉案型的遗嘱进行合理、妥适地解释,亦即不能完全局限于遗嘱采用的语词,应该一并考量遗嘱的目的、遗嘱表述的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以探究立遗嘱人的真实表意。以遗嘱形式设立居住权的,采取的是宣示主义,登记并非其设立要件,继承人自立遗嘱人死亡后取得居住权;而以遗赠形式设立居住权的,应采用移转主义模式即奉行登记生效主义,居住权自登记完成时有效设立。


关键词: 居住权;参照适用;遗嘱继承;遗赠;有效遗嘱;登记


【争鸣园地】



8

中国式数据信托的生成逻辑、困境检视及优化路径

作者: 曹泮天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摘要: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新经济形态,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信托并非个人信息保护或数据安全保障的制度安排,而是一种新型的数据财产管理机制,其对于破除数据要素流通障碍、促进数据价值创造、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我国的数据信托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信托财产法律属性不明、信托当事人确定困难等诸多困境,严重制约了数据信托的探索和发展。应立足于我国数据要素市场的实践需要和现行信托法律制度,秉持以数据财产转移为基础的数据财产管理之功能定位,明确数据财产权的法律属性,厘清数据信托当事人,构建中国式数据信托法律制度,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据信托;财产管理;数据财产权;信托当事人;信托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